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很多人吃飯愛出汗,是什麼原因?這是怎麼回事呢?

很多人吃飯愛出汗,是什麼原因?這是怎麼回事呢?

導語

天氣熱吃飯出汗很正常,但有些人只要是一吃飯就會開始出汗,這是怎麼回事呢?中醫認為,可能是氣虛導致。

吃飯出汗或者這兩種因素有關

首先,就像大家以為的那樣,天氣炎熱的時候是比較容易出現邊吃飯邊流汗的現象的。其次,這可能是暗示你要降低自己的吃飯速度。當吃飯過快的時候,胃粘膜的壓力會增大,導致人體有出汗的反應。

圖片來源:匯圖網

聲明:圖片來源網路,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雖然說大多數情況來說這屬於一種正常現象,尤其是在肥胖群體中。但是,有些情況下,這可能是暗示身體出現了一些問題。

飯出汗?中醫:可能是氣虛

一吃飯就出汗,別以為是正常現象。中醫認為,有可能是氣虛了。吃飯的時候,食物的氣到了人體中,胃氣充足,但是如果衛表之氣不足的話,就會導致頭面汗出,因此吃飯易出汗有可能死氣虛的表現。而最容易判斷的一點就是——這個人是不是比較容易感冒。如果吃飯愛出汗,又是容易感冒的人,多半是因為氣虛所致。

氣虛如何調理

1.情志調攝

宜保持穩定樂觀的心態,不可過度勞神。

宜欣賞節奏明快的音樂,如笛子曲《喜相逢》等。

2.起居調攝

提倡勞逸結合,不要過於勞作,以免損傷正氣。平時應避免汗出受風。居室環境應採用明亮的暖色調。

3.運動保健

宜選擇比較柔和的傳統健身項目,如八段錦。在做完全套八段錦動作後,將「兩手攀足固腎腰」和「攢拳怒目增力氣」各加做1~3遍。避免劇烈運動。

還可採用提肛法防止臟器下垂,提肛法:全身放鬆,注意力集中在會陰肛門部。首先吸氣收腹,收縮並提升肛門,停頓2~3秒之後,再緩慢放鬆呼氣,如此反覆10~15次。

4.穴位保健

(1)選穴:氣海、關元。

(2)定位:氣海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關元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3寸。

(3)操作:用掌根著力於穴位,做輕柔緩和的環旋活動,每個穴位按揉2~3分鐘,每天操作1~2次。

還可以採用艾條溫和灸,增加溫陽益氣的作用。點燃艾條或藉助溫灸盒,對穴位進行溫灸,每次10分鐘。艾條溫和灸點燃端要與皮膚保持2~3厘米的距離,不要燙傷皮膚。溫和灸可每周操作1次。

虛患者吃什麼好

對於氣虛者的飲食宜忌,應兼顧到五臟之虛的宜忌原則。凡氣虛之人,宜吃具有補氣作用、性平味甘或甘溫的食物,宜吃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平補食品。忌吃破氣耗氣之物,忌吃生冷性涼、油膩厚味、辛辣食物。

1.粳米

性平,味甘,能補中益氣。早在《別錄》中即有主益氣的記載,唐代食醫孟詵亦云:粳米溫中,益氣。清·王孟英還把粳米粥譽之為貧人之參湯,他說:貧人患虛症,以濃米湯代參湯。氣虛者宜常食之。

2.牛肉

性平,味甘,有益氣血、補脾胃、強筋骨的作用。名醫《別錄》中說:牛肉安中益氣,養脾胃。《韓氏醫通》還說:黃牛肉,補氣,與綿黃芪同功。足見牛肉補氣之力,故氣虛者宜常食之。

3.山藥

為補氣食品,凡氣虛體質或久病氣虛者,宜常食之,最為有益。山藥可以補肺氣,補脾氣,補腎氣,故凡肺氣虛或腎氣虛或脾氣虛的方葯中,都常用到它。

4.雞肉

性溫,味甘,有溫中、益氣、補精、養血的功效。無論氣虛、血虛、腎虛,皆宜食之。民間對氣虛之人,有用黃芪煨老母雞的習慣,更能增加補氣作用。

5.鱔魚

性溫,味甘,有補虛損、益氣力、強筋骨的作用,氣虛者宜常食之。《千金·食治》就曾說它主少氣吸吸,足不能立地。《本草衍義補遺》亦云:黃鱔善補氣。

6.大棗

性溫,味甘,為常食之物,它有益氣補血的功效,歷代醫家常用之於氣虛病人。《別錄》說它補中益氣,強力。唐代食醫孟詵亦云:大棗補不足氣,煮食補腸胃,肥中益氣第一。所以,氣虛者宜用大棗煨爛服食為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天愛養生 的精彩文章:

林正允 夏日的浪漫,展現青春時尚的你
青春的時尚是那麼的妖嬈美麗,像一杯醇厚的美酒

TAG:天天愛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