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魯智深的辯證觀

魯智深的辯證觀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通過人們歷來對宋江形象的認識,探討了《水滸傳》這部書的主旨。今天我們來認識另外一位梁山好漢,通過對他形象的分析,探索《水滸傳》的奧秘。

今天要分析的這位英雄本名魯達,法號智深,綽號「花和尚」。《水滸傳》中說到,他是渭州(甘肅平涼)人,當過提轄,故人亦稱其魯提轄。金聖嘆曾對《水滸傳》中的好漢劃分等次,魯智深位列上上等。明代學者李贄更是對魯智深大加讚賞,譽其為「仁人、智人、勇人、聖人、神人、羅漢、菩薩、佛」,這無疑是對魯智深的最高讚譽,因為其中包含著對中國人影響最深的三個教派。「仁人、智人、勇人、聖人」是儒家的評價順序,「聖人」是最高等級,例如我們稱孔子為「孔聖人」,稱孟子為「亞聖」;「神人」是道家的最高等級;而「羅漢、菩薩、佛」則是佛家的評價順序,「佛」乃最高等級,例如我們稱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為「佛祖」。李贄如此評價魯智深,絕非無稽之談,花和尚身上與這三教的契合之處,也值得我們深入探索和品悟。

鄙人讀《水滸傳》,認為魯智深這一形象表現的正是深藏在性格和命運中的辯證關係。

性格方面,一方面他勇敢正直、豪氣仗義,另一方面他粗中有細、思忖合理。在渭州的潘家酒樓,他和史進、李忠的談話被哭聲打斷,當他聽到了金翠蓮父女的遭遇後,一氣之下,熱血奔涌,立即起身要去打死鄭屠,這足以看出他粗獷俠義的一面。但是他並沒有立即行動,因為他知道處置鄭屠不是最重要的,當務之急是如何讓金翠蓮父女脫身,他拿出五兩銀子,又問史進借了十兩,贈予父女二人做盤纏。第二天早上,他來到金翠蓮父女租住的客棧,護送二人離開,扯一條長條凳,在店門口一坐就是半天,直到晌午,估計著二人走遠,才去找鄭屠。三拳打死鄭屠後,看他沒有反應,斷了氣息,他高喊著「這廝詐死,改天再來與你理論」,並趁亂逃走,這裡足以看出他的粗中有細。

《水滸傳》中武功高強,具有俠義之氣,且心思縝密者,並非魯智深一人,行者武松也是此類,但二者又有不同。武松讓人放心,因為我們知道只要武松出手,事情一定能搞定;而魯智深更讓人動心,因為他真正做到了「該出手時就出手」,至於能不能搞定,那是出手之後才會考慮的事情。《水滸傳》中魯智深多次都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思想展開行動的。

我們從小到大聽慣了「三思而後行」「凡事留後路」「衝動是魔鬼」諸如此類的話,不知不覺,我們變成了「精明人」「聰明人」,考慮得很全,顧及的很多,但孰不知在人生中的一些特殊時刻,我們都期盼著有一個像魯智深這樣的人出現。

命運方面,魯智深一方面總是在打破規矩,另一方面又與偈語暗合。作為一方提轄官,協管軍務,公務員身份,就算是知道了金翠蓮父女的遭遇,按理說首先應該尋求官府的力量。但他憑個人之力,三拳打死鄭屠,讀者在快意叫好的同時,也要意識到這是對制度的一種打破,魯達的命運也由此改變。

他來到五台山,落髮為僧,智真長老賜法號「智深」,說到「靈光一點,價值千金。佛法廣大,賜名智深」,這彷彿也是為他以後的人生道路埋了伏筆。但他為僧也並不規矩,喝酒吃肉,有時還酩酊大醉,把狗肉硬往小和尚嘴裡塞,最後因醉酒打壞了山腰上的亭子,還毀壞了寺里的金剛,終於他在五台山也待不下去了,只得由智真長老引薦,去往東京大相國寺。這裡也能體現出他對制度的打破。

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他最初本為政府提轄官,但後來對招安並無興趣,梁山歸順朝廷後,他作為出家人,可以不用對皇帝下跪。他戰功赫赫,擒方臘有功,但他既不接受朝廷的封官,也不願主持名剎,這也出乎我們的意料。

他給人的印象是一生都在打破規矩和制度,但最後其命運又暗合書中的各項偈語。魯智深第一次離開五台山去往東京相國寺,臨別時智真長老送其四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林」即指林沖,「山」指他和武松、楊志三人聚義的二龍山,「水」指水泊梁山,而「江」指宋江,魯智深隨宋江征方臘,生擒方臘後在杭州六和寺圓寂,宋江當時也在場。

第二次離開五台山是梁山眾將受招安後,魯智深隨宋江征遼得勝,重上五台山,臨別時智真長老再贈四句偈語「逢夏而擒,遇臘而執,聽潮而圓,見信而寂」。之後,魯智深在萬松林生擒夏侯成,後又經老僧指點活捉方臘,最後在六和寺聽到了錢塘江潮信聲坐化圓寂。魯智深一生都在衝破制度和規矩,然其一生又暗合文中偈語,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無限的思索。

也許我們每個人的性格和命運也就是這個樣子,充滿著一種辯證的色彩。看似大大咧咧的人,在某些事情上也會注重細節;我們當然知道,人生是自己的,我們要勇敢的做自己,要隨著自己的心走,當遭遇不順時,要勇敢地和命運抗爭;但我們也懂得「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盡人事,聽天命」的道理,在人力不可控的條件下,面對結果無可奈何,或許也只能說一句「這就是命吧」!

這種性格和命運上的辯證關係也是我們每個人最本真的反應,正如魯智深圓寂後,書中一句頌言所到「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的確,只有自己最清楚自己,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一款。我們喜歡魯智深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他隨心而動,隨性而行,真正的活出了自己,暢快的去面對生活,也暢快的去面對死亡。

他看不慣惡霸欺凌弱者,伸張正義,見義勇為;搭救朋友於危難,真誠結交,肝膽相照,這不正是儒家倡導的「仁義」嗎!隨心隨性,不受約束,無為而無不為,這不正是道家的奧義嗎!既不誦經打坐,還常酒肉殺生,但用本真的生活去踐行佛法,這不也是參禪的一種方式嗎!據此而看,李贄的評價,確為合理。

現在,如魯智深一樣的人太少。也許正如有些人所說「有時候活成別人眼中的自己反倒容易,要活成自己眼中的自己,難上加難」,但無論怎樣,正確的認識自己,樂觀的面對命運,都應當是我們不變的人生態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語文在線高中版 的精彩文章:

咬文嚼字:快樂區別「截止」和「截至」
在春天裡叫醒海子

TAG:語文在線高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