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這部匯聚了影壇科幻眾神的紀錄片,讓你看懂什麼才是真正的科幻!

這部匯聚了影壇科幻眾神的紀錄片,讓你看懂什麼才是真正的科幻!

近一個月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漫威月,從《復仇者聯盟3》到漫威十周年與各種消費品牌合作,與其說是漫威的狂歡,不如說是一場躲都躲不開的浪潮。

當然在浪潮中也有些來自高處的反對聲,比如我們喜愛的超大牌導演,能靠商業片屠榜的詹姆斯·卡梅隆,他就對漫威老套僵化的劇情頗有成見。

他直言不諱地指出科幻片不應該只有腎上腺素爆棚的打打殺殺、打敗反派拯救世界。言論顯然意有所指,不難看出卡梅隆是為自己正在拍攝的《阿凡達2》造勢。

不過,詹姆斯的觀點也並非虛言,這種對娛樂化的「科幻」的不待見其實也是很多頂尖電影從業者的共識。

你以為我們的「神導」只是說說就算了嗎?其實人家早就召集了一大票圈內知名人士和好友一起拍了一部訪談式紀錄片給大家正一正科幻觀,名字簡單直白,叫《詹姆斯·卡梅隆的科幻故事》,目前B站已經有前兩集的中文資源。

至於這部紀錄片的陣容,堪稱是科幻版「美國眾神」(當然也不全是美國人):斯皮爾伯格、諾蘭、喬治·盧卡斯、基努·里維斯、施瓦辛格、韋弗、威爾·史密斯、劉宇昆、特德·姜(姜峯楠)……

涉及的作品包括:阿凡達、降臨、獨立日、異形、2001太空漫遊、侏羅紀公園、星際迷航、星球大戰、超時空接觸……

光是這些就足以讓眾多科幻影迷甚至科幻愛好者心潮澎湃。如此眾多的要素摻雜在一起,註定只能留給它們很短的篇幅,在這種碎片化的穿插對話中還能邏輯連貫讓人看得意猶未盡,的確是罕見精品之作。

這部紀錄片實際上一點也不高深,嘉賓們與卡梅隆從兒時經歷聊到世界觀,我們的生活、社會、恐懼、憐憫、反思、傲慢,所有的所有都能在他們對科幻作品的隻言片語中里得到完美的闡釋,即便你沒有接觸過其中提及的大部分作品,你也能無障礙的理解這些科幻電影人內心的想法。

科幻映照著現實,但卻來得更為廣闊博大。遵循最為典型的普通人視角,卡梅隆的科幻故事也從外星人開始。

卡梅隆的對面,斯皮爾伯格訴說著自己兒時第一次對宇宙第一次接觸,那是斯導的父親帶著他觀看流星雨的一段回憶,父親對地外生命的世界觀也直接影響了他早期科幻的創作:「我希望那些傢伙是為了和平而來的。」

斯皮爾伯格第一部經典科幻《第三類接觸》(指直接與外星生命解除)就是一部講述與外星生命和平接觸的作品,而他兒時記憶中仰望星空的景象也在影片中得到了重現。

仰望星空是人類好奇宇宙的經典意象,也是《第三類接觸》最初的名字。在這部影片中,斯皮爾伯格希望通過一種和平接觸來探討生命的意義,這並不是一個講述外星人的故事,而是一個探討人類自身的故事,而後者也是科幻的真正核心。

我們不會單純探討科學技術,也不是天馬行空地胡思亂想,而是構建一個建立在合理邏輯上的未來,在幻想里試圖尋找人類當下那些似乎沒有答案的問題,正如《第三類接觸》中以仰望星空的場景聯結劇本與回憶,科幻也通過人類自身來聯結現在與未來、現實與幻想。

發人深思的科幻作品其實就是一個「what if ……」的思想實驗,而最終所呈現出來的故事則充滿了強烈的個人色彩,每個人都有發聲的權利,每個人都能參與這場思想實驗的討論。

斯皮爾伯格的《第三類接觸》中對和平的表達實際上是對主流「外星生命敵意觀點」的一種對抗,但越是極力展現和平,也就意味著越是恐懼敵意,這也引出了紀錄片要講述的第二部分——敵意的接觸

外星人入侵,星際戰爭,這種融合了獵奇、驚悚、幻想的故事一直是經典科幻作品最愛的題材。《科技之美》資深編輯提到了一個1962年的經典故事,名為「為人類服務」。外星人登陸地球,人類惶恐地問這些陌生生命此行的目的,得到的回答是「我們來此幫助你們」。

隨著劇情的發展,人類潛入外星飛船發現了一本重要的書,人類天真的以為那是他們服務我們的綱領,似乎為他們的行為找到合理的動機。

然而,翻譯的結果令人後脊發涼,那是一本食譜。

這種故事看似表現了天外來客的狡詐與陰險,實際上也是人類的自我影射。正如威爾·史密斯對其經典作品《獨立日》的評價:「外星侵略電影絕對是對人類最陰暗一面的隱喻,外星侵略者摧毀我們的星球實際上是我們摧毀自己的星球。」

私以為外星侵略的故事是我們借他族之手行我族之惡,以此來反省我們人類侵略同族的罪行,而他族最無害的選擇自然是來自外星的生命。

這些作品以最極端的方式給我們傳輸最深層的絕望。《獨立日》選擇了炸毀白宮這樣「叛逆」的情節,毀滅象徵著國家最高權力的建築,給美國觀眾帶來的衝擊就像是當年八國聯軍毀滅圓明園時清朝人民心中的感受。

而外星入侵類作品的鼻祖《世界大戰》(又名火星人入侵地球),將這種絕望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1938年,由原著小說改編的廣播劇以一種近乎當下「偽紀錄片」的表演驚嚇了整個北美,劇中用非常真實的背景音效,知名播音員的敘述等手法讓非常聽眾真的以為火星人以碾壓之勢入侵了他們的家園,甚至超過百萬人嚇得逃難。

是因為《世紀大戰》的作者想像力非凡嗎?這點我不否認,但真正的原因是這部作品所描繪的景象並非完全虛構。一個擁有高級科技和武器的文明入侵另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落後文明,這樣令人絕望是事情在作者喬治·威爾斯的國家曾經真真切切地發生過。

只不過在小說中作者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絕望,而現實中他的祖國英國則向他國製造絕望。《世界大戰》的核心故事與當年英國入侵印度的歷史沒有本質的區別,而他則想讓這些站在世界文明頂端的人感受他們自己曾經製造的絕望,這是一個關於反思的故事。

每個年代的科幻故事都有當時鮮明的時代特徵,科幻這種形式給人們的恐懼提供了一個出口。二戰、核威脅、恐怖襲擊,這些不同時代的焦慮與恐懼通過科幻誇張化具象化,比現實中枯燥的說教更能驚醒夢中人。

1956年的作品《天外魔花》則更進一步,它模糊了外星人與人類的區別,直接打破了原本通過潛意識來傳達的聯結。影片中的外星人通過替換人腦,侵佔人類的軀體潛伏在人群當中,這種對政治洗腦的隱喻營造了一種寒入骨髓的恐懼,令人難以忘懷。

而用科幻來包裝故事也模糊了隱喻所指,以至於踐行洗腦的不同意識形態陣營都能認可這部作品,這讓科幻作品成為了某種意義上最敢說話的體裁。

當然入侵的故事中人類也並非總是處於弱勢,以《第九區》與《阿凡達》為代表的作品用更加直白的故事展現人類的入侵剝削壓迫行為。

前者講述的是人類欺凌迷失在地球的外星昆蟲人,而主角則逐漸變異成外星人,最終從施加欺凌的種族變為了被欺凌的異族,以此主動讓觀眾主動轉換立場,更深刻地感受到罪惡。

後者,也就是卡梅隆的代表大作《阿凡達》也如出一轍,不過是將背景由地球變為了外星球,將主角的身份轉換從變異換為操控。

這兩部幾乎同期上映的科幻作品有出奇相似的內涵,二者也同樣以主角融入異族作為結局,在殘酷之中又藏有希望與和諧,畢竟影片中的故事每天都在我們的星球上演。

《第九區》拍攝時,取景地南非正經歷著一場真實的人類種族衝突。科幻成為了人們談論這些事件的一種有力地手段。

也許,也許會有人發出疑問,這些探討人類自我的作品明明可以用普通虛構小說的形式創作,那麼科幻的意義何在?

科幻的意義在於我們可以通過想像力去強化故事中世界觀的構建,這區別於對故事本身的創作,對虛構世界的想像是另外一個維度的創作。這兩個維度又相互交織相互強化,缺一不可,讓科幻成為一種獨具魅力的藝術。

這部紀錄片第一集的主題外星人正是想像力創作最好的對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姜峯楠創作的《你一生的故事》,改編後的影片即《降臨》。

在這個故事的設定中,外星生命發展出了與人類幾乎完全迥異的語言,用一種難以理解的方式交流,我們會驚嘆於作者的創造性思維,但故事的核心卻是語言限制了我們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作者用一個很有想像力的故事表達了想像力受到固有認知限制的事實,著實耐人尋味。

很遺憾,這的確是事實。嘗試著去想像一種你完全沒見過的外星生命體,你會發現無論如何努力,你創造的未知生命永遠是基於已知事物的。

相反地,我們理解未知也會被認知所局限,但這卻給了科幻創作一個有力的武器。創作者根據設想想要表現的特點,用我們已知的意象拼攢出一個新的事物,人們對這些意象的理解會存在於潛意識當中。

經典的異形形象就是潛意識暗示的大師之作。異形長且呈柱狀的頭部以及嘴裡可伸出的棍狀口器都象徵著男性特徵,傳達出一種強硬且粗魯的暴力感,與異形幼蟲抱臉強行侵入體內的生存方式相呼應。而在環境設計當中則又充滿了女性特徵的暗示,這種暗示能激發出觀眾最原始的恐懼感。

暗示也出現在人畜無害的ET形象上,在紀錄片最後一部分卡梅隆與斯皮爾伯格長談中,穿插講述了ET形象設計的關鍵。

斯皮爾伯格在指導《ET》時強調,ET的形象應該是睿智中又帶著傷感的,要能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為此設計師通過經歷過美國大蕭條的老人形象中尋找靈感,甚至融合了愛因斯坦的特徵,最終確定了ET這樣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外星人形象。

科幻是什麼?這個問題也許不會有終極的答案,但卡梅隆想通過他自己的理解展示出科幻能做到什麼,而上面講述的僅僅是整部紀錄片的第一集而已。

如果你是一個科幻迷,這部博大的紀錄片一定會讓你意猶未盡;如果你是一個普通電影觀眾,這部內容飽滿的紀錄片在傳達給你科幻概念的同時,也不失為一份優秀的觀影指南。

希望卡梅隆的一片苦心(私心)能讓更多地人了解到科幻真正的魅力。娛樂化的超級英雄故事固然爽快,但科幻遠遠不止於此,甚至,比你認知里的世界還要廣闊還要迷人。

____________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METalk 的精彩文章:

命最硬的哺乳動物,不會患癌、不怕缺氧,精心圈養卻死於這種小病
「鼻涕蟲「下海吞噬海藻成暗綠異獸,同化葉綠體自給自養

TAG:SME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