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法課堂之趙孟頫 《道德經》

書法課堂之趙孟頫 《道德經》

《道德經》是中國文化中的哲學經典,亦為歷代書家所喜愛,傳寫不倦。其中趙孟頫所書的《道德經》以其精湛的書法技藝在諸家堪稱翹楚。

趙孟頫自寫小像

趙孟頫(一二五四—一三二二),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別署水晶宮道人、鷗波。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益號文敏。趙孟頫幼時父親即已離世,母親曾鼓勵他道:「汝幼孤,不能自強於學問,終無以覬成人。」趙孟頫由是發奮勵學,弱冠之際,文章、書法便聲名遠播。趙孟頫二十五歲時南宋滅亡,但身為「吳興八俊」之一的他則聲譽日隆,為元世祖搜訪遺逸的程鉅夫數度訪顧,舉薦他入朝為官。趙孟頫受到元代五位皇帝的器重,以當時地位最為卑下的「南人」而官至一品,四海欽服,在元代可謂絕無僅有。

趙孟頫的書法以遒逸溫雅著稱,且眾體皆能,為當時書壇之執牛耳者,書風影響廣泛深遠。其在書法上提倡「復古」,重視筆法,以晉唐為宗,傾力深求,提出「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的名言。在實踐上,趙孟頫未嘗有一刻鬆懈,據其門人回憶:「公初學書時,智永《千文》臨習背寫,盡五百紙,《蘭亭序》亦然。」後來並有可「日書萬字」之稱,足見其用力之勤,精熟之致為他人所不及。

趙孟頫書法蘊藉沉穩,端嚴秀麗,腕底風流令人欽仰。元人胡汲仲曾謂:「上下五百年,縱橫一萬里,舉無此書。」元末盧熊云:「本朝趙魏公識趣高遠,跨越古人,根柢鍾王,而出入晉唐,不為近代習尚所窘束,海內書法為之一變。」清錢泳說:「松雪書用筆圓轉,直接二王,施之翰牘,無出其右。」

此本《道德經》書於元延祐三年(一三一六),趙孟頫時年六十三歲,乃晚年力作。筆法勁健圓潤,峭拔清健,筆勢靈動瀟洒,可見映帶生髮之妙。方折處稜角分明,圓轉時婉通流利。結體研媚舒展而法度嚴謹,通篇無一懈筆,前人稱「所謂親見仙人吹玉笛也」,為趙孟頫小楷的代表作品。

此帖為顧信摹勒,吳世昌鐫刻,章鈺舊藏,乃元代拓本,極為珍貴,今在國家圖書館。是帖為黃棉紙濃墨擦拓,首題「太上玄元道德經」,落款「延右三年歲在丙辰三月廿四五日為進之高士書於松雪齋」楷書兩行,旁有「孟頫」二字,下鈐「趙氏子昂」印,尾刻「善夫顧信摩勒上石,姑蘇吳世昌鐫,延祐戊午十一月也」兩行楷書小字。此帖傳世六百餘年,毫髮無損,可謂善拓珍本,除充分體現了趙孟頫的書法藝術,還具有極高的版本價值。

趙孟頫的小楷以精熟著稱,史載其能日書萬字而神氣不衰。趙氏所書《道德經》典雅溫潤,用筆嚴謹而不失靈動,結體平和而富有變化,深得小楷三昧。傳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云:「意在筆先,然後作字。若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方整,前後平齊,便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此論可作為我們臨習時的重要指導。為方便讀者,後文所舉參考字例皆取自第一頁,因書法之理萬變不離其宗,望學習者在臨摹時能夠窺斑知豹,舉一反三。

趙孟頫書《道德經》用筆遒逸,結體深穩,故在臨習之前應先仔細讀帖,揣摩其點畫的精審與字形的微妙之處,做到「意在筆先」,不然則容易失之呆板。

此作用筆富有節奏,輕重相間,快慢相宜,「留不常遲,遣不恆疾」,靈動飄逸而沉著清健。起收處無一筆懈怠,皆神氣完足,精神煥發,點畫之間映帶生髮,筆勢貫穿流暢。若非胸有成竹即妄自落筆,則難以表現其精熟溫雅的韻致。

而於結構,單字四面停勻,沉靜優雅,相同字又有變化區別。如首頁有數個「之」字,起收筆的方圓和點畫的俯仰變化都十分明顯,尤其是捺筆的寫法,或曲或直,或藏或露,處理得十分精到。通篇重複出現的字,在用筆和點畫上能做到 「和而不同,違而不犯」尤為重要,惟此才能使作品更加耐人尋味。

又如首頁中還有數個「名」字,首筆或長或短,或單作一筆,或與下筆相連,長撇有收有放,字形或縱或橫,都表現了趙孟頫深厚的書法功力,臨習時需加以關注、體會。

在字與字之間的關係上,此作絕無「狀如運算元」之弊。字形大小、輕重交錯相應。在大小上,有的對比明顯,有的則漸變相映。如正文五行「知美」二字,「知」字較小,「美」字很大,相對成趣。六行「易之相成長短之相形」數字則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過度自然。

於輕重亦是如此,如首行「之始」二字一輕一重,對比顯而易見。三行「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前兩字最輕,中三字漸重,後四字最重,呈逐漸變化之勢。此外,臨習時還應注意其字形欹側縱橫的變化,如五行「斯惡」,「斯」字重心向右下傾斜,「惡」字則向左下傾斜,互相配合。二行「有欲以」,「有」字為縱勢,「欲」字呈方形,「以」字作橫式,錯落有致。

臨習時不可因強調變化而割裂字與字之間的聯繫,也不可忽略因形布勢的原則,應注重字與字之間的呼應生髮,做到神采一致,行氣貫通,應隨字形特徵自然安排其大小輕重、欹側縱橫,不可故作誇張,務使通篇章法和諧統一。

另,趙孟頫所書《道德經》墨跡尚留存於世,且有刊行,可以將二者互作對照,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其書法的精妙。且歷代以來,對墨跡與刻本的探討一直不絕於耳,此本《道德經》為我們研究「寫與刻」的關係提供了十分寶貴的資料。

石連坤(中國美術學院)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字書法之美 的精彩文章:

書法課堂之《洛神賦十三行》
啟功:一次在解剖書法藝術結字時,無意中發現的幾個問題

TAG:漢字書法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