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鈴薯即將收穫,植株葉片卻突然枯黃,究竟是什麼原因?

馬鈴薯即將收穫,植株葉片卻突然枯黃,究竟是什麼原因?

近年來,在馬鈴薯膨大中後期,頻繁出現大面積植株葉片枯黃現象,這種現象在內蒙、山東、貴州等馬鈴薯主產區均有發生。很多種植戶認為是後期馬鈴薯脫肥引起,紛紛開始追肥。但是追肥後發現馬鈴薯葉片發黃現象沒有得到緩解,反而更加嚴重。也有種植戶認為葉片發黃,標誌著馬鈴薯已經成熟,於是提前進行採收,但是採收的馬鈴薯個頭小,產量低。那麼馬鈴薯在中後期出現葉片大面積枯黃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馬鈴薯生長中後期,葉片發黃,植株枯萎

實際上馬鈴薯中後期葉片枯黃是馬鈴薯的一種病害引起的。這種病叫「黃萎病」,又稱為馬鈴薯早死病或者早熟病。屬於一種比較嚴重的土傳性病害。這種病主要發生在馬鈴薯生長的中後期,輕者減產30-40%,重者減產50%以上。它會嚴重影響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那我們如何來識別馬鈴薯黃萎病並採取有效措施進行防治呢?

馬鈴薯黃萎病的發病癥狀

1、發病初期由葉尖沿葉緣變黃,從葉脈向內黃化,後由黃變褐乾枯,但不捲曲,直到全部複葉枯死,不脫落。

2、地下莖染病初癥狀不明顯,當葉片黃化後,剖開莖部維管束已褐變,後地上莖的維管束也變成褐色。

3、塊莖染病始於臍部,維管束變淺褐色至褐色,縱切病薯可見「八」字半圓形變色環。

發病初期由葉尖沿葉緣變黃,從葉脈向內黃化

發病中期葉片變黃乾枯,但不捲曲

發病後期,葉片乾枯,維管束變褐

縱切病薯可見「八」字半圓形變色環

傳播途徑及發病條件

1、病原菌的傳播和侵染方式

(1)該病屬於典型的土傳維管束病害。病原菌主要以病種薯、病種薯包裝物及病土進行遠距離傳播,雨水和灌溉水都能近距離傳播。

(2)病菌以休眠菌絲和擬菌核在土壤中、病殘體及薯塊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通過根毛、傷口、枝條和葉片進行侵染。侵入後的菌絲在細胞內和細胞間向木質部擴展。病菌進入導管內可大量繁殖,並隨液流迅速向上向下擴展至全株,導致萎蔫,並使組織中毒變褐。

2、發病條件

(1)病菌發育適溫19~24℃,最高30℃,最低5℃,一般氣溫低,種薯塊傷口癒合慢,利於病菌由傷口侵入。從播種到開花,日均溫低於15℃持續時間長,發病早且重。

(2)地勢低洼、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灌水不當及連作地發病重。

(3)種植密度大,通風透光不好,發病重。

(4)氮肥施用過多,植株長勢瘦弱,抗性降低易發病。

防治方法

(1)選育抗病品種。選種時,剔除帶病種薯,選擇脫毒無病種薯進行栽培,在切種時,要用酒精對切刀進行消毒。

(2)重視生物有機肥的使用,使用基肥時,每畝地施用國光松達有機肥,以改良土壤,抑制土壤中有害菌的滋生和繁殖,減少土傳病害的發生。

(3)播種前進行拌種處理,馬鈴薯切塊完成後,放置在陰涼通風處陰乾,然後再使用國光多菌靈甲基托布津進行拌種,以減輕病害的發生。

(4)與非茄科作物實行4年以上輪作,以減輕土傳病菌的滋生。

(5)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品種,合理密植,確保田間通風透光,減輕病害的發生。

(6)在馬鈴薯生長的中後期加強肥水管理,控制氮肥的用量,追肥以高鉀沖施肥為主,在馬鈴薯薯塊膨大期,可以使用國光施特優國光雨陽進行沖施,以補充植株所需要的營養,促進植株生長健壯,增強植株的抗病能力。

(7)發病重的地區或田塊,在播種前15-20天使用國光50%多菌靈+國光三滅拌土撒施,進行土壤消毒;發病初期可以使用國光多菌靈葉面噴施進行防治,此外可以使用國光重茬寶、琥膠肥酸銅等藥劑灌根進行防治。

近年來,馬鈴薯黃萎病在各馬鈴薯主產區均有發生,對馬鈴薯的產量影響較大,防治也比較困難。在馬鈴薯的種植中,應做好種薯的選擇和消毒、加強田間栽培管理、重視肥水管理,以減輕和預防黃萎病的發生。

溫馨提示:

由於土壤條件、氣候條件、生長環境及栽培管理水平等不同,馬鈴薯黃萎病的發生及危害程度不同,以上介紹的馬鈴薯黃萎病的防治方法僅供參考。國光致力於服務廣大馬鈴薯種植戶,如有疑問,請來電交流探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光農化 的精彩文章:

花椒膏藥病認識及防治

TAG:國光農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