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王羲之《十七帖》說起:什麼是書法的「骨肉」、「筋節」?

從王羲之《十七帖》說起:什麼是書法的「骨肉」、「筋節」?

總第1136期;歡迎關注。

經典重發,歡迎分享

這是目前網路上

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

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

書法初級課程「筆法」

課件認為,書法的三大要素,就是筆法、筆勢和筆意。黃簡老師追根溯源,探究王羲之書法之奧秘,向現代學習者進行系統的講授。尤其適合書法愛好者自學。

第四十集|骨肉筋節

什麼是骨?

什麼是肉?

什麼是筋?

|筆記|

書法用筆,九用和八法都講過了,現在還有一些補充內容。譬如上一堂課講到筋,究竟什麼是筋?書法中的骨和肉又是什麼呢?這要從王羲之《十七貼》講起。

王羲之《十七貼》最後一貼,名叫《虞安吉貼》,這貼是一封推薦信,為虞安吉求職。貼中說:「虞安吉者,昔與共事,常念之。」可見這位虞安吉是王羲之關係很好的朋友。

唐太宗《指意》和虞世南《筆髓論》,都引述過虞安吉論書法的話,可見對虞安吉的重視。虞安吉既是王羲之的同事和朋友,他們當然會談論書法。虞世南是王羲之的傳人,唐太宗又是王羲之的崇拜者,他們引述虞安吉的話,當然是贊同和欣賞的。

虞安吉說了什麼話呢?這段話比較長,我摘引幾句如下。虞安吉云:

太緩而無筋,太急而無骨。橫毫側管則鈍慢而肉多,豎管直鋒則乾枯而露骨。終其悟也,粗而能銳,細而能壯……。

請注意這段話我用紅色標出三個字,就是筋、骨、肉。可見晉唐人心目中,書法有這三個概念。

1.什麼是骨,什麼是肉

先說說什麼是「骨」,什麼是「肉」。

虞安吉是這樣說的:「橫毫側管則鈍慢而肉多,豎管直鋒則乾枯而露骨」。這兩句話實在太重要了。

東晉時代,虞安吉已經認識到「一支毛筆兩個鋒」,「橫毫側管」就是用側鋒,側鋒線要防止「鈍慢而肉多」。「豎管直鋒」就是用尖鋒,尖鋒線要當心「乾枯而露骨」。這樣一講,我們就明白了。尖鋒是線條的骨,側鋒寫出來是肉。

虞安吉接下來說「終其悟也,粗而能銳,細而能壯……」。等到一個人悟到用筆的訣竅,他寫的側鋒粗線條雖然多肉,也能銳利挺拔,寫尖鋒細線條,多骨也做到壯實不枯。

拿王羲之的作品來看,有時候他的線條很細,尖鋒划過的地方,雖細卻也遒勁。有時候線條用足三分筆,非常粗,但沒有肥胖的感覺。

有時候極粗的線條和非常細的線條放在一起,骨肉相濟,不感覺到粗就是肥,細就是枯,真正做到了「粗而能銳,細而能壯。」

唐太宗《指意》說:「以心毫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膚,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你看,唐太宗也懂得兩個筆鋒。「心毫」就是筆心,這是筋骨,「副毛」就是副毫,寫出來就是皮膚。

要注意古文中「膚」,也可以指祭祀用的肉。「皮膚」就是皮肉,和現在的意義不同。

這樣一來,古籍中的一些論述就容易懂了。如傳為王羲之老師衛夫人的《筆陣圖》有這樣一句話:「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這是能用尖鋒就多骨,因為尖鋒可以錐畫石,那就筆力大。如果只能用側鋒,筆力小,肉多。

梁武帝《答陶隱居論書》說「純骨無媚」,只用尖鋒,一堆骨頭,就如虞安吉所說「豎管直鋒則乾枯而露骨」,「純肉無力」,只用側鋒,咬不住紙,沒法做到以錐畫石、力透紙背,當然是無力了。所以,善書法者,必須兩個筆鋒並用。

2.什麼是筋

接下來說說什麼是「筋」。

虞安吉有這一句話:「太緩而無筋,太急而無骨。」這句話不大容易懂。注意唐太宗《指意》的引文,比虞世南多兩個字:「太緩者滯而無筋,太急者病而無骨。」

這個「滯」,《說文解字》這樣解釋:「凝也」。現在還有一些詞叫「停滯」、「獃滯」、「凝滯」。意思差不多,凍住了,動不了,滯留。筆鋒運行,那就有走勢,太慢這個勢就沒有了。太急為什麼無骨?《玉堂禁經》說尖鋒是「以錐畫石」,尖鋒要咬住紙,力透紙背,這就快不得,一快就飄。

所謂「筋」,就是表達筆鋒走勢的,你要動才有勢,你看這張圖表,炒股票的朋友大約很熟悉,股價動才能表現走勢。如果股價不動,好聽點叫做靜勢,其實就是沒有勢。

回過頭來看虞安吉這一句,意思就是太慢無法表達走勢,太快就飄。

上一堂課講到元代陳繹曾,他說:「字之筋,筆鋒是也。斷處藏之,連處度之。藏者首尾蹲搶是也;度者空中打勢,飛度筆意也。」陳繹曾認為「筋」表現筆鋒的運動軌跡,這個說法很好。但他的「筋」,包括「藏」和「度」兩種動作。調鋒和行筆都有,也就是大圈和小圈都在內。

到清代張庭相、魯一貞著《玉燕樓書法》談「筋」,那條「筋」更長了:「筋法有三:生也,度也,留也。生者何?如一幅中行行相生,一行中字字相生,一字中筆筆相生,則顧盼有情,氣脈流通矣。」照這樣說法,整幅字都連上了,這根筋未免太長。這解釋本身雖然有一定道理,但不能稱為「筋」。我認為他最後那一句「氣脈流通」比較適當。

回想《玉堂禁經》的論述:「夫書第一用筆,第二識勢,第三裹束。」這就是書法的三大要素,第六課講過。這三大要素,也就是書法寫字的三個步驟。

拿「永」字來說,所謂用筆,就是用不同的筆法把八個點畫寫好。所謂「識勢」,就是懂得筆勢,把點畫按照一定的規則,組織成筆勢。最後「裹束」,把這四個筆勢放到特定的位置上,裹束起來,就得到了整個「永」字。這也就是我上一堂課講到的書法兩步成字

簡言之:

照《玉堂禁經》的意思去理解,在書法中,寫「字」實質是寫「筆勢」。

所謂「筋」,就是筆勢的表現。大圈就是「筋」,是對一個筆勢而言的。

「筋」不能解釋得太長,如果整篇作品是一根「筋」,就沒有意義了。

3.什麼是筋節

除了大圈,還有小圈。小圈古代另有一個名稱,叫做「筋節」。「筋節」的名稱很早就出現了。

東漢蔡邕《九勢》說:「轉筆,左旋右顧,無使筋節孤露」。我用的是元代劉有定的版本,其他版本「筋節」又作「節目」。古人所稱的「節目」就是一個樹節,如《禮記·學記》:「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意思是善於學習的人好像加工堅硬的木頭,先做容易的部分,然後來對付那些樹節。在書法中,「節目」和「筋節」意思相同。就是指小圈。

有些古籍上把「筋節」簡稱為「節」。如《玉堂禁經》:「四曰蹲鋒,緩毫蹲節」。這個「節」就是筋上的一個樞紐點。也就是換筆心,調鋒的地方。

「筋節」有時候又叫「角節」,如張懷瓘《評書藥石論》:「古文、篆、籀,書之祖也,都無角節,將古合道,理亦可明。」,折線的筋節好象一個角,弧線沒有「角節」,他說「篆籀」那些古文字,因為是用弧線寫的,所以沒有角節。又有人稱「筋節」為「骨節」,如清代徐用錫說:「又思學書亦苦骨節大,不特點畫要細處小處學,即結字亦是愈熟愈不相礙。」假如你去買肉,骨頭倒是有骨節的。但書法只有一種節,「骨節」就是「筋節」。

簡言之:

古籍中筋節、骨節、角節等,都是指小圈。

小圈用於調鋒,必然是動手腕的地方。

簡單稱法就是一個節點。

我以開車做為例子,來說明筋和節點的關係。一個人開車出門,我以一個紅點來表示,你想他應該做什麼事呢?首先,他心中要有路線圖,這是大圈;如果不知道路怎樣走,那就沒法開了。而他上了路之後,就要不斷地調節駕駛盤,這是小圈,我以藍色的點來表示。小圈是無法事前決定的,是根據路況臨時變換的。

同樣道理,筆鋒的運行也一樣,我以紅點來表示筆鋒,寫一個勾努勢。筆鋒的走勢,或者說筆鋒的軌跡就是一條筋。筆鋒不是平拖的,它時時在調節之中,所以就產生了很多筋節,也就是小圈。

筋是可以下筆前先決定的,如果沒有這條筋,你下筆怎麼動呢?往哪兒走呢?

所以《玉堂禁經》一開始就說:「夫人工書,須從師授,必先識勢,乃可加功。」這個「夫」只是一個發語詞,沒有具體的意思。他說一個人要學書法,必須有老師,老師教什麼呢?必先識勢,懂得筆勢的走法,乃可加功,功力是加在筆勢上的。

簡單地說,先知道路線,然後表達功力。你可以用尖鋒寫,可以用側鋒寫。當然也可以尖鋒、側鋒並用。但這是「加功」,「加功」之前要「識勢」。你要知道勾努勢的筋,知道它的走勢。這是下筆前先要明白的。

張旭的弟子徐浩說:「初學之際,宜先筋骨,筋骨不立,肉何所附?」初學書法,兩件事情最要緊,那就是筋骨。筋是懂筆勢,要寫某個字,一看就知道用哪向幾個筆勢,裹束一下就行了。第二是骨,這是練筆力,把握筆心。初學者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毛筆一上紙面就彎了,副毫躺在紙面上刷來刷去,那全是肉。

衛夫人《筆陣圖》有這兩句話:「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骨多點,肉少點,那就是尖鋒沿著筋走,所以稱之為「筋書」,反過來就不大妙了,「多肉微骨」,毛筆趴在紙面上站不起來,不會用筆心,雖然也是跟著筋的方向走,但一大堆肉,所以叫「墨豬」。

本節要點:

骨是尖鋒線,肉是側鋒線。

筋是筆鋒所走的路,筆勢的大圈。

節點是調鋒的地方,筆勢的小圈。

思考題:

唐代張彥遠《歷代名書記》說:「昔謝赫云:『書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有人說骨法就是畫的架構,有人說骨法就是相面的方法,有人說骨法就是下筆力量大,等等,你怎樣想?

1、寫出「永」字的筋,注意分開筆勢。

2、用純骨寫一個「永」字。

3、用純肉寫一個「永」字。

4、在你寫的「永」字上標示出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入門 的精彩文章:

知行合一:王陽明的書法心學
趙孟頫親自推薦:這本帖子我臨習了十多年,書入晉唐必學啊!

TAG:書法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