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性命雙修點竅:內丹修鍊三原則

性命雙修點竅:內丹修鍊三原則

劉一明是清代有學有證的高道,也是內丹理論之集大成者。他提出了內丹修鍊的三個原則,即在知行關係上「先窮性命之理,後了性命之功」;在修行旨歸及方向上「從後天入手,後天返先天」;在修行內容及次第上「性命雙修,先命後性」。這三個原則是道教內丹學進一步體系化、成熟化的標誌之一。

一、先窮性命之理,後了性命之功

劉一明認為,修道就是「窮理盡性至命」。此過程分為知和行兩個基本的步驟,致知力行缺一不可,兩者為修行之一體兩面,但在順序上,是知先行後,即先窮性命之理,後了性命之功。對這一原則,劉一明曾在多處加以論述:

「修真之道,窮理盡性至命之學也。故欲盡其性,必先窮其性之理;欲至其命,必先窮其命之理。能明其理,則真知確見,而不為假者所惑,可以盡性,可以至命。否則不窮其理,是非罔辨,邪正不分,入於旁門曲徑,著空執相,非是修真,乃是務假。」

可見,劉一明在修道的知行關係上強調知先行後,強調理論認識對修行實踐的指導作用。這與劉一明出身書香世家,自幼熟讀經史有關,也與其自身的修行經歷有關。劉一明自己之修行體會及其理論表述很多是從讀丹經子書引發而來,自稱「三教經書,無不細玩,絲毫理路,無不搜求,未嘗一日有忘。」劉一明悟道後,將自己的修行經驗總結上升為先知而行,「先窮性命之理,後了性命之功」的修行原則,自是順理成章。

那麼,劉一明所要窮究之理是些什麼內容的道理呢?廣而言之,舉凡世間一切學問道理,即所謂物理、天文、戰陣、術數、醫卜命相、三教之學等等,皆在研習之列,倘一事不明,即一事有迷。但作為宗教家,其主旨不是解釋後天現實世界,而是探討先天超越世界,探討如何「直入無上至真之地」。作為道教學者,劉一明所要窮的理自是「道」之理。按唐君毅先生對道析出六大層面的含義是:道體、道原、道理、道用、道德、道術。從道原到道術的五個層面,又可以合成「道相」。「道體」乃指不可道不可名的「常道」,以今之語辭表達,即是「終極存在」。「道相」不外是道體之直接、間接的彰顯發用或入道之路,系可道之道。

很顯然,劉一明所要窮之道理主要是兩大方面,一是「道體」之理,常道之理,終極超越實在之道理,劉一明將此至真至上無限之道體稱為道、虛無、真一之氣,等同於儒家的天理、良知良能、本心及佛家的真如、佛性等等;其二是契入至真之道體的道法、道術、道路之理。

關於道體之「理」,劉一明說得很明確:

「其理為何,理即天地造化之道也。造化之道有體有用有始有終,其間陰陽迭運,消長互更,變化無端。然其最要處總在一氣,一氣總不外乎虛無,這個樞紐子,非色非空非有非無,不可有心求,又不可無心得,難描難畫,難思難議。順之則生人生物,逆之則成仙成佛。性命於此寄,生死於此出,悟之者立躋聖位,迷之者萬劫沉淪。窮理者即窮此理也,窮透此理方能行得此理。」

可知,劉一明首先是將超越、永恆、無限、至真的道體視為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終極客觀存在。理即道,道即理,此理此道,位天地育萬物。此理不是世間思辯之學理,其不可思議,常人不可感知,較之有形之物為「虛無」,但此理才是真正的實在,是道之骨髓、樞紐子、最要處。此理此道是先天性命之根,本命元神之最終實落處,「性命於此寄,生死於此出」。窮理也即是了知先天性命是真、後天性命是假,先、後天有別,也就是窮究先天性命實落處之理。

那麼如何追求、回復、返還先天性命,進而返於先天性命的終極實落處呢?此又是所窮之理第二方面,即道法道術之理。劉一明說:

「但此理有火侯,有工程,有權變,有遲速,有急緩,有收放,有隱顯,有方圓,有盈虧,有止足,有等等作用。先須明其道,次要知其法。道法兩用,性命雙修,方是無上一乘之道。一乘之道,乃腳踏實地之道。腳踏實地之道,需要循序漸進。」

對於此無上一乘之道,即修道之理,劉一明重在用漸法,循序漸進。

在劉一明看來,修道中窮理是至關重要的,往往是「毫髮之差,千里之失」,切不可「不知死活,不顧性命」而「冒然下手」。而窮理的主要方法則是「取古人法言,細窮細究,求師一訣,通達前後,毫無一點疑惑,方可行持。」

但是,丹經子書浩如煙海,從何讀起?且大道之理及修行法度之理,不是後天思辯之理,乃是特殊的宗教體悟之理,只有在宗教修行實踐及體驗中才可領悟、印證此直覺之理,修行之前如何可能完全明了?如何能認得清白?劉一明是宗教實踐者,於此自當知曉,故其在多處又反覆強調「訪求真師」,求師真訣,尤其是強調真修實煉的重要性。但在道教各宗各派中,劉一明特彆強調知先行後、循序漸進,這是他的一大基本特色。

劉一明如此強調知先行後的原則,除了自身修道的經驗外,還受佛教修行程序及宋明理學的影響。

在佛教看來,修學佛法應「借教悟宗,從宗出教」。尤明清以來,教、宗合流,強調讀經對於「明心見性」的引導作用和悟後的印證作用,強調「信、解、行、證」,「聞、思、修」等先明佛理、後修佛行的漸修頓悟,頓悟漸修的修學程序。這對劉一明不可能不產生影響。

另外,儒家的影響亦不可低估。知行關係問題是儒家,尤其宋代理學興起後的一大中心問題。大體而言,程朱「格物致知」,重視「即物而窮其理」,重視知先行後,在學理思辯的基礎上,依靠道德實踐而「豁然貫通」,以發明心中之「全體大用」,實現「心理合一」;心學一派之陸九淵重「反思,立大本」,王陽明則強調「知行合一」,重視反省本心,「致良知」以激發直覺,直接體認和實踐道德自律,實現「天人合一」之境界。大略而言,理學一派重視知先行後的漸進學養功夫,心學一派重視知行合一的頓悟直覺。劉一明自幼熟讀儒家經典,對二派之特色自有了解,但其修學路線、知行關係上認同朱熹「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的說法則是顯而易見的,雖然其知、行內容與朱熹有別。

二、從後天入手,後天返先天

內丹修鍊旨在返回先天本真狀態,成仙成真,超凡入聖。與老莊返樸歸真,「為道日損」,佛教體悟本真佛性,儒家明善復初,修行方向大體一致,可謂同路人。在內丹學中,對返還說的具體討論肇始於陳摶,其提出無極圖,提出了「順則成人,逆則成仙」的內丹基本原則,此原則成為內丹各家各派共同的思想和方法原則。劉一明繼承了傳統內丹學的這一基本思想,把返還之道作為修道的一個基本原則。他說:「修真之道,返還之道也。返者,我已去而又來之謂;還者,陽已失而復得之義。是於純陰之內,而返還其本來真陽也。」

對此,他進一步解釋道:「問曰:先天後天陰陽各有分界,何以又雲後天中返先天?答曰:先天一破生出後天陰陽,而後天陰陽一動一靜,其中又生先天。至人於此後天中採取所生一點先天之氣,逆而運之,返本還元,復全太極之體,故曰還丹。」

可見,他把逆則成仙理解為後天返先天的返還之道。與返還同義的名詞尚有顛倒,他說:「修鍊真法之妙,妙在何處,妙在乎顛倒。顛倒陰陽,逆施造化也……主賓反覆,而金木並矣。水火交,金木並,道心健,人心順。」所謂主賓反覆,即後天返先天,使先天為主,後天為賓。五行顛倒術也是返還的含義。

在劉一明看來,後天返還先天,是修道的根本方向。只有由後天返先天,放下後天的事物及後天的認識能力甚至生命,先天認識能力才會顯發,先天本體才會呈現。只有「逆」才能「成仙」,這是內丹一貫之思維模式。劉一明將此「逆則成仙」的原理在其先天後天二重化的宇宙觀和生命觀框架中具體闡述為後天返先天,又程序化為返還之兩大步:第一步,自後天精氣神、後天性命返還於先天精氣神、先天性命與先天真一之氣,叫還丹;第二步,由先天真一之氣再「向上一著」,「內葯了性」,返還於道,與道合真。這兩大步也是兩次質的飛躍。

第一步返還即是由後天性命返歸於先天性命,即由有限的生滅不斷的現實人生,實現向無限的、不生不滅的永恒生命形態的復歸,歸根復命。

這是一次飛躍、質變,即由假向真,自陰轉陽,回歸本源最初的,也是最關鍵的步驟。實施後天轉先天的功法在劉一明丹法中,就叫「外葯了命」或「還丹」。

實現了第一步返還,已經發生了由凡向聖的質變,何以還要進一步返還呢?

首先,在劉一明看來,第一步返還僅是追回已有之物,此物「未經火鍛煉,猶有得而復失之患,故曰小還」。既然已失去一次,失而復得之後,若不鞏固之,有再失之患。第二,內丹的目標是「形神俱妙」。實現了第一步返還僅僅得到長生之寶,但僅是「形妙」。若停於此,僅是聖功之半,「壽同天地一愚夫」,不能得「無生」之妙用,而神妙不測,故須「內葯了性」,修真空之性、虛無之性。此性是契合道本體之性,天人合一之性,「見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見」,須無為,順應道體之性而溫養之。所以內葯了性即是「無為之道」,「無欲觀妙之法」。第一階段返還重修命,重采煉,系有為,「采先天」元陽得長生永恆;第二階段返還,重修性,重在沐浴、溫養先天,系無為,得無生妙用。兩者之合,兩階段功法之凝結,即是回歸於無極之道本體,得大丹之形神俱妙。

後天返先天是修行的根本方向,那麼為何「從後天入手」呢?

如果說返還先天主要取決於修行人的人生價值取向,尚有人的主觀能動性、主觀選擇、自由意志色彩的話,那麼,「自後天入手」,是談不上主觀選擇的,這是天之所與,命運之必然的安排。任何修行人都不得不從後天入手,舍此別無選擇。這乃勢之必然,父母已生就,天地已造就。人無力選擇不出生,出生之際,「哇」的一聲,便不由自主地落入無法避免、不得不面對的後天紛亂世界。

因此,任何修道之人,都不得不從後天入手。當然,劉一明對此無可奈何之選擇仍給了理論上的依據。即後天中藏有先天,假中有真,陰中有陽。他說:「真者,借假而施功,假者借真而生形。無假不現真,無真不現假,假即在真之中,真即在假之中,大道後天中返先天,亦是此意也。」

因此,人可以借假修真,沙裡淘金,從後天尋求先天之真。必須注意,劉一明之「由後天入手」追攝返還先天,是借假修真,借後天返先天,而不是轉假為真,不是將後天轉化為先天。這也是劉一明反對外丹、反對雙修、反對自家色身上修鍊,反對周天、轉河車等傳統丹法,將之斥為小術的基本原因所在。他所理解的築基也主要不是堅固色身。

後天之色身、外物、他人均非入手處,那麼這個入手處在那裡?

劉一明認為,這個後天入手處,即在人的心中。即從煉己煉心入手。劉一明看來,後天身心均假,但後天之心與後天之身尚有區別:在後天之心中藏有或混有先天之真陰、元神或天賦之性,此系原有,只是被遮蓋;而後天色身之先天命寶已走失,色身不是取坎填離之坎卦。後天之身、心雖然都假,但色身是全假,而人心是假中有真。所謂後天中藏有先天,即指先天之性、真陰藏於後天之人心中。因而從後天入手,就是從煉心入手。

三、性命雙修,先命後性

強調性命雙修,是內丹學的基本原則,且內丹學往往以此作為高於其他各教的標誌。劉一明認同這一原則,且作了發揮。他說:

「若欲成道,非性命雙修不可。修命之學,以術延命,復先天,化後天,長生之道固元矣;修性之學,以道全形,破虛空,超三界,無生之道亦元矣。性命雙修,道法兩用,內外相濟,既得長生,又能無生,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了命了性,不生不滅,元之又元矣。」

可見,其將內丹修鍊歸結為性命兩個方面的修持,而又分別由有為階段完成修命(還丹)以長生,無為階段完成修性(大丹)得無生妙用。

為何要性命雙修?

這是因為「性不離命,命不離性」是性命的先天狀態,因後天之分化,性東命西,天人各別,故修行人必須從後天返於先天性命一體之狀態。但若僅修命或僅修性,那麼僅得先天本體之一方面,故應性命雙修,使性命均顯發先天狀態,同時使先天性命和合,以實現道體之全體大用,聖功之全能。

因此,對於那種片面強調修性的主張,他作出了尖銳的批判。他非常贊成呂祖「只修性,不修命,此是天下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的觀點。在劉一明看來,只修性不修命,因有陰無陽,無法煉就金丹,最多能達到了性而出陰神的鬼仙水平,但「鬼仙雖能出陰神,出入自便,然宅室不固,有拋身入身之患。」

反過來,對於那種只修命不修性的主張他認為亦不可取。他說:「修命不可不修性。夫性者,所以全命之物。若達命宗,而不知修祖性,則不能至誠前知,神明遠照,猶如鑒容而無寶鏡。縱命基堅固,壽同天地,一愚夫耳。」

修道須要性命雙修,那麼兩者有無先後次序呢?

在性命雙修的次第上,宋元以來,內丹家大體上有三種主張:

一是南宗的路線,主張先命後性。從煉化精氣入手,循序漸進,先修命後修性。《青華秘文》說:「先性則難用功,先命則有下手處。」其所謂先命後性,系按鍾呂系統的次第,從守竅調息入手,煉精、鍊氣至煉神,煉神階段,則參合禪宗以了性源;二是北宗的路線,主張先性後命。即先澄心遣欲,明心見性。至本心元性明了後,方以性安命,煉化精氣;第三種主張是從性命一體不分,性主命從的觀點出發,認為只要了性,自然命亦得了,無須專門修命。如《真詮》說:「性命若作兩件雙修而分先後,殊未穩當。何也?修性則命在其中,,若能證得法身,何患色身不妙?」

當然,各家所修之性、命往往又各有所指,北宗先修之性未必是南宗修命後所修之性。劉一明在以上各家基礎上,均有所取捨。其基本原則是兩點:第一,性命分層次,因而功法當分階段。每一階段皆性命雙修,但有輕重、主次之分;第二,修性修命之先後應靈活契機,根據修行人根器,當先命後性,則先命後性;可先性後命,則先性後命。對於先性後命之功法,他稱為以道全形之上品自在法,對於先命後性之法,他稱為中品權度法。但他認為上根人少,百年難出一人,而中下根人多,所以他所著力闡述的丹法是先命後性之「權度法」。

對於中下根人應先命後性,為什麼?

這是因為,中下根人在出生之後,先天命寶已經漸漸走失他家、彼家,必須以有為之法先行追攝。先天命寶返回後,進而性命合一,陰陽和合,歸於先天真一之氣和道。從此「向上一步」在道體上起用,行無為之法以了性。他說:

「未修性之先,須急修命;既了命之後,又當修性。未有不修命而超凡,未有不修性而入聖。……若不先修命而即養性,則為一已之陰,倘有一毫滲漏,未免有拋身入身之患。故必先修有為返還之道,以固其命基,再行抱一無為之道以了其性宗。性命兼了,不生不滅,與天地同長久矣。」

「先修命,後修性,性命雙修仙佛經。只修性理不修命,萬劫陰靈難入聖;只了命基不了性,空有家財無主柄。」

「但人只知無為之道為要妙,而不知有作之道是根基。奈何一切頑空寂滅之徙,只知無為,不知有作者,何哉!」

劉一明雖然強調先命後性為修行的一個基本原則,他也並不認為這一原則是絕對的,對於那些上智利根之人,亦可直接修性。說:

「上智利根不待修命,而即修性,一了百當,直登聖域。」

上智之人少,中下之人多,所以對一般人來說,先修命,後修性,仍然是必須遵守的基本次序。若不識根器,妄用「無為法」,最多只能達到出陰神之鬼仙境界。

劉一明內丹修鍊三原則互相聯繫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第一個原則論述知、行關係,強調先知後行,「先明性命之理,後了性命之功」以避免「盲修瞎煉」。但修道之路,更重要的是真修實煉,所以必須有「行」的原則相配合。「從後天入手,後天返先天」,「先命後性,性命雙修」,這兩個原則是指導修「行」的原則,重點闡釋修行實踐中的指導思想、行動方針。知、行相須為用,互相聯繫,互相滲透。知得深,明道理,才能行得實;行得實才能進一步明道理,知得深。知行不可割裂。作為指導實踐的二、三兩個原則又各有側重點。「後天返先天」原則,重在闡明修行的根本方向、根本方法。根本方向是後天返先天,根本方法是修心,而不是鍊形。「先命後性,性命雙修」重在闡明修行的基本內容及各階段修行的側重點。在修行的任一階段皆是性、命雙修,這是修行內容中不可或缺的兩個基本方面。但每一階段則有修行內容側重的差異:一般而言,煉己階段重修心;還丹階段重修命;大丹階段重了性。

總之,三個原則互相聯繫、各有側重,共同構成劉一明修道思想的原則、核心和樞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道探索 的精彩文章:

道家修鍊「結小丹」的修鍊體會
純陽丹法:通過攝取太陽能,快速滌陰增陽,結成金丹

TAG:丹道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