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惟願與有志者共勉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惟願與有志者共勉

一位學友說:老師,晚輩之言並非無源之水。《禮記》的文學價值的確是值得肯定的,但辯證來看,禮記一書中涉及的儒家倡導的禮樂制度的確是封建制度的產物、是不合時宜的,晚輩不是否定禮記的價值,只是認為要全面地看問題,而不能拘泥守舊、固步自封。老師,晚輩和您的分歧在於國人是否不明禮義,希望您不要閃爍其詞,從正面回答晚輩的問題。同時也希望您能對晚輩的口無遮攔,直言不諱多多包涵。

回復:1.當然,你的說法「並非無源之水」,但是,這個「源」在哪裡?既然沒有自己讀過「四書五經」,難道不是源於你道聽途說來的「中華文化」嗎?既然這些年來你接受的是「西方文化」的教育,難道不是源於「西方文化」的標準嗎?

2.《禮記》固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經」,因為「禮經」是《儀禮》,但是,《禮記》是從《儀禮》而來的,至少應該算是「典」,何況《大學》《中庸》都來自《禮記》。在近百餘年的「反傳統」過程中,就是有意把「五經」從「經」的地位上拉下來,一方面歪曲之後批判它是「封建禮教」,另一方面又把它降低到「西方科學」之中的「文學」,這樣的做法,目的就是要否定「中華文化的標準」,從而另外確立一個「標準」。

3.當你使用「文學價值」和「辯證」這兩個詞語的時候,你沒有意識到,這不是「中華文化」的詞語。你學過「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哲學」,其中唯有「商品」才有「價格」和「價值」的問題,當你使用這個詞語的時候,實際上已經無意之間把一切都「商業化」、「商品化」了,人們現在常用的「人生價值」,難道不是意味著「人生值多少錢」或者「人生能賺多少錢」嗎?「辯證」是「西方哲學」的用語,它與中醫所說的「辯證施治」根本就不是一回事。這樣的用法,你自己覺得非常正常,但是,這卻恰恰是「中國人的集體失語症」的體現啊。

4.《儀禮》是孔子刪訂傳承的,《禮記》也是傳承於孔子的,當你說它已經「不合時宜」的時候,已經對聖人和經典失去了敬意,已經是在傲視聖人和經典,所以我說「君已不敬」、「君已傲」。當然,這不只是你個人的問題,是當今中國人很普遍的一個問題。不過,如果你不想辦法弄清真相,就只能讓「竇娥之冤案」無法得到平反昭雪;如果你將錯就錯,把道聽途說的東西到處傳播,只能是以訛傳訛,是對自己以及中華文化的不負責任。你說是不是?

5.你能頻繁使用「晚輩」、「老師」、「請教」、「指點迷津」這些詞語的時候,看起來好像真的很謙遜恭敬,但是,在你的言辭之中,充滿「質疑」、「質問」、「我認為」,這根本就不是「請教」的語氣,這種語氣源於內心的「自以為是」和傲慢。我從來沒有想過讓任何人接受我的說法、看法,我也從來沒有想過要以你的「老師」的身份說話,你不來問,我不會去找你「宣傳」,所以我說「無意教人」。即使是現在所說的,也只是供參考而已。

6.在被迫或不知不覺地接受了許多「反傳統」的教育之後,當然也就自然會形成很多「成見」,帶著這種「反傳統的成見」來看待「傳統」的時候,也就不可能接受「傳統」,反而會懷疑、審判、否定「傳統」。滿懷「成見」,也就是「心不虛」,在此情況下,無論我怎麼說「傳統文化」,都好比把純凈的水加入到硫酸之中,加得再多,也只能是「稀釋硫酸」而不是「純凈的水」。所以我說「再言也只是聒噪」、「成見不除,正見不入」。

7.明末亂「傳統」,有王船山先生糾正其亂;清代「篡改利用傳統」,「五四」所反的就是這樣的所謂「傳統」。其實,這樣的「傳統」已經不是「歷代相傳之正統」,所以,所反的也不是「歷代相傳之正統」。後來又經過百年「反傳統」,那可是「工農兵學商齊上陣」的反,是「東西南北中鋪天蓋地」的反,是「大中小學都不讀經」的反,是「我手寫我口」而從根本上讓中國人讀不懂「四庫全書」以及所有中國古代書籍的反啊。在此情況下,我們不知「中華經典」、不知「聖人之所以為聖人」的時候怎麼辦?唯有虛心讀經,才是根本的解決辦法。「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融化「三尺之冰」,從「反傳統」而回歸「傳統」,需要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惟願與有志者共勉。

本文由遊戲天堂n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遊戲天堂n 的精彩文章:

TAG:遊戲天堂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