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文瀾閣四庫全書》經部古籍《禮記註疏》

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文瀾閣四庫全書》經部古籍《禮記註疏》

keywords

禮記註疏交往

《禮記》又稱「小戴禮記」,與《周禮》《儀禮》並稱為「三禮」。東漢時鄭玄為《禮記》作注,唐代時《禮記》被列入「九經」,立於學官,宋代時又被收入十三經,成為一部重要的儒家經典。《禮記註疏》抄錄於《文瀾閣四庫全書》第109-110分冊中。

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

《禮記》又稱「小戴禮記」,與《周禮》《儀禮》並稱為「三禮」。先秦古籍中稱為「記」或「傳」的書籍,其作用是解釋經文,如《禮記》便是為解釋《儀禮》而作。自東漢鄭玄為《禮記》作注後,《禮記》逐漸擺脫其作為《儀禮》解釋之作的附庸地位,唐代時《禮記》被列入「九經」,立於學官,宋代時又被收入十三經,從此成為一部重要的儒家經典。

《禮記註疏》內頁

由於本來是解釋禮經的著作,《禮記》相比於其他儒家經典,成書時間相對較晚,成書過程也較複雜。據《隋書·經籍志》《漢書·藝文志》《漢書·魯恭王傳》《漢書·河間獻王傳》《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記載,《禮記》的成書說法不一:

一說西漢時傳習禮經的有十三家,其中只有戴德、戴聖叔侄二人所傳之禮流傳下來,戴德所傳《禮記》有八十五篇,稱為「大戴禮記」,戴聖所傳《禮記》有四十六篇,稱為「小戴禮記」,東漢時馬融又添入三篇,合為四十九篇;一說漢武帝時魯恭王在孔子宅壁中發現《禮記》;還有說法認為是西漢初河間獻王花費大價錢從民間收集所得。總之,《禮記》在先秦時以單篇散章的形式流傳,大約在西漢前期才逐漸彙編成書。

《禮記註疏》內頁

唐代貞觀十六年,孔穎達等奉唐太宗之命撰成的《五經正義》,被視為官方致力於經學思想統一、結束六朝南學北學分立狀況的舉措。《五經正義》的編撰開啟了此後歷朝歷代動用國家力量編纂官方經學的先河。

《五經正義》中包括了《禮經正義》六十三卷。孔穎達在序中自述,此書是基於鄭玄注本,以唐初皇侃、熊安生的疏義為參考,力圖取其「章句詳正、微稍繁廣」的優點,擯棄其不符合經義本身的部分。《四庫全書提要》對《五經正義》給予了正面評價,「其書務伸鄭《注》,未免有附會之處。然採摭舊文,詞富理博,說《禮》之家,鑽研莫盡,譬諸依山鑄銅,煮海為鹽」;同時也指出,《禮記》內容之龐雜恐難窮盡。

《禮記註疏》內頁

《禮記》論述了「禮」產生的基礎,「禮」的本質和意義,構想了「大同世界」的理想社會形態。它在中國思想史上享有的經典地位,使其在各個時代都可以被作為思想資源而挖掘出來,並因此煥發新的活力。比如,《禮記·禮運》篇提出:人有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有十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聽、長惠幼順、君仁臣忠;聖人「治人七情,修十義」,意即用禮去節制人的自然屬性(七情),發揚人的社會屬性(十義)。正因有禮,人才為人。

《六經圖·禮記圖》(清·鄭之橋編輯)

德國當代哲學家哈貝馬斯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人能夠通過主體與主體之間的對話來發現我們生活中的原則。在交往理性上,人的社會屬性壓倒了人的自然屬性。能否通過社會交往來達成互相的理解,從而形成一套規範,就成為界定人類的一個標準。《禮記》中的「治人七情,修十義」的做法,也許能啟發人們在現代語境下,去重新思考「禮」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問題,請留言聯繫。

編輯製作 | 文瀾文化

典藏中華文化 分享古人智慧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我們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瀾書局 的精彩文章:

才高命舛曹子建——《文瀾閣四庫全書》集部古籍《曹子建集》
今夕俱參透,焚香聽雨聲——《文瀾閣四庫全書》子部古籍《香譜》

TAG:文瀾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