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備白帝城託孤背後真實的含義,你真的看懂三國了嗎?

劉備白帝城託孤背後真實的含義,你真的看懂三國了嗎?

在歷代君臣關係中,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關係最為後世所稱道。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劉備征吳失敗,在白帝城一病不起,臨終時將太子劉禪託付給丞相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聞言,既感動,又惶恐,涕泣叩頭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一個以江山社稷相托,甚至表示願以江山社稷相讓,一個為報知遇之恩,竭誠輔佐後主,鞠躬盡癢,死而後已。劉備與諸葛亮之間可謂披肝瀝膽,被視為君臣關係的理想典範。

不過也有人對劉備的「君可自取」一語提出質疑:劉備此言究竟是出於真心,還是出於假意?

其實,這倒不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而是因為作為帝王要說出這種話來實在是太難,以至於令人難以置信。

自古以來,所有的帝王無一不是把江山社稷視為自家私產,傳與子孫,絕不容他人染指。尤其是開國君主,數十年浴血征戰,出生人死,好容易才登上皇帝寶座,唯恐皇位不能傳之萬世,豈有願把江山拱手送人之理?

縱觀歷代帝王,最揪心的事莫過於擔心太子將來的皇位坐不穩。凡是可能對太子的皇位構成威脅的勢力都得徹底剷除,若做不到這點,老皇帝臨終是咽不下氣的。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後都大殺功臣,昔日功勛顯赫的謀臣宿將幾乎被斬盡殺絕。之所以演出這一幕幕血腥的慘劇,其根本原因還是怕這些開國元勛們日後威脅太子的皇位。

如果太子年幼,老皇帝臨終也不得不任命親信大臣或親王輔政。輔佐太子的就是所謂「顧命大臣」。任命顧命大臣乃是不得已而為之,老皇帝很難放得下心。所以同時被指定輔佐太子的,通常不是一位,而是好幾位大臣,這樣才好互相牽制,以免一人大權獨攬。清代順治皇帝為康熙指定的輔政大臣有鱉拜、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4人,咸豐皇帝指定輔佐同治的大臣則多達8人。那麼讓我們來看看劉備臨終託孤時,對諸葛亮是否完全放心呢?

事實上,被劉備指定輔佐後主的,並非只有諸葛亮一人,同時被指定輔政的還有尚書令李嚴。李嚴原是劉璋的部下,劉備人蜀時率眾歸順,與諸葛亮之間過去並無淵源關係。讓李嚴與諸葛亮共同輔政,除了有在益州人士與荊州人士之間搞平衡的考慮外,很難說沒有使之互相牽制的用意。在《三國演義》中,李嚴與諸葛亮同時受遺詔輔政的情節卻被刪去了。小說只是寫道:「先主謂眾官曰:『朕已託孤於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負朕望小說的作者顯然意識到,如果照史料記載寫了李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佐少主,勢必會有損於小說中劉備與諸葛亮之間那種理想化的君臣魚水之情。

於是,人們當然有理由對劉備的臨終遺囑是否完全出自誠意打個問號。

常言道,知子莫如父。其實,劉備對於嗣子究竟可輔,還是不可輔,應該說心裡比誰都清楚。劉備給劉禪的遺詔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可見劉備知道劉禪既不可能為大惡,也不可能為大善,不過平庸之輩而已。因此根本不敢指望他有所作為,只好勉之以小善,誡之以小惡罷了。

既然已經清楚自己的兒子無能,還要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不是顯得太矯情了嗎?

關於「君可自取」是真情還是假意,清人毛宗崗的評論最為精妙。毛氏認為:「以為真則是真,以為假則亦假也。」劉備知道,從道義出發,諸葛亮是絕不敢,也絕不忍做出像曹丕篡漢那樣的事來。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劉備臨終託孤,對諸葛亮卻仍不免使用一點心計和權術,這也是為了確保太子皇位的一番苦心。

話說回來,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確存在著一種親密融洽的關係。為恭請諸葛亮出山,劉備禮賢下士,三顧茅廬,劉備認為:「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臨終之際又將太子託付給諸葛亮,並讓太子事諸葛亮如父。這在歷代君臣關係中是極其罕見的。自古伴君如伴虎,尤其是位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更是備受皇帝的猜忌,因此諸葛亮與劉備之間的君臣關係就格外受到後世的稱道,並且被大大地理想化了。然而,君臣關係再親密,再融洽,也絕對不會達到以江山社稷相讓的地步,這從以上的分析就可以看出來。

本文由 歷史微趣話 原創,帶你一起學知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微趣話 的精彩文章:

清政府捐助港英政府3萬兩白銀,卻為何被說成香港華人的悲哀?

TAG:歷史微趣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