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學生更容易被哈佛等世界名校錄取
轉眼間,2018年美國本科錄取已經落下帷幕,所有申請已見分曉。在今年美本申請的慘烈競爭中,常春藤學校的錄取率毫無意外地又創新低。
常春藤8所院校2018年錄取率
常春藤8所院校2013-2018年錄取走勢圖
由以上數據可見,從2013年開始到現在,常春藤8所院校錄取率整體呈現持續走低趨勢,康奈爾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錄取率下降幅度較大,哈佛大學仍居低錄取率榜首,且以4.5%的錄取率創下歷史新低。
從這份數據中我們也不難發現,申請上名校將會越來越難,對於學生來說,這意味著他們將面臨一場競爭激烈的綜合能力的角逐,對於眾多家長來說,更是需要他們精準把握名校錄取的核心原則。
不同於高考只用分數線說話,美國大學申請更注重對學生進行綜合考量,除了成績外,高含金量的推薦信、豐富的課外活動、優秀的領袖氣質、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是得到名校Offers的關鍵因素。這是通過大量調查研究得出的普遍結論,但卻仍未受到家長的重視。
此前,哈佛大學校報The Harvard Crimson公布了對2021屆新生的調查結果。結果顯示,哈佛新生在高中期間的課外活動參與度非常高,且種類多樣,絕大多數新生在活動中展現出了領導力特質,這兩點也是哈佛所看重的重要指標。
哈佛新生高中參加的課外活動種類分布
哈佛新生高中參加的課外活動種類非常多,從統計數字來看,參與最多的前三種是社區服務、體育和學生政府,比例分別為74.4%、62.9%和39.3%。
哈佛新生在高中課外活動中顯示的領導力特質
哈佛大學是非常注重學生的領導能力的。在參與調查的哈佛新生中,只有15.8%在高中階段沒有在課外活動顯示領導力特質。
我們採訪了兩名考入常春藤院校的學生,他們的求學經歷或許能對想要上名校的孩子提供一些幫助。
小宋
北京八中學生
>研究北京衚衕
>被麻省理工大學建築系錄取
機會總是留給有所準備的人
麻省理工大學
小宋高中在北京八中就讀,平時成績在班級里排中等偏上,她的目標就是進入美國頂尖大學麻省理工 MIT學習建築學。小宋對自己十分有規劃,她很清楚除了要靠學習成績取勝,還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將綜合能力提升起來。
小宋一直對北京的衚衕充滿興趣,並希望能夠在大學學習關於老建築保護的專業知識。為了提前為申請名校做準備,小宋從高一第一學期開始就尋找興趣一致的人,組建團隊,開始研究項目:研究北京的衚衕和保護方案。
他們每周三天外出研究衚衕,參加北京大學舉辦的建築討論會,然後每兩周所有組員會彙集一起,分享研究成果並制定下一階段的方案,一年過去,小宋團隊的研究成果已經初有成效。班主任主動幫助她聯繫了北京交通大學建築系的老師,並給他們進行進一步專業的指導,北京八中也專門給小宋團隊開了一個成果分享會,讓全西城感興趣的學生都能前來傾聽小宋團隊的研究成果,這些對於他們來說實屬受益匪淺。
到了高二下學期,小宋已然成為北京衚衕的半個專家,她將自己的所學和研究成果提交給麻省理工大學,並請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為她提供了推薦信。經過三個月的等待,小宋獲得麻省理工的offer!現在,如願以償的小宋已經在麻省理工學習近一年了。
作為過來人,小宋給了學弟學妹們一條建議,「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就是要在高中時期多參加社會活動,多做項目,多分享自己的想法,這才是進入頂級名校的不二法門!」
沈義晨
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中學
>統管全校志願服務活動
>被哈佛大學錄取
毫無懸念奪滿分,哈佛不看表面功
「美國許多名校都要求中國內地考生出具SAT成績,唯有哈佛沒有硬性規定——校方知道,內地學生考SAT不容易,必須去香港,索性退一步,能出具SAT成績最好,沒考也沒有關係。他們不要『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獃子,他們要的是綜合能力、綜合素質過硬的人才。」
哈佛大學
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中學的沈義晨是有名的「活躍分子」。高二時,他發現學校現有的十餘支志願者隊伍力量分散,於是向校方提出倡議,建立志願者聯盟,統管全校各種志願服務活動。
「志願者聯盟是一種資源整合,正好把各個志願者隊伍的優勢結合起來。我們的第一次活動,是組織同學們在教師節向老師獻花。我親自聯繫買花、做包裝、制定獻花流程,差不多包攬了所有工作。但在操作中,發現效率不高,而且遇到的麻煩也不少。有了這次經歷,我懂得了分配和放權。一個好的領導者,做的是提綱挈領的事情,要把任務分配給其他成員,才能培養出一支高效的團隊。」
沈義晨把這段文字寫進了寄往「哈佛」的自薦材料中。材料中,他還提到了高中生涯的諸多「小事」,比如,在學校車棚看到同學的自行車龍頭被卡,不由分說,捋袖相助;比如,拿到物理考卷,發現老師多給了10分,他立刻「還」了回去,理由是,考試成績直接影響高考推薦名額,這對其他同學不公平……
我們問他為什麼不多寫寫你在校園裡獲得的榮譽呢?比如,曾代表學校獲得多少獎項?他笑了:「我有自己的想法,我相信哈佛看重的不是表面功夫。」
沈義晨向哈佛遞交了自薦材料和老師的推薦信,今年2月,等來了面試通知。他離「學術聖地」又近了一步。
「和國內許多大學,一圈老師圍著一個學生的面試方式不同,哈佛的面試官和學生一對一的聊天。面試官是哈佛的校友,如今在一家跨國諮詢公司就職。他沒有提什麼專業問題,就是像朋友一樣隨意聊聊。我猜,面試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看看你是不是像申請材料里寫的那樣。」
3月,沈義晨收到了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夢想成真。
最近,沈義晨在「哈佛中美學生峰會」上擔任志願者,協助完成峰會各項議程的同時,也能多向學長們討教,預習即將到來的哈佛生活。聽說,哈佛的學術環境熱烈而自由,沈義晨更是一臉嚮往,「我希望能在那裡多多培養自己的領袖氣質,在這方面,我還是有很多發展空間的。」
這兩份成功走進常青藤院校的案例再次驗證,課外活動、領導能力、推薦信是申請頂尖大學十分重要的考核指標,其中,一個高質量的課外活動是收穫這些經驗與能力的最佳載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