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贊!科普科研兩不誤,上海海洋大學團隊完成國內第一本深海探索譯著

贊!科普科研兩不誤,上海海洋大學團隊完成國內第一本深海探索譯著

來源:上海海洋大學

近日,由上海海洋大學深淵中心團隊傾情翻譯的《深海探險簡史》亮相上海科技節。這是國內第一本講述深海探索過程的譯著,它將帶領讀者「重走」深海探索之路。該書的原著為羅伯特·D·巴拉德,他是美國海洋科學家,「泰坦尼克號」殘骸發現者,世界上最偉大的海底探險家之一。

國內第一本深海探索譯著問世

據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崔維成教授介紹,2017年,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希望他能推薦人員翻譯羅伯特·D·巴拉德的《THE ETERNAL DARKNESS——A Personal History of Deep-Sea Exploration》(即譯著《深海探險簡史》)。崔維成對羅伯特·D·巴拉德非常熟悉,多次讀過他的文章,並知道他在著名的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工作了30 年,領導和參與了超過110次深海科考,是們深海領域的一位非常知名的老前輩。於是牽頭策划了翻譯團隊。

崔維成作主旨報告《深海傳來的中國聲音》

「這是國內第一本關於深海探索的譯著。團隊翻譯完成以後,我的確覺得這是一個既有文采又懂科技又有親身經歷的人寫出來的優秀作品,從中我自己也學到了很多的新知識。書中故事性很強,一讀就讓人愛不釋手。這除了得益於作者豐富的海洋科考經歷和知識,更是他對科學普及的熱愛和重視。作者從1997年起就積極投身於康涅狄格州神秘水族館與探索研究所的多個面向青少年的教育項目。由於他既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又長期從事過青少年的科普,本書敘述的這段歷史,也大多數都是他親身經歷和參與,因此,這確實是一本具有非常高的權威性和可讀性,不可多得的海洋科普類書籍。」崔維成說。

海大深淵團隊「重下」萬米深淵

羅瑞龍作科普報告

《深海探險簡史》由上海海洋大學萬米載人深淵器機械系統主任設計師羅瑞龍等人翻譯。

「我們把每天下班的時間、雙休日、節假日都利用起來翻譯這本書,全文共計22萬字。翻譯的過程也是個人升華和學習的過程。讀原文的時候,沒有覺得有問題,可當想要用中文準確地表達出來時,經常會發現找不到適當的詞語來形容。那個時候就特別痛苦。」羅瑞龍說。「在筆譯的過程中,才發現背後是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流。我們團隊探索萬米深淵的經歷和作者的經歷奇妙地互動起來,這種互動也讓作品的生命得到了更好的延續。當看到初稿時,所有的辛苦都煙消雲散了。」

與觀眾交流互動

書中通過紀實小說般的語言,為讀者介紹了人類探索深海的過程和驕人的成果。作者羅伯特·巴拉德因發現「泰坦尼克號」殘骸而聲名遠揚。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人類探索深海的歷程,大部分歷史作者都親身參與過,因此更像是一本回憶錄,帶領著讀者離開熟悉的海面,跟隨著先驅們的步伐,進入廣袤且永恆黑暗的深海中,不畏艱險地進行著一次又一次地嘗試,不斷地探索深海的奧秘。

科研科普兩不誤

在外人看來,上海海洋大學深淵中心就是一支「搞科研」的隊伍。但在這群「科研」隊中,科普的重要性並不亞於科研。「我們要讓更多的人知道海洋、保護海洋,更加明白海洋科學的魅力……」

主創團隊 從左到右分別為羅瑞龍、周悅、宋婷婷、崔維成

2016年5月1日,深淵中心與上海彩虹魚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共建的「彩虹魚」深海科普基地正式對外開放,總開放面積超過4900平方米,採用展板知識介紹、模型和樣本展示、多媒體視頻播放、實際操作體驗和專業知識講解相結合的方式,以深海體驗為特色,將最前沿、最全面的深海裝備和深海科學知識展示給公眾,達到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科普基地的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的認可,2016年12月,科普基地正式成為浦東新區的科普基地;2017年6月,又獲批為上海市基礎性科普教育基地。

基地每年接待國內外參觀兩萬餘人次,定期舉辦包括「彩虹魚」進校園系列活動、「三生三世 22里深海」——載人潛水器歷史展、「彩虹魚」親子游、「海洋大講堂」等在內的多種特色系列活動,引起了較好的社會反響,「彩虹魚」已經成為了上海市的知名科普品牌。

撰稿:蔡霞,攝影:李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教育 的精彩文章:

TAG:上海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