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回你是秒回,你回我為啥是「輪迴」?

我回你是秒回,你回我為啥是「輪迴」?

睡前聊一會兒,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生活中,相信你肯定碰到過這樣的情況:發微信給別人,等半天都沒有回復。我回你是秒回,為啥你回我是「輪迴」?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事兒。

在互聯網社交規則中,及時回復微信,被看作是一項很重要的禮儀,這體現了信息接收者對發送者的尊重,有人甚至將秒回稱為世界上最溫暖的技能。「那個秒回你信息的人」,當然值得珍惜,畢竟,絕大多數情況下,誰都希望自己發出的信息,能夠儘快得到回復。不過,如果不及時回複信息,是不是就代表不在乎對方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最常見的情況是,因為手頭有其他事兒,收信人沒有注意到信息,或者暫時擠不出時間來關注其他信息,等到事情忙完了,又忘了回消息這檔子事。有朋友就曾抱歉地表示,當時以為回信了,看到空白的聊天記錄,才想起來只是腦子裡過了一遍消息內容。這樣「用意念回復」的尷尬,也不少見。可見,慢回復甚至不回復,不一定就是有意在怠慢。

習慣了通過微信「迎來送往」的你,相信對此多少也會有些共鳴。可問題在於,為什麼還是有不少人,對於不秒回信息這件事,會感到焦慮,甚至是無法理解?

評論君認為,這其實是即時通訊技術的發展,所造成的「共時性」和「異時性」之間的落差:隨時在線的通訊工具,讓人覺得隨時回複信息沒有任何難度,已是交往常態,這和出於各種原因的推遲回復形成落差,客觀上造成了信息發送者心理的不適應。正如學者所言,「通訊媒介本質上是非同步的,但在功能性上卻顯得像是同步的」。尤其是在越來越依靠鍵對鍵的文字、表情、語音了解彼此的現代社會,人們可能更習慣通過回復時間的長短、內容的多寡、表情包的動作,來推測手機屏幕前的你,究竟有哪些「言外之意」。

因此,要緩解乃至消除「不能時刻保持聯繫的焦慮」,最重要的還是放寬心態,主動做好技術應然和生活實然間的切割。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信息回複習慣,對詞語、表情的「言外之意」也有不同理解。比如,有些同事說話比較謹慎,回復任何問題都會多方面考慮,思慮周全後再行回復;有些朋友手機不離手,「能用圖解決的事情盡量不說話」,一套三連動圖就足以表達他們對事物、問題的看法;有些長輩由於不熟練,打字慢,嗯、哦是最常用的回復,相比之下更願意用語音、視頻,或者打電話。理解並適應不同人群的網路表達方式,下一次交流時就能多一份淡定和坦然。這相當於設置了一個心理交流舒適區,方便雙方熟悉彼此的表達方式,不至於因為細節上的誤解而心生不快。

無論是用文字、語音,還是用表情、動圖,網路交流,說到底還是人際交往的一種表現形式,所以關注對方的感受、照顧對方的情緒,理應是網路交往的頭條法則。記得《老友記》中,有一次錢德勒等電話響了很多次才接起來,並解釋說不想讓別人以為自己沒有生活。這樣的心態,或許至今還在不少人的生活中重現。畢竟,技術進步所帶來的交流便利,不應成為一種負擔,更不應成為製造「社交焦慮」的原因。從這個角度來看,掌握好社交的分寸感、邊界感,是我們每一個社會人的必修課,這也恰恰構成了移動互聯時代最需要的交往美德。

這正是:秒回誠意彰,慢回亦無妨。各有人生態,知心最情長

祝各位晚安!

(呂曉勛 | 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日報評論 的精彩文章:

「隱形貧困人口」,一個扎心的熱詞
38億買981個公號,該怎麼看?

TAG:人民日報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