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趙明誠重陽會友離家登泰山,李清照一首宋詞訴相思

趙明誠重陽會友離家登泰山,李清照一首宋詞訴相思

大家好,小編今天跟大家聊聊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和她丈夫趙明誠隱居青州時的生活瑣事。二人都是當世才俊,志趣相合,才情相當,每天一起參研文法、吟詩填詞,雖居于山野鄉間,卻勝似天上仙境。

一日,明誠自嘆不如清照用詞清新瑰麗,優雅脫俗。二人便論起詞來。

清照道:

「我幼年弄筆之初,常聽父親說:『文不可苟作,不著焉,則不能工。且晉人能文者多矣,至劉伯倫《酒德頌》、陶深明《歸去來辭》,字字如肝肺出,遂高步晉人之上,其誠著也。』父親一生,為人、為文,就究一個『誠』字。我漸漸長大成人,也總是以父親這些話作為自己的主臬。且古人云:言為心聲。樂府詩詞並著,講究詞隨意發,情景交融。或吟或唱均可使人心動情隨。若刻意雕琢,工求纖麗,就味同嚼蠟了。」

明誠問道:「本朝詞家,你自然是首先推崇柳屯田(柳永曾任電田員外郎)的了?」

清照道:「柳耆卿變舊聲作新聲,大得聲稱於世。『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均以層層鋪敘,一筆到底而膾炙人口,亦精於音律。惜乎多寫風塵浪子,詞語塵下。」

明誠道:「蘇子瞻(蘇軾)盡洗綺羅香澤之態,『大江東去』,嘆盡興亡;對月高歌,如絕塵世(指蘇軾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可謂黃鐘大呂,鐵板銅琶。」

清照笑道:「坡老的詞,直如酌水於大海,僅以余力為之;然只可稱之為句讀不葺之詩,卻不可稱之為詞一一是念得唱不得的。王介甫(王安石)曾子固(曾鞏)文章似西漢,若作一小歌詞,則人必絕倒——更是讀也讀不得了。」

明誠不覺臉上一紅,道:「我也是個不通音律的,只知吟詩便是五七言,填詞便是長短句。感時懷古,登臨送別,偶一為之,卻不知個中底蘊。」

清照忙道:「你以為我又是個懂得的?小時父母嬌縱,我偏又淘氣,針線之餘,在父母熏陶下,研求些五音、六律,藉以抒發懷抱,不負時光罷了。後來也讀了一些當代詞人之作,總覺得因襲前人之處太多,而新意創見甚少;自己狂起來,以為只要刻苦磨練,未必不可以自成一家。」說到這裡,她嘆了一口氣道:「可是,生逢末世,又為女兒身,即使擅於這些詞章格律之學,究竟於國於民,又有何益?」

一代才女李清照

明誠也感嘆道:

「藝文音樂,倒也不是可有可無。大可以化民治國,小可以悅性怡情,所以孔夫子才那麼重視《詩經》。你若生在盛世,怕不又是一個蔡文姬、班婕好?別人不知道你,我卻是心中有數的。論齊家治國的道理,你懂得的不比我少;論詞章文採的造詣,我卻遠遜於你了。」

趙明誠、李清照夫婦論詞

清照拉著明誠的衣袖,不依他說:「閨中談笑,我信口雌黃罷了,你怎麼不提醒我,反倒誇起我來?叫別人聽了去,豈不笑話!」

「清照!不是我誇你,你是比我多才多藝,有了你這樣的妻子,我是深以為榮,深以為慰的!」

光陰茬苒。兩年後的一個秋風蕭瑟、桂子飄香時節,明誠得友人劉踐來書,約他到泰山訪古。那劉字斯立,也是個對金石碑文有好的人,五年前曾徒步登泰山,宿絕頂,仿秦碑。如今又約明誠一同前去摹印碑文。信中還特別引用了老杜的兩句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約好與明誠在泰山腳下,於九九之日,同登泰山。

明試得信,躍躍欲試。那嗜古之癖,使得他坐卧不安。清照和他有同癖,自然理解他的心情。若是汴京坊巷之間,清照一定要喬裝同去的;但登泰山對於一個女子說來,跋涉之勞,風霜之苦,卻非同小可。因此,只得打點行囊,一面備了幾色佳肴,為丈夫餞行。

《一剪梅》

次日一早,明誠帶了兩個健壯的家人,離家上路。屏居青州七年來,這是明誠第一次離開妻子遠行,因此夫妻間自有許多珍重的話說。

明誠當晚投宿一個村鎮小店,到了客房,打開包袱,只見一個絲綉錦囊夾在換洗衣物之中。這錦囊原是清照隨身之物。明誠展開一看,見裡面一幅錦帕,上面是端莊秀麗的小楷,卻是清照為明誠送別的一闋《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明誠剛剛離家上路,讀了此詞,卻把一顆登泰山、訪古碑的心思,減了一半。人雖離家愈來愈遠,心卻愈來愈近,身還看看快到重陽佳節。不知不覺之間,那天空漸漸高遠,未到泰山,心卻早在計算歸期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今故事每天聊 的精彩文章:

辛棄疾起事抗金,二十二歲統帥義軍!

TAG:古今故事每天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