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南懷瑾老師開示:根本智與差別智

南懷瑾老師開示:根本智與差別智

佛學對於得道,名為「根本智」,明心見性所獲得「赤子之心」就是根本智。但得道以後,並不就是一通百通,也就是說,不是只要打坐一悟了道,什麼都會知道——電機工程也懂了,或者製造原子彈也懂了,一切就像製造鹹鴨蛋一樣製造出來。事實並非如此。

這些人世間的各門各類知道,名為「差別智」。不過得到了根本智,學起差別智來會更快學會,可以說能到達一聞千悟。對同一件事,普通人要聽一百句話才能懂的,而有了根本智的人,只要聽一句話就全懂了。如果說連一句話也不聽就懂,是不可能的。但在宗教界,往往產生這種錯誤的觀念,尤其學佛學道的年輕人常會有這種幻想,以為打坐悟了道,宇宙間的任何事都會知道,其實一切仍然是要學的。孟子後來講的「博學而詳說之」,就是指差別智而言。

(以上錄自:東方,《孟子與離婁》P274頁)

「變相觀空唯後得」,你要修道,一個人修道,得了道、悟了道、證得菩提、開悟了,前五識能夠「變相」,起變化的作用、起大變化的作用。簡單地、勉強說,拿我們中國儒家的文化,氣質變化了,前五識的作用與普通人不同了。譬如說,真得了道、禪定功夫到了,到達了真正定力夠了以後,近視眼的不近視了、好了;老花眼不老花了。一切都變了,譬如前五根返老還童了。這是他的前五根的變相。乃至前面前五根變成三神通了:天眼通、天耳通、身體有神足通。比方,到這個時候,需要怎麼樣呢?修到身能夠空,空掉了,身根空了,眼、耳、鼻、舌,五根都能夠觀空,都證得了空性。由空以後,性空以後緣起,再修妙有。這樣才能夠證到這個報身,色身、身體與五官轉變成佛身、報身的佛身,要得到「後得智」的人才辦得到。得「根本智」還做不到。悟道明心見性是得「根本智」。到十地菩薩、八地菩薩以後的程度,得「後得智」,才能夠做到《楞嚴經》上佛所說的:「心能轉物,即同如來」。這是要實證的,不是空洞講理論,(那是)不行的啊!「變相觀空」唯有後得智的人,得了「後得智」。你說見一個空、悟一個道、一念不起,以為這個就是禪、就是道了,那是騙騙你的啊。過去說是空拳哄小兒,「是不是老師啊?這個對不對?」「哎,對了,對了。」先給你來點安慰,不然你要氣得自殺。怎麼辦?哈,只好騙一下。那個不是啊!那個還不是「根本智」。「根本智」得了還不能轉,要得「後得智」。所以說「果中猶自不詮真」啊!

「餘地心後」,什麼叫餘地呢?聲聞緣覺這兩種小乘的人、修小乘的人,乃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些地位的人,乃至大乘道的菩薩,第七地、第八地以前,「余」,這個餘地心。二乘聖人修到聲聞緣覺的果位,乃至菩薩道大乘道修到初地歡喜地、二地離垢地、三地發光地、四地焰慧地……一地一地算下去,到七地是遠行地,第八地才是不動地、第九地善慧地、第十地是法雲地,菩薩十地,都要背來哦,尤其在這個學院的同學,這些背不來你就「糟」字下面加個「糕」了!我想都會背來的。所以到「餘地心後」,到七地菩薩這個境界;修小乘道的到聲聞、緣覺道,修到這個心地法門修到這個樣子還沒有辦法得到滅盡定哦。菩薩道修到七地境界,小乘道修到聲聞緣覺的果位,「餘地心後」,再得後得智,叫做後得智、智慧。根本智得到,後得智發起,才能夠修到滅盡定。所以「餘地心後」,是後得。這些八地菩薩當然得到了,達到這個程度了,修到這個程度。七地菩薩八地以前,乃至聲聞緣覺這些羅漢果位這個人,得到這個心地法門了,然後由後得智修到了一個程度。所以禪宗開悟,初悟等於根本智,再進一步所謂破重關、破末後牢關,那是後得智啊!到破「末後牢關」獲得一切種智,統統現前,那很厲害了!不是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哎喲!「一輪明月在床前。」「哦,我悟了!」你真誤了,耽誤了!不是的,這要真實功夫。

所以滅盡定,「雖屬道諦」,四諦法門苦、集、滅、道。雖然算是得道,而並不屬於「非學」,「非無學(所)攝」,不是一般有學位的羅漢、學人或者是已經得到無學位的所攝,已經超過了這個境界。因為滅盡定相近於涅槃境界,可見涅槃這個境界之難。不要把滅盡定當成已經涅槃,「似涅槃」。

(以上選錄自《唯識與中觀》)

「根本智易得,差別智難求。」見道以後,要能夠徹萬法之源,能夠赴應每一眾生的機緣,這個就非要廣博不可了,這是差別智。。。。

(錄自【習禪錄影】)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

訂閱我們

助人助己,轉發點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先生語錄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希望在人世間開闢一條通往人心的大道
南懷瑾老師不顧年事已高,仍然親自上陣

TAG:南先生語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