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捐軀赴國難 視死忽如歸——拒絕降清後殉國而死的大明孤臣黃道周

捐軀赴國難 視死忽如歸——拒絕降清後殉國而死的大明孤臣黃道周

曹操之子曹植《白馬篇》中有這樣一句話:「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可以譯作:為了解除國難獻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樣「。有這麼一個人正印證了這句話的含義,他就是黃道 周。黃道周,字幼玄,號石齋。明末學者、書畫家、文學家、儒學大師。崇禎九年(1636年),黃道周擢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讀學士,充經筵日講官。崇禎十一年(1638年),黃道周因指斥大臣楊嗣昌等私下妄自議和,並犯顏直諫崇禎道 :「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辯。臣在君父之前獨獨敢言為佞,豈在君父之前讒謅面諛者為忠乎?忠佞不分,則邪正混淆,何以治?」,崇禎大怒,將黃道 周連降六級調任江西,後又將其永遠充軍廣西。崇禎十四年,崇禎回想起黃道周當初所言,便下旨將黃道周復官。

明亡後,黃道 周因其名望被南明弘光朝任為吏部侍郎、禮部尚書,其「嚴冷方剛,不偕流俗」。弘光亡後,在福建擁立隆武帝朱聿鍵即位,封武英殿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隆武元年(1645年),清軍連下江南數省,並頒布剃髮令,江南士紳百姓求助於隆武帝。但彼時隆武朝大權在鄭芝龍手中,鄭芝龍養兵自重,不發一兵一卒。九月黃道周募眾數千人,馬僅十餘匹,另有一月糧,出仙霞關,與清兵抗擊。他知道此行斷無生路,但他還是要去,十月初抵達廣信(今上饒),募得三個月兵糧,分兵三路,向清兵發起進攻,一路向西攻撫州(今臨川),另兩路北上分攻婺源、休寧,不久三路皆敗。

十二月二十四日,道周被徽州守將張天祿俘獲,送至南京獄中,其獄中吟詠如故,誓死不降。清廷感其忠義,派早已降清的洪承疇去勸降,黃道周不發一言寫下這樣一副對聯:「史筆流芳,雖未成功終可法;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將史可法與洪承疇對比,洪承疇又羞又愧,上疏請求免道周死刑,清廷不準。隆武二年三月五日,絕食十多日的黃道周被押至東華門刑場上,向南再拜,道周咬破手指,留血書遺家人:「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臨刑前大呼:「天下豈有畏死黃道周哉?」最後頭已斷而身「兀立不仆」,時年六十一歲。死後,人們從他的衣服里發現「大明孤臣黃道周」七個大字。

訃訊傳至福建,隆武帝「震悼罷朝」,特賜謚「忠烈」,贈文明伯,並令在福州為黃道周立「閔忠」廟,春秋奠祭。百年後,清乾隆帝為褒揚黃道周忠節,改謚「忠端」。道光四年(1824年),旨准黃道周從祀孔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人物誌 的精彩文章:

戴笠手下的軍統四大金剛都是誰?他們最終都是什麼結局?
獨孤天下中的獨孤伽羅——隋文帝的摯愛,因一個錯誤導致隋朝滅亡

TAG:歷史人物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