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致敬!她出身名門,是曾國藩家族最有才情的女子,卻終身未婚,把一生嫁給了中國博物館事業!

致敬!她出身名門,是曾國藩家族最有才情的女子,卻終身未婚,把一生嫁給了中國博物館事業!



作者 | 北洋君



來源 | 北洋之家(ID:bypm2016)







她叫曾昭燏

 [yù] 


相信,很多人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


但,她是值得所有中國人


由衷感謝的女子!




1948年底,

國民黨開始部署


將大量的國寶文物運往台灣,


作為國立中央博物館負責人的她,


站出來極力反對!


雖身為柔弱女子,

但她

硬是拼盡全力,


將一大批國寶文物留在了大陸!


 其中,就有「中國的鎮國之寶」 


 司母戊大方鼎!







中國的博物館能發展到今天,

離不開這位頗有膽識、


 有著傳奇人生的「中國女先生」!




110年前,她出生於晚清名門,


是曾國藩家族最有才情和膽魄的女子!




曾國藩家族為何200年出名望子孫240餘,


綿延十代未出一個"敗家子"?




80年前,她考古大理,


是雲南蒼洱文化的發現者,


更是中國第一位女考古學家!


70年前,她堅定地留在了大陸,


甘為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基石!







她甚至終身未婚,


把一生都嫁給了中國博物館事業,


可一生天不怕、地不怕的她,


卻在人生的最巔峰,


選擇從南京的高塔縱身一躍,


結束自己55載的芳華和傳奇……




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曾昭燏,


一位值得共和國銘記的


偉大的女性!






NO.1


七子皆學者,


陳寅恪是表哥!





1909年,曾昭燏出生於湖南雙峰縣


荷葉鎮峽石村萬宜堂,


這是中國近代綿延兩百年的世家大族——


曾國藩家族的故鄉。




曾昭燏的曾祖父,


是曾國藩的二弟曾國潢。


今天為我們所熟知的「曾氏家訓」,


起源於曾國藩,


但真正讓它貫徹執行、綿延不絕的,


就是曾昭燏的曾祖父。







曾昭燏的母親也出身名門,


是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女,


即陳寅恪的嫡親姑母,


她所生七子女皆才俊。




長子昭承為美國哈佛大學碩士;


二子昭掄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


三子昭傑為上海大夏大學學士;


女兒昭懿為醫學博士;


小女昭鏻、昭楣也畢業於西南聯大!




曾昭燏七兄妹中名聲最大者,


當是昭橘的二兄——


中科院院士、


中國化學奠基人曾昭掄!




曾昭燏自幼接受嚴格的


中國傳統文化的啟蒙教育,


四五歲就開始學《左傳》


國學基礎非常紮實。



1923年,剛滿14歲的曾昭燏,


進入堂三姐曾寶蓀(曾國藩曾孫女)創辦的


長沙藝芳女子學校讀書。

    







曾寶蓀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


早年在倫敦大學留學,


立志以教育為終身職業!


很多年之後,


曾昭燏始終記得堂姐寶蓀對她講的話:




  要愛人如己,


  犧牲自己,


  幫助別人。





中國教育學家曾寶蓀




嫁給教育事業的曾寶蓀一生未婚,


年幼的曾昭燏曾問堂姐緣由,


曾寶蓀回答:




  嫁了人,


  只能幫助一個家庭幾個人,


  如果不嫁人,


  那就可以服務千萬人。




在之後40多年的人生歲月里,


曾昭燏幾乎把這句話視為信仰。





著名化學家曾昭掄




如果沒有二哥曾昭掄,


曾昭燏也許從此會在長沙紮根生活,


在女校當個教書先生。


曾昭燏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時候,


化學家哥哥對妹妹說:


一定不要留在長沙終老,


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曾昭燏很爭氣,


考上了國立中央大學的外文系。


念了一年後,轉入中文系,


在這裡,曾昭燏遇到了對她


影響最深遠的老師——胡小石。







幾年的時間,


神奇的知識之門無聲地


向年輕的曾昭燏打開, 


金石、書法、歷史、考古、藝術、音韻學等


宏大精深的學問,


如清冽的泉水,


注入這位渴求知識的才女心田。




1934年,曾昭燏從中文系畢業,


哥哥曾昭掄又來做她的人生導師:


去外面,繼續學習,


繼續見識世界!


曾昭掄

更拿出自己工資的60%,


資助曾昭燏到英國自費留學——


到倫敦大學學習考古!


曾昭燏也由此成為中國第一個留學海外


學習考古專業的留學生!






NO.2


放棄英國工作


回到戰亂中的祖國!





曾昭燏的留學護照




在倫敦大學,曾昭燏給歷史學家


傅斯年寫了一封信,


言辭極為懇切:


 



冒昧地寫信麻煩您,希望您為我個人著想,為中國的考古學發展著想,我學什麼東西最有用處,趕快回信給我……


 


傅斯年和哥哥曾昭掄是連襟,


對於曾昭燏而言


他既是仰望的學界權威,


更是值得信任的兄長。




傅斯年建議她選擇田野考古——


在當時,這是連男生都會慎重選擇的專業,


因為一旦選擇,


意味著從此將風餐露宿,


風吹日晒。




傅斯年的回信,


讓曾昭燏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中國有五千年悠久歷史,


卻苦於科學研究方法的匱乏,


學習近代西方考古學的先進方法,


為中華文明服務,


就是為這個苦難深重的民族,


點燃一盞希望的燭火!




除了學習田野考古,


她更把青銅器與花紋的關係作為研究課題。


清末民初,


中華民族被列強侵略,


大量青銅器流失國外。


曾昭燏留學期間,


她遍訪英國各大博物館和研究機構,


收集了幾百個青銅器的銘文與花紋。





收藏在大英博物館的中國青銅器





曾昭燏只花了一年多的時間,



就寫出畢業論文


《中國古代銅器銘文與花紋》,


文中列舉了從2082件古代銅器上


整理出的600餘種徽識,


這部頗見功力的力作,


既為曾昭燏取得了碩士學位,


也為她在國際考古學界奠定了學術地位。










1937年3月,


曾昭燏獲得碩士學位,


學成的她並沒有立即回國,


而是去了德國,


到柏林博物館和慕尼黑博物館實習。


學考古的她為什麼


要去德國的博物館實習呢?






原來,在1936年底,


國立中央博物院大殿在南京動工修建,


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主任、考古學家李濟


資助曾昭燏學習國外先進的


博物館知識,


積累經驗以待學以致用!



曾昭燏到達柏林這一天,


盧溝橋事變爆發。


兩天後,得知消息的她大為驚駭,


孤懸海外,她倍感沉悶激憤,


她甚至痛恨自己:


為什麼要學歷史考古?


應該像哥哥一樣學化學,


用炸藥炸毀日軍的戰艦!




慢慢地,她意識到,


孤身海外的她,


唯有以堅忍的態度,


完成學業、回國奉獻才是

對國家、


民族與抗戰最大的幫助。





懷著巨大的悲痛,


她考察德國的各種博物館,


參加了柏林國家博物館的考古工作,


在慕尼黑博物院實習的兩個月里


她參加了藏品的整理和展覽的設計,


學習了現代博物館工作的流程和要領。



1937年12月,


她從報紙上讀到南京淪陷的消息,


心痛欲裂,慟哭失聲。





 


1938年6月3日,


倫敦大學舉行盛大的畢業典禮,


曾昭燏沒有參加,


而是選擇在工作室里終日埋頭苦幹。




她後來說:


祖國的人民

正在浴血抗戰的時候,


我何必花無謂的時間


參加這種為個人榮譽的典禮。





 


這時,日寇已將戰火燃遍半個中國,


大哥曾昭承來信,


力阻妹妹回國,


此時倫敦大學也向曾昭燏頒發了聘書,


可一件小事,


卻堅定她回國的決心。


 


一天,曾昭燏與威格納爾教授午餐。


席間,教授講到他多年前


與一位美國學者前往北京十三陵參觀。


道路崎嶇不平,


美國人大為抱怨,


質問當地嚮導:


「這路是什麼年代修的?」


嚮導從容作答:「大概兩三千年!」


美國人遂啞然而不作聲。


 


曾昭燏聽罷,五味雜陳,


如此數千年文明的古老中國,


如今卻面臨滅頂之災,


當天晚上,她毅然決定:


放棄倫敦大學的工作,


放棄攻讀博士學位,


立即回國!







曾昭燏揣著中國駐英國大使館


給她開具的證明,


與費孝通等學者一起,


踏上了艱辛的回國旅途。




他們歷時三個月繞道越南,


終於在1939年1月,回到昆明。






NO.3


她帶著一支女子考古隊


發現雲南蒼洱文化




回國後,在國難當頭的危難中,


曾昭燏正式進入中央博物院籌備處,


參加了雲南蒼洱古迹考察團。    


大理考古是中央博物院


大規模西南考古計劃的第一站,


也是抗戰時期,


中國學者首次進行的大規模考古活動。





曾昭燏寫給李濟的信




曾昭燏在野外勘察發現,


大理不少山峰的半山腰裡,


有很多人工平台,


曾昭燏大膽猜想,


這些平台有可能是古代文化的遺址。




曾昭燏請村長給她找15個幹活的工人,


第二天早上,工人來了,


曾昭燏卻傻眼了,


這15個工人竟然是15位白族女人,


這也成了中國歷史上


第一支女子考古隊!





▲  女子考古隊!1939年,中央博物院蒼洱境發掘團在工地合影。後排左起為李霖燦、吳金鼎、梁思永,右一為王介忱,右二為曾昭燏。




女考古學者,


帶著一群女子走上了山坡,


第一天,她們就收穫頗豐,


石刀、石斧、石紡錘、石斗,


一件件出土的精美史前文物,


讓曾昭燏喜出望外、興奮不已!







隨著發掘面積的擴大,


她在遺址的四周發現有兩層城牆,


這時曾昭燏才明白,


山上的平台並不是廟宇,


而是史前人類的居住地!


一幅清晰的史前人類遺址,


展現在了曾昭燏面前。






這就是著名的雲南

蒼洱文化!



這在中國的考古界,


引起了極大的震動。


那年,她才剛剛30歲!


 


1941年2月,


曾昭燏被任命為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總幹事,


她與李濟等人夜以繼日將


中央博物院文物連同


北平故宮博物院的一萬多箱珍寶西運,


避免了這些國之重寶


淪入日軍之手。


 


1943年,她與李濟先生合著

《博物館》一書,成為中國博物館學的奠基巨著。





抗戰勝利後,

 


曾昭燏回到了南京。


在戰火頻頻、


困難重重的情況下,


接連舉辦了漢代文物展和青銅器展。




蔣介石在南京中央博物院參觀書畫展,


身邊陪同者即為曾昭燏




1947年,曾昭燏主持中央博物院大殿的修建,


此項工程在抗戰前,


由著名建築設計師徐敬直先生設計,


梁思成先生修訂定稿,為仿遼建築。


開工不久,即因戰亂而停止。


她克服了諸多難以想像的困難,


在當年年底,


拖了十年之久的大殿終於落成!






1948年,國民黨大勢已去,


教育部政務次長杭立武,


密令中央博物院,


將全部精品文物運往台灣。




曾昭燏對這個決定極其反對,


她不顧個人安危,


寫信給杭立武,信中言辭激烈: 



 運出文物,


 在途中或到台後萬一有何損失,


 則主持此事者,


 永為民族罪人!







曾昭燏拼盡了全力,


中央博物院還是將852箱精品文物,


運往了台灣!


望著遠去的文物和船隻,


她仰天長嘆,


心裡比刀割還疼!




但是,她還是千方百計


把「太大太重不好包裝」的文物,


奮力留下了一些,


這是她能想出的最後的借口!


這其中,就有中國的鎮國之寶


「司母戊大方鼎」!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目前已知中國古代最重青銅器,是中國的鎮國之寶!


 


1949年4月,


她又聯同徐森玉、吳有訓等人


聯名上書國民黨當局。


在他們的堅持下,三批運到台灣的


852箱精品文物終於


全部又運回了大陸。




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


今天,我們能在博物館看到


這麼多中華民族的瑰寶,


每個中華兒女都不能


也不該忘記曾昭燏,


是這位了不起的中國女性,


以自己弱小的身軀,


拚死守護著我們民族的國寶!






NO.4


終身未婚


她將自己嫁給博物院事業




和國寶們一起堅守大陸的


還有

曾昭燏。


南京博物院的同事們到台灣之後,


胡適逢人就問:


「曾小姐來了嗎?曾小姐來了嗎?」


在得到否定的答案之後,


他低頭嘆息,


「好可惜!好可惜!」




那一年,曾昭燏的親友,


同仁一起避居台灣,


她卻極其堅定地留在大陸。


在她心中,中華大地5000年文明,


才是考古學家大有所為之地!


那一年,曾昭燏40歲!


   





新中國成立後,


中央博物院改稱南京博物院,


是當時全國僅有的


兩所夠格稱「博物院」的機構。


(另一所是北京故宮博物院),


曾昭燏任副院長,主持全面工作!



在日記里,她興奮地寫道: 


「這裡有無限前途的博物院的新生,


也是我自己事業的起始。」





這一次,她終於有機會


把自己在國外學到的博物館


專業知識運用到實踐中。



儘管身居院長高位,


曾昭燏依舊以身作則


做好每一份細微的程序。


她專門為文物保管制定的管理條例


直到今天都是中國各大博物館的基本規範。




曾昭燏也從未停止


在中華大地上探索文明!


她主持發掘的南唐二陵,


是新中國首次發掘帝王陵!







曾昭燏始終過著近乎清教徒的簡樸生活,


一件穿了多年的大衣,


她幾乎日日穿著;


習慣了粗茶淡飯,


掉在地上的飯菜,


她都會撿起來洗了再吃;


用過的舊信封,


她將其翻過來摺疊,然後繼續寄信。




可是對待國家,對待同事,


她卻異常慷慨。


1951年,為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炮時,


她帶頭捐出了全部積蓄。


曾昭燏所有的稿費,


不是用於公務招待,


就是為多子女員工的孩子繳學費。







她時刻牢記著上學時


堂姐說的那句話:


「要愛人如己。」




在曾昭燏擔任院長期間,


她立下一條不成文的規定,


凡從事文物工作的人員,


 不準私人收藏古董。


為此,她以身作則,把自己收藏的


御制茶具捐獻給了國家。



曾有蘇聯人很含蓄地問曾昭燏:


您為何這麼大年齡還不結婚成家?


曾昭燏回答:


  我早就嫁給博物院了!





1957年,曾昭燏在工作中




然而,曾昭燏沒有想到的是,


最後壓垮她的,


是她無法改變的家庭出身。


 


上世紀50年代,


曾國藩被定性為「漢奸劊子手」。


曾昭燏怎麼想也想不通,


她對好友賀昌群教授說:





說曾國藩是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我們認了,但是說曾家是漢奸,這無論如何無法令人接受——曾家自曾國藩以下數百口人,在民族大義面前,沒有過絲毫猶豫。


 


再後來,對她影響最大的


二哥曾昭掄

受到迫害,


這讓曾昭燏十分痛苦,


她患上嚴重的抑鬱症。



1964年12月22日,


寒風蕭瑟,南京東郊靈谷寺。


曾昭燏脫下大衣,


交給佇立一旁的司機,


只說了一句:我去塔上散散心。


 


大約十幾分鐘後,


一個身影從這座66米高的


石塔上一躍而下……


收殮遺體時,


人們在那件大衣里,


找到她最後寫的那幾個字:


 



我的死,與司機無關。

 




平心而論,


當時的新中國政府對曾昭燏


還是禮遇有加的,


就在她自殺前兩周,


她還收到了第三屆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證書。


 


然而,對於曾昭燏而言,


對於一生要強,追求完美的曾昭燏而言,


舊式大家庭的出身始終成為


她在新時代的「紙枷鎖」




依照她最後的遺願,


她被埋葬在南京南郊牛首山腳下!




曾昭燏先生之墓

 





2012年,曾昭燏百歲誕辰。


曾昭燏曾經的同事高仁俊


特意從台灣趕到南京祭拜。




在墓前,80多歲的高仁俊


淚流滿面,長跪不起。 


有記者問起高仁俊,


面對當年曾昭燏的挽留,


他為什麼不留下來。




老人將酒杯貼在唇上,說:


「誰知道這一走就再也回不去了呢?」


而後,80多歲的老人一仰脖,


把烈酒全部傾入。







曾昭燏,


這個名字本

應與林徽因、楊絳等先生


一樣為我們熟知、銘記!


她曾為中華民族奮不顧身,


她曾為守護國寶挺身而出,


她更為中國的考古和博物館事業,


終身未嫁、奉獻一生!



今天,曾昭燏70年前主持完工的


南京博物院「仿遼代大殿」依然雄偉,


今日的神州大地,


更是繁榮昌盛、國寶閃耀!



曾先生,我們想大聲地告訴您:


您奮鬥一生的事業,已是碩果累累,


今天的中國,也正如您所願!







請讓我們一起,真摯地,


向這位共和國的偉大女性,


曾昭燏先生,說聲:


  謝謝!




—THE END—





 

?

 

來源:北洋之家(ID:bypm2016),中國最有人文情懷的文化微刊!有溫度,更有態度!

見經授權發布。



MORE

灼見熱文 


??

哈里王子世紀婚禮:黑人血統、離過婚的美國女人,為什麼能成功嫁入英國王室?


??胡歌重談12年前致命車禍:「如果皮囊難以修復,那就用思想去填滿它」


??李健:爸爸讓我原諒他,但我永遠無法釋懷


??離開央視後,50歲的周濤終於圓了高三時的夢想:跳出自己的舒適區,要有多勇敢?


??董卿的《朗讀者》第二季金句集錦,比第一季更扎心!董卿的《朗讀者》第二季金句集錦,比第一季更扎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灼見 的精彩文章:

借閱排行榜 | 2017年,這些書在清華圖書館最受歡迎
一位犯罪心理學教授的話刷屏:孩子6歲前規矩不立好,以後就不好管了!

TAG:灼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