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是如何衰敗的,是怎樣的一個過程呢
大家好,歡迎閱讀今天的說歷史講故事,大家應該知道西周時期周王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這個的本意是想使受封的諸侯們「股肱周室」、「以藩屏周。那麼西周是如何衰敗的呢?接下來小編就詳細給大家分析一下。那麼,最初分封制確曾起到了這種作用。因為被封的諸侯當時力量有限,他們只佔有一城一國及其周圍領地,面積不大。
各諸侯國之間還夾雜其他部族,或存在著廣闊的空曠地帶。各諸侯國為了確保和擴大自己的權益,必然要同接壤的部族展開爭奪土地的鬥爭,以擴大自己的地盤。當時王室固然需要眾諸侯的拱衛,諸侯也同樣以室為靠山。他們是互相支持和依賴的。齊開始封於營丘,姜尚剛到國,尚未站穩腳跟,菜夷即來同它爭奪營丘。
周成王時宣布:「東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今山東臨朐東南),北至於無棣(今山東無棣附近)」,為齊的四周邊界毀。齊國看起來好象很大,其實只不過是徒有虛名。後來齊同萊夷等少數族經過長期的鬥爭,把一些少數族征服或擠跑,才成了名符其實的大國。魯居曲阜,在它旁邊有強大的淮夷、徐戎。
魯公伯禽的主要事業就是率師伐淮夷、徐戎,從而擴大了領地。其他各封國也都有這種類似齊、魯逐漸壯大的經歷。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封國的國勢逐漸強大起來,它的獨立性也就越來越大,對周天子便不那麼恭順了。
在諸侯國勢力膨脹的同時,周王室的勢力並沒有明顯的增長,由於經常不斷地進行分封,王畿土地沒有擴充,反而有縮小之勢。康王時的《周公毀》記載賞給燮伯的土地在豐京附近。昭王時的《殷毀》記載賞給殷的采地也在畿內。穆王時封給造父的趙城,懿王時賞給卯的土地,孝王賞召以「畢」,封非子於「秦」,厲王時賞給克的土地,宣王時封其庶弟友於鄭(在今陝西華縣)等等,也都屬王畿之地。
這樣,王畿的土地和人民屬於周天子的,也就越來越少了。天子和諸侯的力量對比,逐漸發生了變化,天子的號令對諸侯說,已經不很靈了。早在周昭王時,由於「王道微缺」,原來接受周封號的楚國,開始不服。昭王為此率六師南征,卒於江上。周穆王時政治進一步「衰微」,但還要興兵征按時來朝貢的犬戎。這不僅使周與犬戎形成對立,而且使其他邊遠的諸侯也不來朝覲了。
《左傳》公伍周懿王時「王室遂衰」,到周夷王、厲王時「諸侯或不朝,相伐「諸侯或叛之」。到了西周最後一個王周幽王時,周王室便完全失去了共主的威望。過去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王命,這時被諸侯當作耳旁風,王朝已衰微到極點了。今天小編就講到這裡了,大家有什麼想法呢?歡迎給小編留言哦~


TAG:說歷史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