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諸葛亮為什麼要斬馬謖?

諸葛亮為什麼要斬馬謖?

原標題:諸葛亮為什麼要斬馬謖?



在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一事上,幾乎所有人的評論,都不懷疑諸葛亮的做法,是為了蜀漢興亡的大業。但如此先入為主的立場,容易影響分析的客觀性,斬馬謖真的沒問題嗎?還揮淚?

對「失街亭」過程的具體記載是很模糊的,因為規模小,曹魏方面的記載應該就來自張郃及其少數隨員,即使其描述可靠,也只能反映馬謖上了山這一表面現象,不可能知道馬謖這樣做的原因。而蜀漢方面對整件事前因後果的記載,毫無疑問是諸葛亮的一面之詞,因為馬謖一回營就被砍了,王平為保命不敢說話,少數下級官兵即使知情,也沒有機會在史書上留下痕迹。


其實問題的焦點在於是否「當道下寨」,出行前很莫名其妙,孔明曰:「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皆休矣。汝雖深通謀略,此地奈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既然「守之極難」還怎麼守?沒有城郭、缺乏險阻,光憑當道下寨就可以嗎?


而後諸葛亮即喚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謹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謹守此地:下寨必當要道之處,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凡事商議停當而行,不可輕易。如所守無危,則是取長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書讀到這裡,我不覺有一絲疑惑,為什麼諸葛亮不公開告訴馬謖「當道下寨」,反而要偷偷摸摸地跟副將王平說,而且既然王平平生謹慎,那就王平作主將吧,也正好「重任相托」啊。


這是《三國演義》書中我讀的看不清楚的一處,或者說歷史的迷霧遮蓋了本來面目。「失街亭」這一段在真實的歷史上也是有的,但「斬馬謖」則記載不盡相同,下面會說。很多人都在推測馬謖是出於什麼心理而違令,但其實馬謖違令這一情節本身就是非常可疑的。


諸葛亮自己沒有到過街亭,而那個時代的軍用地圖大都精度不高,對重點城市和要塞可能繪製精確一些,而對街亭等等偏僻角落就很難做到精確。這一點,在《三國演義》中也能看出,「安營既畢,便畫四至八道地理形狀圖本來我看。」分明就是對街亭的地理情況不熟悉。


對街亭的地理情況不熟悉,因此諸葛亮作為總指揮,只能大致估算需要的兵力、物資和戰術,諸葛亮下達給馬謖的命令,應該主要是要求馬謖達到的戰略目標,即以街亭為據點擋住張郃,以便為主力部隊爭取時間。此外,諸葛亮至多對採用的防禦戰術進行大體的建議,而不應該對防禦陣地究竟如何部署做出詳細具體的規定,因為那是將領到達一線之後才能依據現場實情來決定的事情。當然演義嘛,諸葛亮聰明絕頂也是可能的,不過還是解釋不了諸葛亮把「當道下寨」一事告訴副將王平,卻不跟主將馬謖說,這是為什麼?


所以,現在流傳的所謂諸葛亮明令「當道下寨」,而馬謖卻違令上山的說法,並不是順理成章地符合常識,反倒有幾分像是為了給諸葛亮洗清責任而做的宣傳,這種操縱輿論的手段五千年來長盛不衰,直到那個......還是這樣。


如果諸葛亮確實下達了那麼具體的命令,則很難想像他在下命令之前,沒有跟馬謖充分地商量。因為馬謖不是一般的將領,他是諸葛亮的機要參謀和親信,在中軍帳工作,很可能諸葛亮有不少給各個將領和部門的命令,都是先跟馬謖合議一下,然後就由馬謖起草發布的。


如今到了馬謖自己要受命的時候,諸如是否派他執行任務、執行什麼任務以及如何執行,這些諸葛亮早在升帳傳令之前就會跟他當面探討的。那麼,如果沒有非常必要的理由,馬謖怎麼會違反自己直接參与制定的作戰計劃呢?不少人說「馬謖自以為比老闆聰明」以及「馬謖認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以及「終於可以親自領兵,一定要立個大功」,這種種論調都很有毛病,這些想法不能說絕不可能,但也確實很想當然。


論衝鋒陷陣,馬謖可能是個新手,但論做官,馬謖可不是新手,論詳細推敲作戰方案,馬謖也不是新手,論對諸葛亮的了解,馬謖更不是新手。當時馬謖已經快四十歲了,戰場抗命是什麼性質的問題?第一次帶兵就自作主張,即使打了勝仗,上級會高興嗎?魏延為什麼不得志,馬謖難道不清楚嗎?你往後還想有機會出頭嗎?這些事情連黃口孺子都懂,馬謖能不懂?


還有,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代的統帥部里,都是將軍們制定大策略,而具體人員裝備的調配、行軍路線和時間設定、後勤給養的調度運輸,以及所有戰術條件的詳細梳理論證,都是由一群小參謀一條條寫出來的。馬謖就是替諸葛亮處理細節問題的,恐怕一般的大將會忽略的小事,馬謖都不會忽略。


卻說馬謖、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勢。馬謖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處,魏兵如何敢來!」這話說得頗為蹊蹺,或者說根本不像馬謖說的,魏兵如何敢來?水無常勢,兵無常法,參謀肯定知道吧?!


馬謖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見!兵法云:憑高視下,勢如劈竹。若魏兵到來,吾教他片甲不回!」如果不守要道,張郃就可以分兵一部與馬謖在山上相持,同時大隊迅速通過街亭,那樣馬謖不論勝敗都毫無意義,馬謖怎麼可能犯這麼明顯的錯誤?今天我們不可能精確地還原當時街亭的地貌等條件,所以也不該簡單地猜測馬謖犯了什麼低級錯誤。所以,我傾向於這樣一種猜測:馬謖根本沒有違令。


回到街亭的現場,如果情報傳送正常,馬謖很清楚自己的兵力少於張郃,又是客場作戰,那麼除了防禦戰之外並沒有什麼選擇,況且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很明白,就是要馬謖爭取時間,所以說馬謖自己改了主意想要打個大勝仗之類的說法,沒有事實基礎!


馬謖曾經是諸葛亮傑出的謀士,諸葛亮平定西南有賴於馬謖的策劃,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書中都寫了,比如《三國演義》,蜀軍出征南蠻的時候,諸葛亮曾問計於馬謖,他建議: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這樣一個傑出的謀士,能犯這麼明顯的錯誤嗎?

當然作謀士是一回事,而領兵是另一回事。馬謖謀士作的很好,但領兵打仗就不一定了。關於馬謖的結局,《三國志?向朗傳》記載的:「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向朗知情不舉。《三國志?馬良傳》則記載:「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馬謖在牢中死去,諸葛亮為他流淚了。《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戮謖以謝眾。」諸葛亮殺馬謖以承認錯誤。


要知道古文用語簡練,《三國志》寫一個人的傳記也不過數百字,記載馬謖死因的就有這麼多處,這本身就不正常,說法還各有不同,更不正常了。恐怕這事有蹊蹺。


按《三國演義》的記述,處理了馬謖失街亭的事之後,諸葛亮自貶三等,為蜀國的右將軍。這是為馬謖的事情自貶嗎?是,但恐怕不是馬謖的錯,而是諸葛亮的錯,「守之極難」沒有守住,也很正常啊!但是諸葛亮反應這麼強烈,很不正常。


說到底吧,我覺得馬謖更像個替死鬼,替諸葛亮背黑鍋而死,所以才有諸葛亮「為之流涕」。作者/宗明,四大名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房記 的精彩文章:

有一種活法,叫向死而生
飲食男女「,人慾的底色

TAG:書房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