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子彈從後腦入、左耳出,但幸運救回:美國又爆槍擊案

子彈從後腦入、左耳出,但幸運救回:美國又爆槍擊案

作者:木子弓長

近期,美國又發生了兩起校園槍擊案。一起發生在喬治亞州的一所高中,至少1人死亡,2人受傷。另一起在得州休斯敦市南部的一所高中里,共有9名學生和1名老師死亡,另有10人受傷。不幸中的慶幸是,這受傷的10人里,有一位學生頭部中彈,子彈從他的後腦穿入,又從左耳穿出,但沒死亡。

頻發的槍擊慘案令人聞之悲痛,可美國的控槍之路仍舊艱難。不禁疑問,為什麼美國槍支的管理這般難?

槍擊案發生後悲痛的同學和家屬

1.法律賦予公民合法擁有武器權利,美國人買槍跟買煙一樣方便

美國人擁有武器,是其合法權利。其依據就是美憲法第二修正案,這個法案就好比「先帝」留下的鐵律,讓後人無比頭痛,所以美國在關於禁槍這方面,總是顯得格外小心,生怕觸線。

第二修正案中關於槍支部分的條款

而且,在美國購買槍支不是一件難事。通過FBI的背景調查後,一般來說,申請購買槍支者一個星期就能拿到槍,不亞於國內許多快遞。

除此之外,隨著網購的發達,只要身份合法,許多非限制性槍支甚至可以在網上購買。他們槍支的管理都是由ATF(酒類煙草和火器管理局)負責,相當於國內一個煙草局部門,即買槍跟買煙一樣方便。

當然,很多美國人不喜歡走這些正當途徑,他們往往更喜歡通過私人槍支交易或者光顧黑市!所以,美國槍支市場泛濫,槍支隨處可見買賣。

美國槍支商店,市場泛濫,槍支隨處買賣

2.美國私人持槍率高,槍支多過家用菜刀

因槍支「來之過易」,美國人均持槍率一直穩坐世界榜首。以佛羅里達州為例,人口1800多萬,其中擁有合法持槍執照的就有超過100萬人。需要解釋的是,這裡的100萬隻是持槍證,而並不是槍支的數目,實際槍支的數量肯定遠超這個數字。

另外,佛羅里達州的持槍率,在美國各大州中只能算中等,在那些紅州(即支持共和黨的州),支持者的持槍率高於50%。據《華盛頓郵報》援引美國國會研究服務部的報告稱,美國私人擁槍數量呈逐年增多態勢,1996年為2.42億支,2000年增至2.59億支,2009年達到3.1億支。

而美國的人口數到2016年也就是3.23億而已,也就是說,到2018年,美國的槍支數目有99%的可能性超過其人口數。戲謔點說,美國的菜刀比槍少。

美市民集會躺地上靜默,悼念槍擊案中的受害者

3.警察「不作為」,迫使各州持槍自衛權下放

在美國,警察在基於自身判斷剝奪你生命的同時,也可以在你受到威脅時不保護你。這從我們國人思維出發,這明顯是霸王條款,其不平等性,甚至可比肩清末那些喪權辱國的條約。但在美國,警察的這項權利是被最高法明確承認的。

舉個美國熟知的例子:1975年3月16日,2名壯漢闖入3名合租女的房內,並對其中一名女性施暴,另外2女性因在樓上未被歹徒發現。在她們現場報警後,前後總共來了3撥警察,第一撥僅僅開車在她們房屋周圍轉了幾圈,連車都沒下就走了;第二撥來了後也只是敲了敲門,在沒聽到任何回復後也直接走了。

然而,前兩撥警察的到來卻引起了歹徒疑心,隨後樓上2名女性很快被發現,歹徒對3人進行了轉移。在接下來的14個小時內,3名女性被輪流毆打、施暴。事後,三名女性僥倖逃脫,她們隨即對當地警局進行了起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上訴被駁回,警局被判無罪。

這個判決在全美引起了軒然大波。因此,迫於全美各界人士的壓力,各州的公民自衛權自此後開始全面下放。

去年10月,拉斯維加斯音樂會槍擊案現場

4.持槍門檻低,普通公民一般都具備,隨便帶著槍逛超市

美國對持槍人資格的審查,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嚴格。持槍門檻低,是釀成槍擊案一個重要原因。

具體的條件過於簡單:一申請者必須是美國公民或持有綠卡;二必須年滿18歲;三心理健康;四無不良記錄。如符合以上條件,且經濟允許的話,每個人都能申請到槍支。

其實,這四條的前三條,普通公民都具備。即使第四條「無不良記錄」,也是模稜兩可,比如這個人精神有問題,仇恨社會,但在槍擊案之前他又是「無不良記錄」者,一旦合法持有槍支後,他犯迷糊了,就又釀成槍擊案了。

而且,美國除了學校、法庭、機場、監獄、政府機關部門等地外,大部分公共場所不禁槍。也就是說,你可以隨身帶一把槍去遛彎或買菜,逛超市。

美國的「槍支文化」,家長帶著兒童逛槍超市

當然,槍難管導致槍擊案接連發生,除了美國制度上的控槍因素外,還有諸如軍火商暗地裡的推波助瀾、恐怖分子支持,等等。綜上所述,不難理解為何美國管理槍支那麼困難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兵說 的精彩文章:

掃雷戰士遭遇老山詭雷,「拆彈部隊」奮戰死亡地帶
日軍裝甲實力排名世界第五?蘇軍士兵居然鑽不進日軍坦克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