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剛轉晴又迎強降雨?極端天氣,農田管理需做好及時補救!

天剛轉晴又迎強降雨?極端天氣,農田管理需做好及時補救!

今年的小麥註定是禍不單行,「多災多難」!先有播種陰雨連綿、麥播推遲,苗情長勢複雜,後遇病蟲害。辛辛苦苦半年多,到收麥的季節,誰知臨門一腳又遭陰雨連綿,小麥倒伏,麥穗發黑、發霉、出芽……境況讓人心憂。

GIF

據中央氣象台預報,25-27日,西南地區東部、長江中下游地區將有一次較強降雨過程,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雨,還將伴有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降雨的重心將轉移到長江中下游一帶,最強降水時段可能是25日夜間-26日,時效較遠,請注意關注臨近預報。

GIF

暴雨來襲,作物怎麼辦?

小麥

持續的強降雨,很可能導致小麥倒伏。小麥倒伏後不要人工扶直倒伏小麥。當小麥倒伏後,其莖稈就由最旺盛的居間分生組織處向上生長,使倒伏的小麥抬起頭來並轉向直立,還能保持兩片功能葉進行光合作用,反之若人工扶直,則易損傷莖稈和根系,應讓其自然恢復生長,這樣可將減產損失降至最低。

及時進行葉面噴肥。倒伏後小麥植株抗逆力降低,應及時進行葉面噴肥進行營養補充,這樣可以起到小麥增強植株抗逆力、延長灌漿時間、穩定小麥粒重的作用。一般每畝用磷酸二氫鉀150-200克加水50-60公斤進行葉面噴洒。

加強病害防治。如果倒伏後沒有病害的發生,一般輕度倒伏對產量影響不大,重度倒伏也會有一定的收穫,但如不能控制病害的流行蔓延,則會「雪上加霜」,嚴重減產。及時防治倒伏後帶來的各種病蟲害,是減輕倒伏損失的一項關鍵性措施。

小麥倒伏表面上看來是由於疾風急雨所致。但究其根本原因,一是播種量過大;二是氣溫過高,麥田旺長,小麥抗倒伏能力減弱。

水稻

理溝排水,避免作物長時間受澇。排水時應注意,在高溫烈日期間,不能一次性將水排干,必須保留適當水層,使稻苗逐漸恢復生機,否則,因稻田長期浸在水裡,生長力弱,莖葉柔軟,遇晴天烈日容易枯萎,反而加重損失。但在陰雨天,可將水一次性排干,有利於秧苗恢復生長。

清洗植株、清除雜物。在退水時隨水流方向且搶在秧苗剛剛露尖時用齒耙梳去死葉、浪渣,洗去葉表的泥垢,促進秧苗及早進行光合作用,同時清除洪水沖入田間的雜物等。

及時修復田埂,突出抓好稻田蓄水保水,抗禦伏旱,確保水稻正常抽穗揚花和灌漿結實。

加強田管,堅持淺水濕潤灌溉,以保持根系活力,活熟到老,提高結實率和粒重,從而彌補因澇災造成的有效穗不足和穗粒數減少的損失。

玉米和紅薯

對成熟的早玉米及時收穫,做到成熟一塊、收穫一塊;對倒伏的玉米苗,要及時扶正,培土壅兜防倒,並根據苗情進行追肥;對絕收田塊及時翻耕進行改種秋大豆、秋菜等秋作。

要抓好正種紅苕田間管理,玉米收穫後及時砍稈亮廂,及時追施提苗肥和裂口肥。

加強災後菜園清理工作。排水除漬,清溝瀝水,加快對倒塌大棚扶正修復,對尚有上市價值的蔬菜及時採收應市,對接近尾聲的在地菜要及時清除死藤,安排早秋蔬菜播種。

及時中耕、鬆土、追肥、蓋網。改善土壤通透性,以10厘米左右的淺中耕為宜;加強追肥,盡量做到薄肥勤施、由淡到濃;及時覆蓋遮陽網,防止澇後突晴暴晒,造成菜苗死棵。

防控病蟲害。針對暴雨後葉菜軟腐病、瓜類疫病、茄果類早疫病、枯萎病等病害,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灌根或噴霧,防治斜紋夜蛾等蟲害。

果樹

及時排水。對水淹較輕的果園,及時疏通溝渠,排出果園積水。對水淹較重短時間內又不能及時清理淤泥的果園,要在果樹行間挖排水溝,以降低地下水位,保證果園排灌渠道暢通,使果園土壤保持最大程度的通氣狀態。

清淤晾根。將樹盤周圍1米內的淤泥清理出園,以保持樹體正常的呼吸代謝;對水淹嚴重的樹枝要及時剪除,去葉去果,減少蒸騰量,並清除果園內的落葉落果;扒開樹盤周圍的土壤晾曬樹根,可使水分儘快蒸發,待經歷3個晴好天氣後再覆土。對外露樹榦和樹枝用1:10的石灰水刷白,並用稻草、麥草包紮,以免太陽曝晒造成樹皮開裂。

葉面追肥。雨後對有果實的果園要及時噴施0.2%-0.4%的磷酸二氫鉀加0.3%的尿素液,以恢復樹勢,促進果實著色,提高果實品質;對未結果的果園要噴施0.5%的尿素液,以加強光和作用,增加樹體的營養積累。

加強病蟲害防治。雨後及時結合葉面追肥噴施一次高效殺菌劑,以控制各類病菌的滋生。加強晚熟套袋梨園的管理,剪大袋底角的通氣孔,適時除袋。

適時採收。對受淹時間較長的果園,要提前採收;受災較輕的果園和未受災的果園要分級採收;對晚熟品種盡量不要早采,以避免集中上市導致果價下跌。

責任編輯:Le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農資傳媒 的精彩文章:

環保稅進入倒計時,26萬人將為排污買單!環保風暴來了?
生物刺激素國際標準新進展,這一次,我們來真的!

TAG:中國農資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