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呂盛華:冰箱行業的下半場

呂盛華:冰箱行業的下半場

中國家電網總編呂盛華

呂盛華:要說下半場,我們需要先來說說上半場。包括冰箱在內的中國家電產業,真正的起步是在改革開放初期,這個產業從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開始起步。我們回顧冰箱產業的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導入期。「從0到1」的階段,主要是通過從義大利、德國、日本、新加坡引進生產線,100多條生產線,進行冰箱技術設備消化吸收,這是我們的起步階段,大概持續了近十幾年時間。

第二階段,成長發展期。導入以後需求非常旺盛,冰箱對當時的中國家庭來說是非常高檔的大件,市場需求很旺盛,這個階段產能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很多企業成立於這個階段,基本完成了製冷劑的替代。

第三階段,九十年代末、新的世紀開始,一直到家電下鄉之前。這個階段是快速發展階段,品牌非常多,產品技術水平快速提升,產能快速放大,成為全球最重要的生產基地,也是最大的出口基地。

第四階段,受政策影響。這個階段屬於政策最多的,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政府啟動4萬億投資,有家電下鄉政策和節能優惠、以舊換新等等。拉動中國家電的產能、產量、銷量急劇放大,和農村市場的快速普及。

2012年以後家電下鄉政策陸續推出以後,我們就進入了後政策期,或者我們現在這個階段,生產出現了較大 的波動。相對來說我們銷量比較平穩,這個階段企業通過產品的技術創新滿足消費升級的變化。

如果從這張圖來看,1978年產量接近3萬台,這是國家統計局的數據。1988-1998年這個增長比較平緩,1998-2008年是快速增長,2008年以後斜力更大,直觀的感覺到政策的拉動,如果沒有這個增長,持續的時間會更長、更平緩,政策是多變性的,影響行業運行的規律。2013年以後到現在,行業波動較大,我們不能不考慮家電在農村普及的積極作用,也不能不考慮政策的兩面像、多變性。

這是冰箱的出口變化曲線,比生產量變化更平緩,冰箱出口從九十年代初持續增長,2000年加入WTO,量增長得更快一點,2008年有一段時間比較平緩,但總體來說它是持續上漲。去年底,根據海關的統計數據,中國冰箱出口是三千零十二萬台,大概是41億美元(音譯),平均價格大概是815人民幣,出口產品的結構偏中低端的,小容量冰箱為主,也跟冰箱運輸體積大、大產品物流成本高有關。但毫無疑問,冰箱出口量非常大,40%是出口,60%是內銷,過程中國產銷的結構。

品牌的變化跟第一張圖有類似的地方,品牌是大浪淘沙的過程,我們引進很多生產線,原來品牌最初的名字是琴島、利勃海爾、美菱-阿里斯頓,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冰箱定點生產企業,有機械工業部的,有輕工業部的。家電在需求端是市場化的機制,需求很旺盛,雖然開始時偏計劃性,但家電市場慢慢進入競爭狀態;1996年就有「四大家族 」、「四朵金花」『市場集中度達到75%;94-07年是品牌百花齊放階段,有很多外資品牌,包括西門子、松下、三星、惠爾浦,西門子應該是94年進入中國市場,同時其他國內做家電的、空調的、電視的,美的、TCL、海信等等都進入,這是發展很快的一個階段。然後是家電下鄉階段,原來中小品牌又復活了,受下鄉入圍品牌影響,前面有些品牌已經走下坡路要被淘汰,但受政策影響,有他品牌又復活了。卡薩帝也開始起步進入高端市場。家電下鄉以後進入調整以後,很多品牌慢慢掉隊了,市場集中度提高。從會議參與的品牌也能夠看到行業品牌集中度的變化,今年品牌數量比去年少了不少,雖然沒有掉隊,但肯定有品牌慢慢退出主流市場的競爭。

從渠道來看,也是不同的階段:家電主要渠道在起步階段是百貨商場;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九十年代以後,需求變多了,滿足不了消費者需求的時候,銷售代理起來了,分城市、分區域、分級的代理 ;2000年以後全國連鎖,國美、蘇寧等渠道成為主流;2010年以後以京東為首的電商平台的興起,成為家電最重要的銷售渠道,三分天下有其一了,但並不是前面的渠道沒有了,所以中國的渠道變得複雜了、多元了。

從冰箱形態變化來看,最早是單門、兩門、三門、四門、五門,最多的六門,目前好像還沒有七門。六門有很多不同的形式,最直觀判斷從門體變化。能量也越來越大,五六百升以上。從原來的製冷方式變成現在的風冷,製冷劑也環保了。製冷方式由原來的單循環,變成多循環。冰箱產品形態從內到外發生巨大變化。如果說「美好生活」,冰箱絕對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物質基礎。同樣的價格如果和國際市場相比、和發達 市場相比,冰箱價格略低了。如果拿汽車來比,就不是這樣了,國家宣布汽車要進一步下低關稅。家電更早就實行了市場化競爭,是充分的競爭市場,競爭的結果是老百姓有更多選擇以及更合理的價格買到更好的產品,應該感謝政府有好的政策,另外,應該感謝所有的冰箱製造企業,為我們提供了好的、多的選擇。

下面, 我們來看下半場,預測未來冰箱有什麼變化。

前幾天看了美國一位未來學家寫的書,為500強公司做戰略諮詢,他說「影響產業或者影響很多行業的一個變化因素基本邏輯來自幾方面:第一,資源。包括自然資源、生態資源、環境資源,包括氣候,變化比較慢,而且是漸進的,這是最基礎的,對所有產業、所有行業都有影響,比如氣候變化,產業肯定受到相應的影響。第二,科技或技術的影響。技術的變化帶來極大的改變,原來不能用的東西變得有價值了。第三,人口。包括人口的數量、人口的質量、受教育程度、人口結構等等。第四,管理。這個管理是比較泛的概念,包括國家體制、法律法規等等。所以從這四個方面,我們可以用這個方法去思考,猜想未來冰箱行業會受到哪些影響,帶來哪些變化。

未來3-5年市場平穩,2017年中國戶數大概在4.2億、4.3億戶,成熟日本市場是1.27億人口,大概是5300萬戶,市場容量在4200-4400之間,基本跟它有個相關性。同樣的道理,我們來算中國的市場,已經接近一個飽和狀態。城市市場普及率近百分之百,農村市場普及率高於90%。市場增量很少,更多是以舊換新,按照每年10%去更換的話,4.2億家庭,每年大概4200萬台,跟我們現在的數據非常吻合。市場容量目前4200萬-4500萬之間,當然還會有增長,但市場容量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主要是幾方面:1、大和兼容。現在大冰箱非常多,未來3、5年小冰箱有市場,小冰箱不是單門或者兩門,而是小而精、小而美的冰箱,比如兩個老人單獨住,他不需要非常大的冰箱,就願意每天去菜市場買,比如小兩口也不需要太大的,小冰箱還有市場,但這種小跟原來不一樣。大冰箱在多人口家庭比例會上升。小的一兩百、兩三百升的也會有很好的市場空間。2、保鮮健康。回歸 核心功能,更好的保鮮食材和相應需要儲存的東西。3、品質。更好的品質。4、更好的設計。5、顏值。看起來和諧悅目。6、家庭融合。這些都是可以預見的產品趨勢。智能化目前是錦上添花的功能,沒有重大的突破或者體驗上必不可少。當然,這個是漸進的,這種變化可能離我們越來越近,最終和購買結合、和電商結合、和渠道結合是比較有價值或者更容易實現的,管理上也會帶來新的進展。

10年後變化會更大一點,有很多不同形態的冰箱。我們找來了一些概念產品,冰箱形態發生變化,不僅僅是獨立的,有嵌入式等很多不同形態。有模塊化冰箱,功能依託社區完成,通過物流,只需要在社區里有保鮮箱就可以了,還有蜂巢式的,每塊溫度都是獨立的,冰箱形態和建築的結合得更多。

30年後,量不一定是線性的,可能是顛覆性的或者更大的變化,這個變化不是來自冰箱行業本身,也不是來自產業上下游,更有可能來自跟行業完全沒有關係的產業,是存在這種可能性的。比如Alesca Life集裝箱農場 ,呼家樓附近有個集裝箱,是這家公司的試點,已經運營一段時間了。有很多創投公司做集裝箱,大概30平米的面積,每周生產50公斤的綠葉蔬菜,十幾個品類,價格比超市有些蔬菜貴40%-50%,基本供給北京餐館。它可以小型化,家裡找一塊空地,不需要陽光,無土水培,有LED燈光,不用除草劑、農藥,品質更高,以後蔬菜現吃現摘,冰箱部分功能被取代了;另外,以後有可能我們的食材通過管道快速配送,比如我回去以後要蔬菜,通過管道馬上快速輸送過來了,這種可能性也不是沒有;還有一種是來自醫學或者生物領域, 人的吃飯需求變了,不用每天吃三頓飯,效率越來越高,怎麼快怎麼來,如果每天做飯吃飯花很長時間,吃幾顆能量丸解決這個問題,冰箱儲存食材就沒有什麼價值了,這些東西都有可能取代冰箱部分功能。但這些東西有沒有可能?我覺得存在這種可能性,這個始終在變化過程中,會給大家帶來不同的方向。也可能這些根本不會發生,但我們可以從另外的角度想想問題。

當下應該保持一種態度:「不懼未來」,因為未來遲早要來,「不戀過往」,因為我們永遠在發展過程中,「享受美好生活」,享受當下好的冰箱、好的美食帶來的美好生活。謝謝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電頭條 的精彩文章:

超高性價比AI電視 飛利浦55PUF669評測

TAG:家電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