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孟子》:大人和小人

讀《孟子》:大人和小人

原文

公都子問曰:「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何也?」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①公都子:人名,孟子的弟子。②鈞:副詞,同樣。是:系詞,是。按:戰國時期,「是」還沒有從指示代詞發展出系詞的用法。這個例子或許是後世傳抄之誤。③或:有的(人)。為:成為。大人:指德行達到最高境界的人。④小人:指道德平庸、見識淺陋之人。⑤從:跟隨,順從。體:人身的各組成部分。大體:最重要的部分,指心。⑥小體:指耳目口鼻等器官。⑦官:官能,人體器官的功能。按:〔宋〕朱熹《孟子集注》:「官之為言司也。」「官」在語義上是強調一個整體各組成部分的功能。⑧蔽:掩蔽,遮擋。⑨物交物:前一個「物」指耳目等人體感官,後一「物」指人體以外的事物。交:交接,接觸。⑩引:引導,帶領。?思:思考。?得之:指得到思慮的結果。思慮所得是人的想法。在本篇第六章中,孟子指出:「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所以,「得之」也就是得到人與生俱來的仁義禮智四種德性。?此:指代心的思考能力和運用思所得到的仁義禮智四心。所與我者:賦予我們的東西。按:這裡「我」泛指一切人。?乎:介詞,相當於「於」。大者:重要的方面。指人的心和運用心做的思考判斷,包括思考得到的仁義禮智四心。立乎其大者:立身在重要的方面。也就是讓重要的方面成為自己的立身之本。〔東漢〕趙岐註:「大者謂生而有善性也,小者情慾也,善勝惡則惡不能奪。」?小者:次要的方面。指耳目等感官受到的刺激以及產生的慾念。奪:強取。小者不能奪:指耳目等感官受到的刺激以及產生的慾念不能使人失去天賦的思考力和仁義禮智四心。

譯文

公都子問道:「同樣是人,有的成為君子,有的成為小人,這是為什麼呢?」孟子說:「若是順從自己最重要的器官就會成為君子,順從自己的次要器官就會成為小人。」公都子說:「同樣是人,有人順從自己最重要的器官,有人卻順從自己的次要器官,是為什麼呢?」孟子說:「耳朵、眼睛等並不具有思考的功能,因此會被外物所蒙蔽。耳朵、眼睛等作為不具有思考能力的物體,在與外物接觸時,就會受到引誘。心的官能是思考,思考就得到人與生俱來的仁義禮智四心;若不使用心的思考能力,就得不到人的四心。心的思考能力和運用思所得到的仁義禮智四心,都是上天賦予我們的。如果一個人能先立身在重要的方面,那麼就不會因耳目等感官的刺激與誘惑從而失去天賦的思考力和仁義禮智四心。要成為君子,如此而已。」

讀後感

人有四肢百骸七情六慾。在孟子看來,人首先有心,懂得思考,明白人作為人的道理,孜孜於道德修養,具備獨立而有尊嚴的人格,這才配稱為人,這樣才能作為大人立於天地之間。

一個人如果失去思考的能力,被本能的誘惑所支配,滿足於物慾的追求,渾渾噩噩,蠅營狗苟,聲色犬馬,醉生夢死,他的精神生命便已經提前終結,只剩下行屍走肉留在人間。這樣的人,孟子用小人稱之。

孟子一直在努力追問人之所以為人的涵義,努力明確地回答什麼是人的真正價值。他關注人性的尊嚴,努力闡明人性的力量。所以,孟子觀念中的大人和小人,或者說君子和小人,在很大程度上不再與社會地位相關,而更多地與人格信仰、道德境界相關。

本章的核心詞是「思」。在孟子看來,「思」既是區別大人和小人的標準,又是成為大人和小人的原因。在這一語境中,孟子事實上將「思」的語義作了純個性化的闡釋,或者說,是設定人的思考力是指向善性的。人們只要聽從心的召喚,就能保持自身的善性。人之所以失去善性,是沒有使用天賦的思考力,而順從因感官被外物誘惑而產生的慾望,由此迷失了自己。

雖然孟子的這一論述在邏輯上是自洽的,但不可否認,確實有把複雜的人性和社會作簡單化處理之嫌。其實,心之官與耳目之官一樣,都是具有欺騙性的。在被人為固化的思維模式下,按照規定好的邏輯,人們只能片面地看到自己願意看到的表象,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所謂的道理。人們彷彿在思考,只是思考的結論必然是被要求的、被預先設定好的結論而已,套路而已,荒誕的思維遊戲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古人書 的精彩文章:

讀《說苑》:願為親負米
讀《新序》:古之良史

TAG:讀古人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