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小鳳雅去世:你們關心的只是怎麼表演憤怒,而非孩子本身

小鳳雅去世:你們關心的只是怎麼表演憤怒,而非孩子本身

節奏太容易被帶,人們太容易憤怒。

小鳳雅及其母親。

文 | 王言虎

去年9月,2歲半的女童小鳳雅患視網膜母細胞瘤,其母親在網上募捐引發關注;4月,有志願者在網上稱,其父母在利用孩子病情籌款後選擇放棄治療;5月4日,小鳳雅不幸離世,指責其家人騙捐的聲音加劇,質疑聲也在那篇題為《王鳳雅小朋友之死》的文章熱傳後達到頂峰……連日來,小鳳雅事件持續發酵。

遺憾連著憤怒,成了很多網民在此事上的反應。不少人順著網帖爆料,將矛頭指向小鳳雅家人。這其中,上述爆款文章提供的信息,如其家人籌到15萬善款卻「救兒棄女」,還拒絕償還善款等,就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時間,指斥小鳳雅家人「利用女兒的重病行騙」的聲音甚囂塵上。

但在更多機構媒體跟進後,事情呈現出了更多面相:如有基金會確認,小鳳雅母親帶兒子治兔唇的錢是該機構提供的,去年4月已做完手術;據其爺爺還原和募捐平台介紹,募捐金額共計3.8萬餘元,而非網傳的「15萬元」。當地官方調查組也回應,「目前我們掌握的情況是,籌來的款大部分都用在孩子的治療上了」。

由此基本可以判斷,那些籌到了錢卻不為女兒治病的說法有失偏頗。至於籌款數額、其家人到底有沒有盡心給小鳳雅治療,家人與志願者、網友各執一詞,仍難判斷。

但在這些事實確證之前,網上掀起的對小鳳雅家人的道德批判卻一浪蓋過一浪。有網路大V就直言:「小鳳雅疑似被親生父母虐待致死」;有人說,「地獄空蕩蕩,小鳳雅的父母在人間」;還有自媒體以漫畫形式,腦補其家人被弟弟欺負、被爺爺奶奶嫌棄、因為和弟弟吵架而被媽媽「暴打」的場景……

小鳳雅父母以救她的名義籌了款,卻沒有救活她,確實可能引致「不盡心治療」的質疑。可不得不說,現在太多的質疑,都只是來自單方信源或網友強加的腦補,而沒有多少實錘。

我們看到,這兩天的輿情風波中,不同志願者、自媒體紛紛發聲,而小鳳雅家人呢?

到目前為止,涉事各方的發聲頻次與音量嚴重不對稱。我不敢說,小鳳雅家人說的就必定是事實,可至少我們應該「兼聽」,避免主題先行地「扔道德石子」。

水滴籌方面的聲明。據調查,小鳳雅家人從其他兩個平台募捐得的資金約3萬。

在此事件中,小鳳雅家人在為女兒籌款和治病過程中,確實得到了公益組織的很多幫助。若果真挪用了善款,或許確應致歉。

但不容否認的事實是,在慈善的施受兩端,可能存在雙方話語的不對等。慈善行為一旦出現糾紛,掌握話語權的組織、志願者可以通過不同平台發聲。而被救助的一家,可能在輿論場中天然失勢。特別是小鳳雅家人不在城市,這意味著其與網路世界的連接通道很多時候是屏蔽的。

這並不是要為其家人辯護,而是想說,雖然他們是被救助的弱者,但其聲音也該被傾聽。接受了救助,不等於就該被索垢尋疵。在事實確證之前,不輕易出惡語,也是應有的剋制。

小鳳雅家境確實很貧困。

從媒體報道看,小鳳雅家在農村,五個孩子,兩個病童,還吃著低保。考慮到貧窮的境遇,就算其家人對所剩不多的善款動了點小心思,是否就該窮追猛打,或許也是個值得思考的慈善倫理問題。

眼下真相在漸次浮現,相信很多偏頗的道德審判會退燒。但我們也希望,下一次再發生類似慈善糾紛時,身在底層的被救助者說法能被更廣泛地傾聽,而不是蜷縮在一隅,被「誤解」,被「指控」,卻默不作聲。

王言虎(媒體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評論 的精彩文章:

「天宮一號」踏上歸途,那些憂慮不值一提
普京:帶領俄羅斯發展的旗幟人物

TAG:新京報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