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共享汽車擴張不能盲目

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共享汽車擴張不能盲目

新華社北京5月23日電題:共享汽車: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當共享單車成為出行行業的翹楚、投資資本的寵兒的時候,和共享單車基本同時起步的共享汽車,卻一直步履蹣跚、不溫不火。共享汽車何以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消費者疑惑、投資者不解、行業人思考。

為什麼不是共享汽車:先天不足

據業內人士介紹,共享汽車脫胎於汽車的「分時租賃」,起步於2015年。而以掃碼為標誌的共享單車,直到2016年才大規模流行。

但經過兩三年時間的大浪淘沙,為什麼「火」起來的卻是共享單車而非共享汽車呢?

專業人士認為,和共享單車比起來,共享汽車可謂「先天不足」。

從需求角度看,共享單車解決的是用戶出行1至3公里的痛點,而共享汽車致力於用戶15至100公里的多樣化出行需求。1至3公里的出行需求,遠遠大於15至100公里的需求。這是共享汽車無法和共享單車競爭的市場基礎。

從產品角度看,中國素有「自行車王國」之稱,下至少年兒童,上至大叔大媽,幾乎沒有不會騎自行車的。而起步較晚的汽車雖然近年來呈井噴之勢,但至今C1機動車駕駛證持有者仍只佔我國總人數的少數。這是共享汽車無法比擬共享單車的天然劣勢。

從運營成本看,一是單車的實物成本價值與汽車的價值不可同日而語;二是單車不受牌照限制,在資本允許的情況下能進行無限量擴張,而共享汽車卻是「一照難求」;三是共享單車因其小巧方便,可以免費佔用公共停車資源,而共享汽車則必須要租賃正規的停車位來停放。

共享汽車:敢問路在何方

和共享單車比起來,共享汽車可謂生不逢時:共享單車是在人們飽受「最後一公里」的「黑摩的」「黑三輪」之苦後順時而生,一出生就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追捧。而共享汽車一出生就「命途多舛」:前有計程車的堵截,後有網約車的圍追,旁有傳統租車業務的擠壓。

那麼,共享汽車的出路在哪裡:我們還是分析一下目前共享出行方式的結構吧:3公里以內,共享單車優勢明顯;5公里至20公里或2小時以內,除了公共交通之外,蛋糕多為計程車或網約車瓜分;300公里以上或1天以上,傳統的租車服務當仁不讓。

但是,在20公里至300公里或者2小時至1天的這個出行區間內,卻出現了一個「供給空檔」,截至目前尚沒有一種出行方式能夠很好地滿足這一市場需求。業內人士認為,這就是共享汽車的發展空間所在。

從事共享汽車業務多年的有車出行CEO崔睿哲認為,20公里至300公里的需求,應該是「A-A」式需求。典型的出行場景,就是以公司或者家為A點的往返出行,比如遠距離的上下班通勤,周末自駕游,公務外出等等。這些需求通過共享汽車分時租賃的方式,使整個租車過程比傳統租車耗時更短、服務更加方便、費用也更加划算。

市場需要「教育」 擴張不能盲目

限行限購正在成為各個城市的共同選擇。人們出行的多樣化需求無法滿足,這為共享汽車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市場基礎。

和共享單車相比,共享汽車的使用門檻要高得多。而針對共享汽車的使用場景仍然在普及以及「教育」市場的階段。例如:用戶使用共享汽車的衛生習慣、共享汽車的押金機制、共享汽車的異地還車機制、共享汽車的蓄能能源問題等等。當市場用戶經過教育,在熟悉和掌握了這些「汽車文明」之後,共享汽車的時代才會來臨。

和共享單車相比,共享汽車對使用者的「高門檻」,也促成了共享汽車的優勢。比如,因為亂停亂放,一些地方對共享單車亮出了「禁止入內」的紅燈,但大多數的共享汽車企業,都通過預租停車位,有效解決了停車難題,使使用者在大型商超周邊、中心城區等都能方便快捷停車。以共享汽車公司有車出行為例,這家公司在北京布局了200多個網點,用戶可以多元化選擇共享汽車服務。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共享出行行業日益發展完善,多數平台開始進入資源整合期,不計成本的「燒錢」模式已經過去,野蠻生長、跑馬圈地的時代行將結束。無論是資本的運作效應,還是「燒」出來的火爆需求,都需要接受市場的檢驗。這,對於不溫不火的共享汽車,或許是一聲來自春天的問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前一刻還在洗澡,下一刻被帶走
聚焦網路直播亂象:誰是推送「少女媽媽」的幕後黑手?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