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龍山文化與中華文明演化發展的關係

龍山文化與中華文明演化發展的關係

龍山文化

父系氏族公社的遺存在我國有多處發現,而以因1928年首先發現於山東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而得名的龍山文化為典範。龍山文化遺址遍佈於山東、河南、陝西、山西南部、江蘇和安徽北部、河北、遼寧各地,年代距今約5000~4000年。在考古學上,又將龍山文化分為由仰韶文化發展成的河南、陝西龍山文化和由大汶口文化發展演變成的山東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並非是一個與歷史割裂的文化,它的源頭是距今約8500~7500年的西河文化。西河文化是由8000多年前在章丘安居生息的人類所創造的,其發現意味著章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前的遠古時期,而那段時間正是中華文明孕育發展的時期。這段歷史的發現,不僅為龍山文化找到了根,也反映了八千年前黃河中下游遠古文明的發展狀況。隨後考古文化延綿不斷,先後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等。如此綿長、完整的史前文化系列,在山東乃至全國的縣市級行政區劃中是十分少見的。章丘史前考古文化區,不僅是中國東方的一個古文化中心,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它的發現向中國乃至全世界證明,中華文明是在中華大地上由古代中國人在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而不是從中亞甚至是西方傳入的,中華文化西來說是錯誤而荒謬的。龍山文化的演化過程,也是中國原始社會演化的縮影。

從經濟上來看,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較仰韶文化時期有了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快輪制陶技術比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中原地區早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為主,多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經過慢輪修整,部分器物如罐類還採用器身、器底分別製成後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藝。早期龍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斂口罐、尖底瓶等器形還保留、繼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這體現了龍山文化發展的延續性,也反映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山東龍山文化的陶器在製法上有了很大的進步,普遍使用輪制技術,因而器型相當規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勻,產量和質量都有很大提高。陶器的製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文明的發達程度。在龍山文化出土的黑陶中,製作最精美的「蛋殼黑陶」大多不是作為日常用品來使用,而是作為祭祀的禮器或陪葬品。「龍山文化隨葬蛋殼黑陶杯的墓葬中隨葬品十分豐富,作為一種飲酒器,它並不代表墓主人是一位嗜酒的人,實際上象徵著死者生前擁有的財富和地位。」

龍山文化除了陶器之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們以農業為主,種植粟,兼營狩獵、打魚、馴養牲畜,例如豬和狗。龍山文化證明了在距今約5000~4000年前,黃河中下游地區已經出現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在發掘龍山文化遺址時,發現了一些卜骨,說明龍山人已有占卜的習慣。龍山時代開始出現了銅器工具,而金屬器的出現,不只是人類文明因素的象徵,也是標誌著石器時代的終結和新興的青銅時代的到來。歷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淵源,都有可能與龍山文化有相當的聯繫。龍山文化時期的制玉水平有了很大的改進,從出土的龍山文化玉器來看,其種類豐富,大多琢磨精緻、造型優美、晶瑩圓潤,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龍山文化玉器以片雕為主,鏤雕為輔。玉器的紋飾分為器物合一型和器物裝飾型兩種類型,有直線紋、網格紋、虎首紋、獸面紋、人面紋、鳥紋等多種紋飾。紋飾的線紋,有陽線雕和陰線刻兩種,且陽線雕的應用占多數。鑲嵌工藝的實例,見於山東五蓮丹土遺址所出玉鉞,其中上部的孔內嵌有綠松石。玉與綠松石的組合工藝,此為僅見。這種工藝方法開夏代和商代玉器鑲嵌工藝之先例。無論是「蛋殼黑陶」還是製作精美的銅器和玉器都不是龍山人的日常用品,而是作為祭祀禮器或陪葬品來使用,並且龍山人的墓葬不僅在規格上有別,其陪葬品的數量和品質也大相徑庭。這不僅說明在距今約5000~4000年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的人們具有宗教信仰,占卜等巫術活動較為盛行,還說明了在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龍山文化中已經出現了私有財產。

龍山文化

從社會形態看,龍山文化當時已經步入了父權制社會,開始跨入階級社會門檻。從龍山文化遺址的墓葬中,有些墓葬的男主人平躺而其身旁的女人側卧著,反映了由於生產工具的進步,生產力發展,男人靠著生理優勢在農業和漁獵中創造了更多的價值,因此男人地位上升而女人地位下降。龍山文化時期水井比較普遍,可用於日常飲水和灌溉農業。龍山文化遺址發掘出了古城牆遺迹,可以看出龍山文化時期出現了城市。城市的出現,是一個地區的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之一。城子崖岳石文化城牆的建築使用了一種新的工藝——版築技術,是目前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版築城牆,不僅為研究城垣建築史提供了科學、形象的珍貴資料,還證明了5000~4000年前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原生文化已經進入文明社會,使中華文明有源可依,有史可據。

從文化上來看,龍山文化的刻畫符號與漢字的形成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古代,人們對於倉頡造字是深信不疑的。考古證實,七、八千年前先民已經使用記事性的刻畫符號或圖形符號,但這還不是真正的文字。直到五千年前出現中國最早的圖像文字,到四千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發展為可以斷章成句的文字,如昌樂骨刻文字的布局和結構有規律可循,有些偏旁多次出現,最後距今四五千年的龍山文化時期,製作上和殷墟甲骨文類似,獸甲骨上所刻的「行列整齊」的圖案符號比殷墟甲骨文更為原始,明顯處於畫(符號)與字的過渡狀態。丁公陶文和龍山、壽光骨刻文,它們是後來甲骨文、金文的源頭和基礎。龍山文化時期也是華夏族形成的重要時期。龍山文化,尤其是廟底溝遺址,帶有漂亮的玫瑰花圖案的黑陶,被認為是和「華—花」部落有關,而對光明的崇拜是這個部族的特徵,被認為是古代華夏族的祖先。

龍山文化,凝聚了中華文明最初的記憶。龍山文化,是5000年前撫過黑陶紋路的那陣微風,是划過獸骨的那抹火光,是藏在刻畫符號里的陰影,也是唇間吐露的部族的名字……

圖文排版:通訊部 王青鵬

圖文審核:通訊部 趙士傑 編輯部 李江

圖片來源:王青鵬 殷筱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界 的精彩文章:

TAG:史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