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中國在明朝之後就沒有隱士了?

為什麼中國在明朝之後就沒有隱士了?

為什麼中國在明朝之後就沒有隱士了?

美國作家比爾.波特說:「從有文字記載起,中國就有了隱士。」隱士文明是中華文明最重要最燦爛最值得驕傲的內容之一。那麼什麼是隱士呢?《歷代遺民錄序》 中言:「凡懷道抱德不用於世者,皆謂之逸民。」不僅是懷道抱德,有大才幹而不與政治同流合污的人也是隱士。

考隱士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思想家學者在人格上追求獨立,不想被政治奴役,這也是整個世界知識分子的一個優良傳統;2、修身之道、山水情懷使古代士人追求個人化的生活,遠離喧鬧;3、文人則多因為不願與三偽文學和三偽藝術同流合污而隱遁;4、古代帝王在事業的危機時期往往在隱士中求賢;5、君主無道,或改朝換代,使很多人覺得無法一展為民請命的抱負。

古代的史書,每一個朝代都為隱士提供了很大的篇幅,但是自明史開始,隱逸文明就大跌眼鏡,乏善可陳了,張廷玉的《明史》卷二九八《隱逸傳》共收錄12人,其中9人來自明朝前期,大多是亂世時身份特殊的遺民,算不上真正的隱士;沈周、陳繼儒和沈一元生活在明朝中後期,但是影響比較局限。人們常說明朝之後無隱士,其實隱士還是有,只不過是小隱士,沒有大隱士,到清朝之後,隱士更是微乎其微。這是為什麼?難道明朝的皇帝真的賢明到「野無遺賢」嗎?

不是的。這正是明朝和清朝政治黑暗的地方。明朝朝廷設律法禁止自命清高的士人「不為君用」。據載「明太祖興禮儒士,聘文學,搜求岩穴,側席幽人」,且頒布「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為之過」的法律,使隱逸生活遭受了暴力摧殘。就連被世人稱頌的隱士嚴子陵,朱元璋也並不以為然,他在《嚴光論》中說「古今經為奇哉,在朕則不然,……假使赤眉、王郎、劉盆子等混淆未定之時,則光釣於何處……今之所以獲釣者,君恩也……朕觀當時之罪人,大者莫過於嚴光、周黨之徒,不正忘恩,終無補報,可不恨歟」!明太祖對於隱居不仕的現象深惡痛絕,「朕聞昔之至智者,務志以崇身,專利濟以名世,未見獨善其身而為智賢者,安有懷大材,抱厚德,視君缺佐,目民受殃,恬然自處者?」遇此現象朱元璋「皆誅而籍其家」。連倪瓚這樣的人都被朱元璋施以糞桶刑。這與唐宋的寬容政策極其不同,是造成自明朝開始,隱士逐步絕跡的原因,隱逸文明從此絕響,也使得奴性之毒更加深重普及,而終至於不可救藥。由於明朝對知識分子的個人自由實行血腥恐怖掠奪,所有的知識分子只有被御用一條可恥的道路,使得明朝之後中國在科技文化和文明上逐步落後於西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明朝滅亡的原因(真相沒那麼簡單)
盤點錯生帝王家的皇帝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