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男主竟是「金剛狼」里的休·傑克曼來

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男主竟是「金剛狼」里的休·傑克曼來

音樂劇電影《悲慘世界》,男主竟是「金剛狼」里的休·傑克曼來

此片前強烈建議你上youtube免費看悲慘世界百老匯25年特輯音樂劇!(有字幕)讓你在劇院看戲不會因為音樂劇英語消耗量太大而苦惱.敬畏苦難,就像愛人臉上越來越深的紋路。小時候一度認為冉·阿讓是被珂賽特拖累死的,因此很不喜歡她。但這麼多年再來看電影,終於懂了冉·阿讓有了珂賽特之後獲得的救贖。可能是音樂劇的緣故,總是鏡頭不動地唱唱唱,色調又陰暗,片子又長,看得我睡著又醒來,醒來又睡去。主題不是很明確啊,到底是要講這個人被感化的一生,還是法國革命自由精神?本身革命主題可以很宏偉地體現,反而成了成就男女主角愛情的道具了。比較喜歡大反派警探,但他竟然因為三觀崩塌而自殺了。

貧苦的冉·阿讓(休·傑克曼 Hugh Jackman 飾)為了挨餓的孩子去偷麵包,結果被判處19年的苦役。出獄後,走投無路的他偷走了收留他過夜的主教的銀器潛逃,被警察捉回。主教聲稱銀器是送給他的,使他免於被捕。主教的言行感化了他,他化名馬德蘭,從此洗心革面奮發向上開始新生活。但緝拿過他的警長沙威(羅素·克勞 Russell Crowe 飾)卻一心要找他麻煩。在得知了芳汀(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 飾)的悲慘遭遇後,他承諾照顧她的私生女柯賽特(阿曼達·塞弗里德 Amanda Seyfried 飾)。八年後,柯賽特愛上了共和派青年馬利尤斯(埃迪·雷德梅恩 Eddie Redmayne 飾),轟轟烈烈的巴黎人民起義爆發了,無賴德納迪埃(薩莎·拜倫·科恩 Sacha Baron Cohen 飾)和他又狹路相逢,而多年來從未放棄追捕他的沙威又出現在他的面前。整個電影做的很考究。

Anne的I dreamed a dream 跟Samantha的On my own 非常戳淚點.雀斑君整個王子感超強,唱的也好好。羅素克勞滿眼深情真是最柔軟的Jarvet,跟冉爾讓對戲心中還是小小的腦補了下相愛想殺的戲碼……本來就是音樂劇主力的幾位感染力就更不用說了。比預期好,雖不滿羅素克勞的唱功,也覺得時長所限無法盡展書中內容,部分場景轉換生硬,但不得不說還是還原了初識「悲慘世界」時的感動:冉阿讓雖然想像中更粗獷,但沒有違和感,大部分演員都儘力了。哭了三次,小男孩賺兩次,結尾勾起所有對故事的熱愛一次,法國的那段歷史太有魅力。19世紀法國文壇巨匠:維克多-馬里·雨果,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作家。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一生創作了眾多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他的作品充滿人文情懷、對人性深刻的探討、對政治的批判與期待、對社會的關懷與使命、處處體現出雨果慈悲為懷,對純潔良心的信仰。

《悲慘世界》是雨果歷時三十餘年,從1828年起構思,到1845年動筆創作,直至1861年才終於寫完全書。是最能反映雨果文學手法,思想觀念的文學巨著,也是對19世紀政治、社會、文學、思想影響巨大的作品。在小說中,雨果描述了下層人民的深重苦難。並且通過主人公尚萬強的遭遇,探討了政治、道德哲學、法律、正義、宗教信仰,檢視正義的本質,也融合了浪漫的愛情元素。 《悲慘世界》曾被多次改編成電視劇、電影和同名音樂劇,而這些改編的媒介當中,又以音樂劇最為人所熟知。《悲慘世界》音樂劇由法國音樂劇作曲家Claude-Michel Sch?nberg和Alain Boublil共同創作,1980年在法國巴黎的Palais des Sports首次公演,自此一炮而紅,更在1982年製成英文版,在英國劇場演出,5年後跨海來到了百老匯,《悲慘世界》被認為是歐洲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劇之一 。

音樂劇《悲慘世界》的電影破了票房紀錄,幾乎場場爆滿。而且幾乎場場結束時觀眾都對著空無一人的銀幕鼓掌,這在電影史上是少有的。當然,電影僅僅是進一步普及了這出音樂劇,原劇本身就非常受大眾歡迎。從1985年問世以來,在倫敦已經連續演出了27年,至今仍舊不衰。在紐約百老匯也曾連續演出16年,停了三年後,又於2006年重新上演至2008年。音樂劇《悲慘世界》在英語世界的成功幾乎讓人們忘記它原本是法國人勛伯格(Claude-Michel Sch?nberg)作曲,布伯利(Alain Boublil)和納泰勒(Jean-Marc Natel)作詞的輕歌劇。可是在法國,這齣劇於1980年問世,只演了三個月。在英美大獲成功後,經過改編的作品於1991在巴黎再度上演,命運仍不見好,只演了很短一段時間就收場了。這個奇怪的現象讓我想到原著作者雨果的命運。他因反對拿破崙三世獨裁而被迫流亡海外,從1851開始僑居法國旁邊的英屬島嶼長達19年之久。小說《悲慘世界》就是在此期間(1862年)完成的。當然,這出輕歌劇在法國受到冷遇的原因絕不是政治。甚至還不能說它受到冷遇,畢竟也演過一百多場,只不過它不像在英美這麼成功罷了。這「牆外香」現象應該歸功於英語大眾的喜愛和英語本身的強勢。

讓專家和學者研究雨果的原著《悲慘世界》吧。讓大眾享受刪繁就簡的改編作品吧。我讀過兩遍原著,中間相隔了30年,估計今生不會再讀了。但我還會看無數遍改編的音樂劇和電影。在劇院里,我相信很多觀眾和我一樣,欣賞的更多是聲樂藝術。電影的音響和一些唱段雖然比不上劇院的效果,但它充分發揮了特寫鏡頭的優勢,表演出在舞台上看不清的細膩感情;比如芳汀臨死前演唱那段令人同悲共泣的哀歌,她嘴角的抽搐,眼睛裡閃動的羞辱、幽怨、絕望和憤怒。可能是因為在電影上看得清楚,也有助於聽明白唱詞。不僅是我,我的幾個朋友也都覺得在電影院里比在戲院里更容易聽懂唱詞。電影還發揮了場景轉換方便的長處,展現出文字描寫和舞台美術都無法再現的場景;比如一開始拉船的那個非常有創意的鏡頭。它不僅表現了那些囚犯的苦役,也是比喻王朝復辟的法國猶如那傾斜的破船一樣不可修復。這部劇不是對雨果的《悲慘世界》原著的演繹,而是對倫敦西區的音樂劇《悲慘世界》的演繹。兩者不是一個概念,如果你只看過原著,可能對這部電影還沒有一個完全的認識。音樂劇是重新編排,重新寫劇本,重新寫歌詞和情節的。英國的音樂劇大師卡梅隆(幾乎世界上幾大著名音樂劇都是這哥么編的)在兩個法國劇作家對雨果的《悲慘世界》重新編排以後,把這部音樂劇搬上舞台。

這部音樂劇可以說在英語語系的國家是一部經典中的經典幾乎可以說是膾炙人口,英國,幾乎人人都可以哼幾段。相對於原著而言,音樂劇作了很多省略,而且故事情節也有改編,人物形象更加的飽滿,個性更加鮮明,渲染感更強,有一種近乎於「誇張」的效果。如果說原著是含蓄的,那麼音樂劇就是張揚的,而這種張揚,更體現在歌詞和曲上。如果要我點評悲慘世界音樂劇最美的地方,我要說,是歌詞。我問過很多英國人,對於劇院魅影和悲慘世界的區別,他們的評價一致都是,歌詞讓悲慘世界更加有深度。喜歡雨果通過個別人物的命運來反射當時整個社會狀態,雖是歌劇振奮而不沉悶,歷史的厚重躍然於屏幕,喜歡冉·阿讓,還有我的女神安妮·海瑟薇。雖是歌劇,全程都是唱下來的,但是我卻一點都沒有厭煩的感覺,反倒覺得每首歌的調調都將台詞中的感情完美呈現,小時候看過這本書,這部影片真是難能可貴,堪稱經典!

電影的開篇很有氣勢,浩大的奴隸隊伍的沉重勞役,充滿了力量感,到冉逃走,一路顛沛流離,故事都是很流暢緊湊的。可是到了進入革命之後,反而變小氣了,中間冗餘的個人生活片段太多,戰鬥太小太沒氣勢,尤其巷戰,稀稀拉拉幾個人就像遊戲一樣。這種劇情上的突然弱勢成了觀眾無法堅持看完的原因。但是到了結局,從沙威之死開始,又突然開始轉向宏大,沙威臨死前的悲歌和迷茫,以及墜入大河的場景,凜冽激昂。而最後的升華,給了一個大團圓和一場生離死別,一下子把冉抬高成了聖人,豹尾重鎚,升華的又非常絢麗。 此外片中還體現了人道主義色彩,主教的以德報怨,冉阿讓的善行都是人道主義的體現。主教米里哀,是冉阿讓出獄後唯一願意收容他的人,以愛心和寬容轉瞬間感動了冉阿讓,也就此改變了他的一生。然而在此之前,作為苦勞役的冉阿讓也是因為孩子肚子餓才偷了麵包坐牢的,並且在勞役中還大膽的救出被石頭壓住的勞役同夥。由此可見冉阿讓本性並不壞。也正是出來後見到了主教對他的啟發,才使得後來成為市長以及不斷的做善事。

電影的背景是1832年的巴黎共和黨人起義,這是這部電影最值得說的地方,距離1789年的大革命已經過去了快半個世紀,可是法蘭西依然沒能如同希望的那樣強大和富足起來,打垮了國王,資本家很快分食了勝利果實,外強圍攻,逼迫法國人再次由民選的方式選出了一個皇帝拿破崙來阻止這一切,皇權因此崛起,拿破崙死後,過去的封建勢力——波旁王朝和資產階級保王黨相勾結,再次控制住了法蘭西,法國的狀況繼續惡化,法律成了貴族和資本家統治人民的武器,自由的果實被瓜分殆盡。這便是共和黨起義的背景。從1789年推翻君主到20世紀中葉以後才真正平靜,法國在這一個半世紀里,探索了幾乎所有人類可能實行的政治制度,被稱為政治制度的試驗田,直到1958年才穩定下來。如今已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何以會有「悲慘世界」,正是人類社會不得不永遠警醒和反思的地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小講人生 的精彩文章:

吳秀波和林永健的歷史懸疑劇《士兵突擊》,大家值得一看

TAG:小小講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