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衛仲樂珍藏宋琴

衛仲樂珍藏宋琴

嘉德25周年春拍古琴專場,其中收錄了著名民族音樂演奏家、教育家衛仲樂(1908-1997年)先生珍藏宋代仲尼式古琴。

衛仲樂(1908-1997)

此琴是衛仲樂先生在解放初期以約二十兩黃金購回,這在當時是相當不菲的一筆費用了,從此這件古琴成為衛老最為珍愛之物,後來的演出常以此琴相伴。1994年中國唱片總公司、中國音樂研究所編「老八張」曲集中收錄了衛先生以此琴彈奏的《醉漁唱晚》和《流水》。1996年龍音出版的《衛仲樂演奏曲集》中的大部分曲目也是用它演奏。此琴還著錄在吳釗先生1998年出版的《中國古琴珍萃》以及後來的增訂版中。

流水

 中國音樂大全 古琴卷 卷八

衛仲樂 

00:00/05:40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吳釗主編,《中國古琴珍萃》。

《衛仲樂演奏曲集:音樂藝術七十年紀念集》,龍音製作有限公司,1996年。

《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老八張)卷8, 中國唱片上海公司出版 ,1994年。

衛先生師承鄭覲文,是上海大同樂會主事之一。當時蔡元培、杜月笙、史量才、葉恭綽、梅蘭芳、周信芳等都是樂會的資助者和常客。1933年衛仲樂在世界社舉辦了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場個人民族樂器獨奏音樂會。1934年由上海東方百代唱片公司錄製第一張正式古琴唱片《醉漁唱晚》。1938年衛仲樂等到美國十幾個城市巡迴演出,這是在查阜西先生之前第一位在海外介紹中國古琴藝術的音樂家,並錄下第一張海外唱片《中國民族音樂》。1941年他和許光毅等人創辦中國管弦樂隊,是當時最大的國樂團。1949年衛仲樂被聘為上海音樂學院教授,並擔任中國音協上海分會副主席,並成為第二至六屆全國政協委員。衛先生在民族樂器的演奏和教育上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是整個20世紀至今不可忽視的重要民族音樂家。

1933年上海「大同樂會」樂隊合影

1934年1月3日攝於世界社

前排坐者為張靜江,左右為其兒女;

後排右起:蔡元培、褚民誼、李石曾、汪精衛

1934年3月在百代灌制的唱片

《醉漁唱晚》是最早公開發行的古琴唱片

1939年攝於美國電視台

左起 1 電視台工作者,2 衛仲樂,3 李旦旦(電影演員),4 於俊吉(中國駐美國紐約領事館總領事)

1939年衛仲樂在美國出版的《中國古典音樂》唱片封面

無名琴,仲尼式,黑色漆,金徽,小蛇腹斷紋,琴體製作精細,造型渾厚凝重。有紅木雕花紋飾鍍金雁足一對。音量宏大。上海琴家衛仲樂先生於一九四九年以前得此琴。通長一二三、隱間一一三、肩寬二一.五、尾寬一四.五、厚六.五厘米。

——吳釗《中國古琴珍萃》

宋代 仲尼式古琴

通長:123.3cm;肩寬:21.6cm; 尾寬:14.6cm

來源:衛仲樂先生舊藏。

出版:

1、中國唱片總公司、中國音樂研究所編,《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老八張)卷8, 中國唱片上海公司出版 ,1994年,07醉漁唱晚、08流水。

2、《衛仲樂演奏曲集:音樂藝術七十年紀念集》,龍音製作有限公司,1996年,第150頁。

3、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吳釗主編,《中國古琴珍萃》,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第93-94頁。

4、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吳釗主編,《中國古琴珍萃》(增定版),文化藝術出版社,2015年,第122頁。

此琴器實物展現出非同尋常的氣息。首先是器型寬大卻又端莊穩重:琴體總長雖然只有123厘米,但是肩寬卻達到21.5厘米,琴面弧度非常飽滿,琴項部稜角處做大幅度的倒圓處理,弦路以外由琴肩至琴尾同樣呈漫鼓形,琴底面龍池、鳳沼處由中心向兩側做減薄處理,通常情況下琴項部的底板會是平整狀態,但是這張琴在項部兩側同樣做了減薄處理。因此,雖然琴體厚度有6.5厘米,但是從側面觀看,琴體沒有肥厚笨拙感。琴腰部內收轉折幅度較大,在琴體輪廓中屬於向內收斂的部分;琴尾寬度14.5厘米,略寬於常琴,但與琴肩和琴頭的比例關係相呼應。琴面雖然有大量的倒圓與減薄處理,但是整個外輪廓的線條依然保持挺拔,在厚重中保持風骨氣韻。將這張琴和其它仲尼式琴放置在一起時,對比效果更加明顯,突顯出雄渾與古雅的獨特氣質。

局部之一

局部之二

其次,琴面漆層保存非常完好,琴體均勻分布小蛇腹斷紋,間以流水斷紋,軫池和龍池以下在蛇腹斷紋之間有區域性的冰片斷紋。蛇腹斷和冰片斷等形狀比較大的斷紋主要的形成原因是琴體木胎在環境改變時出現膨脹與收縮,而表面的漆灰與漆層因密度遠高於木胎,膨脹率卻低於木胎,被木胎脹裂,從而產生斷紋。琴面的斷紋是琴器年代判斷的一項依據,一般情況下,年代久遠的琴面斷紋會比較緊密,比如小蛇腹斷、冰片斷、牛毛斷等。除了因胎體變化產生的斷紋以外,漆面因經年的彈奏以及大氣環境的影響會出現老化現象,產生一些細小的斷紋,漆灰層中含有大量的鹿角霜,其密度與表面的漆層同樣會因為密度不同而產生一些細小的斷紋。這張仲尼式琴的小蛇腹斷紋之間隱約有一些冰片斷紋,被一層薄薄的黑色大漆覆蓋在下面,推測這層漆是前人的修復行為。老一輩琴家修復古琴時多以彈奏為首要目的,比較少考慮琴器的文物價值,為了便於彈奏,有時候會選擇整體髹塗,蛇腹斷紋之間的冰片斷紋由於開裂的縫隙小,被修復的漆層覆蓋以後目前尚未完全裂開。

局部之三

通過顯微鏡觀察, 在琴項部側面稜角處,發現有局部細密的冰片斷紋與流水斷紋,推測是當年修復時沒有髹塗到的原始漆面;而局部破損處的漆灰部分呈現黝黑、緻密狀態,說明灰胎中含漆量很高;漆灰層的厚度不足1毫米,灰胎上的漆層也非常薄,說明斫琴時木胎的槽腹和琴面弧度把握非常精準,不需要用灰胎來塑形,而表面的髹漆也只有兩遍,第一遍是原始的漆層,第二遍是修復時的漆層,兩次髹塗都是高水準的工藝。

局部之四

《中國古琴珍萃》中記錄這張琴音量宏大,撫觸琴弦的確如此,因為琴體的槽腹空間很大,胎體中木汁早已經乾涸固化,木質酥黃,加之琴體結構比例關係合理,音色不僅宏大,並且松透蒼古,音韻綿長,九德佔據多數。由於弦路早年經過修復,保存狀況很好,觸弦手感頗佳,因此,衛仲樂先生常常以此琴相伴,雅集、演出均用這張琴,還用這張琴錄製了《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中的《流水》和《醉漁唱晚》。從衛仲樂先生的演奏視頻中也能見到這張琴的身影,足見衛先生對這張琴的喜愛與重視。

1978年衛仲樂演奏古琴

衛仲樂先生是我國傑出的民族音樂演奏家、教育家,在民族樂器的演奏和教育上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張仲尼式琴底板沒有刻琴名,龍池內也沒有腹款,卻陪伴這樣一位傑出的民樂藝術家多年,從樂器和演奏角度來考量,必定是衛先生精挑細選的摯愛。

1985年衛仲樂古琴演奏《醉漁唱晚》

這張仲尼式琴從形制來看,琴的長度123厘米比較常見,但琴肩寬度在21厘米以上的仲尼式琴並不多見,音樂研究所藏元代「秋聲」琴通體長123.5厘米,肩寬21.5厘米,尾寬14.8厘米,琴面弧度也比較大,和衛仲樂先生藏的這張仲尼式琴尺寸較為接近,但是琴面造型沒有衛先生的仲尼琴那麼飽滿。鄭珉中先生在總結唐琴與宋琴特徵時講過:「唐琴項、腰做圓,減薄邊側厚度的傳統風格,一直延續到北宋初年,『虞廷清韻』琴可以為證。」 衛仲樂先生的藏琴在琴項腰以及琴底板的處理上具有唐琴的造型特徵; 這張仲尼式琴的琴額也符合鄭先生所講的另一特徵:「因琴的厚度較大,故將額下底板由軫池向外斜出達到減薄的目的,使之與兩側厚度一致,這是唐琴獨具的時代特點。」另有山東省博物館藏「玉澗鳴泉」肩寬24厘米,但是琴通長137厘米,其長度遠高於普通文人琴,琴肩寬自然比較大,但是沒有唐琴的造型特徵。

秋聲

虞廷清韻

玉潤鳴泉

鄭珉中先生關於古琴斷代使用標準器的綜合判斷方法,包括形制、刻款、髹漆、音色等方面,這張琴在形制風格上有唐琴的特徵,小蛇腹斷之間尚有一些模糊的冰片斷,池沼內木質酥黃,音色蒼古,雖然沒有確切的腹款,但是古意盎然。準確的時代判斷固然不易,卻可以反向推論,這張琴的各項品鑒要素明顯早於元明清三代,那麼它的時代下限或可以定位宋,確切論斷仁者見仁。

推薦閱讀

藝道講堂 | 古琴公益講座系列

藝術欣賞

郭關道長:生於湖南,畫家,古琴家,道教全真派道士。作品涉及書畫、音樂、斫琴等領域;曉音律、幼隨祖父習琴、喜操《幽蘭》《廣陵散》;二零零六年閉關參禪一年,出關後系統研習中觀、唯識學,畫風大變;二零一三年修道,通齋醮科儀;其曾就學於人民大學,宗教哲學碩士。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被國內外藝術機構及收藏家收藏。現「郭關繪畫全球巡迴展」已在台灣、佛光山、英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圓滿舉行。台灣建立有「郭關藝術館」,長年展示郭關作品數百件。

《韋編三絕》 郭關道長演奏,自斫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郭關藝術 的精彩文章:

拿放大鏡看台北故宮的宋畫
台北故宮鎮館之寶

TAG:郭關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