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滴滴是怎樣失去「朋友」的?

滴滴是怎樣失去「朋友」的?

作者:吳晉娜

河南鄭州空姐乘坐滴滴順風車遇難;滴滴司機端被曝可對乘客進行標籤化定義;湖南長沙女乘客被滴滴司機性騷擾,鎖車、要電話、語言恐嚇……就像趕集一樣,接連發生的一系列負面新聞,讓滴滴一次又一次地站在了風口浪尖,經歷著成立以來最為嚴厲的公眾拷問。

一時間,主流媒體的新聞批評、自媒體的狂轟亂炸、社交媒體上網友的投訴和差評,讓「反滴滴」成為一種輿論正確。

從扛著共享經濟大旗的創業者,到奠定如今網約車領域的霸主地位;從被譽為改變中國城市出行生態的新力量,到陷入同行的圍剿、輿論的漩渦和用戶的譴責聲中,滴滴顯得越來越孤立,它是怎樣一步步失去「朋友」的呢?

資料圖片

情懷

摩拜單車的胡瑋煒用一句「如果失敗了,就當是做公益了」,成為「情懷創業」的標本。六年前的滴滴,雖然沒有如此標誌性的語言,但多少也依靠情懷為自己贏得了不少印象分。

2012年,共享經濟的概念在國內開始受到熱捧,與此相關形成的新商業模式顛覆了一個又一個傳統行業。在共享出行領域,同樣如此。

在擁堵日益嚴重,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出行成本卻日益增長的大城市,通過一個互聯網平台,通過這種共享出行的方式,把私家車資源調動起來,打車難、打車貴的問題似乎一時間都得到了解決。

與很多互聯網領域的產品一樣,滴滴模式依然是舶來品,但卻不影響其在國內受熱捧。一時間,後來者眾多。據不完全統計,除滴滴之外,同時期類似的互聯網共享出行產品有幾十種之多。

滴滴模式之所以在當時迅速受到關注,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移動互聯網的大規模興起,基於此的商業活動解決方案才能夠迅速獲得受眾青睞。此外,更為重要的是,滴滴提供給受眾除計程車和黑車以外的第三種選擇。後兩者中,一個以價高、服務差聞名;另外一個則因為安全性、合法性讓人倍感擔憂。

然而,滴滴的出現改變了這樣的舊格局。在用車服務中,受眾的意見開始備受重視,用戶可以為司機的服務打分,可以選擇車輛的類型,可以因為不滿而投訴,而這些都是計程車時代被忽略的用戶意見。

於受眾有利,還能解決了出行問題,共享出行的概念,看似還有利於緩解擁堵和環境問題,滴滴也就了抓住商業活動最主要的用戶需求點。

收割

情懷再美,也沒有實際的利益來得實惠。讓滴滴們收穫最初擁躉者的,還是空前高漲的燒錢模式。

經歷過這場「燒錢大戰」的受眾一定會記得這段歷史;出門用手機預約一輛互聯網專車,成為很多年輕人的出行方式;一個人手機中下載三、五個專車APP都很常見,運營商像瘋了一樣地發優惠券,網友紛紛表示打車比坐公交還便宜;就算再討厭朋友圈分享的人,也開始把打車軟體的鏈接分享到朋友圈中,因為這樣可以獲得每周幾十元的優惠券,減少通勤成本。

打車軟體們「燒錢大戰」的背後是國內外狂熱的風投資本。在備受資本青睞的互聯網專車企業中,滴滴已經與快的、易到、神州專車等,連同外來者優步進入第一梯隊。雖然從此時的互聯網專車來看,還只是一個燒錢的買賣,仍然看不到盈利的曙光。但從互聯網時代「誰擁有用戶,誰就擁有未來」的定律出發,共享出行領域已經成為資本大佬和互聯網巨頭們的必爭之地。

這一時期,也是滴滴們收割大量用戶的時代。用戶的思維實際很簡單,哪家軟體打車成功幾率高,哪家優惠券力度大,就選擇哪家。如果商家提供的服務相似,用戶體驗也相似,對受眾而言,則沒有什麼所謂的忠誠度所言,所以大多數用戶會在打車軟體之間跳來跳去,而不是選擇只使用一家。

在質疑中前行,從開始滴滴就是這樣,來自計程車行業的反抗和圍堵,來自各級政府管理部門的壓力,在這一時期開始凸顯。當初的情懷也開始備受質疑,因為打車軟體的出現,並沒有解決擁堵,某種程度反而加重了擁堵和環境問題。然而,此時龐大的用戶量已經成為滴滴們最大的財富。

稱霸

燒錢從來就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投資人也並不是人傻錢多,開始把資金用在最有可能在未來獲得利益回報的地方。

誰都知道,當群雄逐鹿之時,最終的稱霸者也就快要出現了。滴滴就是這個被時代命運選中的幸運兒。

實際上,單從產品來看,滴滴的創新程度遠沒有強大到吊打其他所有共享出行產品的程度,各種網約車產品的區別度極低。就滴滴和快的而言,甚至一度誰也很難說清楚,誰的產品更強,誰更能得到受眾的青睞。大家的長處都相似,短處也都存在。

然而就是這樣,滴滴在最重要的資本的推動下,不但兼并了一直與自己並駕齊驅的快的,甚至滅了外來的和尚——優步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共享出行領域的霸主。

此時,雖然在共享出行領域,還是有易到、嘀嗒、首汽這樣的產品,但他們加起來的體量都已經不能與滴滴同日而語了。

此時的滴滴,已經由一家最初只有十幾人的小公司,發展成為擁有幾千名員工的大公司。

在這一時期共享出行領域兼并重組的大勢中,行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也發生了變化。國家有關部門關於網約車相關的政策法規開始實施,各地相對應的政策也開始落地,網約車的發展也開始告別當初的蠻荒時代。

隨著網約車行業霸主的出現,也就意味著資本燒錢時代的結束。此時,打車軟體的使用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消費和出行方式。網約車企業收割用戶的同時,改變的是人們的一種生活習慣。這種習慣的形成,比新業態的出現更加具有顛覆性。

貪婪

在滴滴平台上,從誕生之日起,從來都不乏囂張無禮、加價繞路的專車司機,甩客挑客的計程車司機……在燒錢時代,這些實際上都已經存在。然而,當時的滴滴並未因此成為圍攻的對象,因為用戶當時所享受的低價優惠服務,能夠抵消掉用戶體驗上的一定折損。

然而,某種程度上而言,貪婪確實是人的本性。之於網約車行業,對於用戶、司機、運營商而言,在燒錢模式停止之後,這樣的本性顯現的一覽無餘。

對用戶而言,因為網約車的出現,新的出行習慣已經養成。在過去看來,很多都是一些不必要的使用場景,現在卻成為習慣。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過去被相對忽略的用戶體驗上的矛盾就開始凸顯。因此,身邊很多人,雖然整日抱怨滴滴已經沒有了優惠券,司機服務越來越差,滴滴客服越來越沒用,但人們已經無法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

對專車司機而言,補貼減少,收入也大不如前,從萬元時代跌回到千元時代,有的甚至重操黑車舊業,但又不得承認滴滴為他們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對計程車司機而言,雖然抱怨著平台的各種規則,但通過網約車軟體接單避免空駛或者「挑好活兒」,也已經成為他們的一種工作習慣。對這些司機端而言,對平台的不滿自然地就顯現在服務質量上,形成了一種用戶與司機之間的惡性循環。

對滴滴這樣的網約車平台而言,則要承受來自用戶與司機雙重的不滿。然而,此時,滴滴與司機之間相對較弱的約束關係,則讓問題更加凸顯。補貼的減少,帶來的是車主的流失,進而是打車難度增高和用戶流失。因此,平台對司機犯錯的「容忍度」底線則越來越高,用戶的不滿往往得不到回應,服務水平得不到改善,問題得不到解決。畢竟,平台需要司機去接單,才能從中提取收益。此時,對於滴滴而言,維護服務水平、平台信用與司機權益的天平,就已經發生了失衡。

利益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反滴滴」會成為一種輿論正確,越來越多的惡性事件被暴露在公眾視野中,成為批評的眾矢之的。因為,從用戶的角度出發,我們付出了成本,就需要得到相對應的、合理的服務,然而現實卻並非如此。

就在人們認為在網約車市場上,滴滴地位已經難以撼動的時候,劇情卻發生了一些變化。此時,就連滴滴自己也開始尋求其他領域的突破,試圖建立自己的出行生態,畢竟已經獲得200多億人民幣融資的這家公司,始終都沒有盈利。

先是首汽、嘀嗒等專車平台進入計程車調度領域,用補貼的方式從滴滴那裡挖走了大量的用戶流量和計程車司機資源;接著,美團、攜程等巨頭也開始在網約車領域布局,在一些城市,雖然同樣依靠的是補貼戰略,但一度讓滴滴頭疼不已。

此時,在社會媒體和自媒體輿論中,有一種傾嚮應該是讓滴滴更加值得關注的。似乎司機端、用戶端長期被壓抑的不滿,在市場的風雲變化中凸顯出來了。雖然滴滴巨大的市場份額還難以被輕易撼動,但已經有用戶和司機在憤然離席,因為滴滴已經不再是他們唯一的選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家公司如果得不到用戶的信賴,讓使用者「痛並無奈著」,就很難讓人產生正面的情感。在實實在在的利益出現後,所謂的品牌忠誠度和用戶習慣就脆弱的不堪一擊。

對於現在的滴滴而言,如何做才能把失去的用戶和司機資源,以及用戶的信賴找回來呢?顯然不會是重啟「燒錢大戰」。在網約車競爭的2.0時代,比拼的應該是平台的服務和管理水平,規則的強化、完善和執行程度,對用戶需求的滿足程度,以及如何努力維護各方利益的平衡。目前的輿論形式而言,對滴滴確實不利,但卻不是為一種外部推動改革的契機。因為面對「外敵」,滴滴已經到了不得不面對和解決問題的時刻。畢竟,在商場上,沒有那麼多的理所當然,你尊重用戶,用戶才會尊重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希臘攝影師拍北京」圖片展在京開幕
高德地圖上線公益順風車平台 不以營利為目的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