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說法(上)

南懷瑾老師: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說法(上)

南懷瑾老師: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說法(上)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說法(上)

本文摘錄自 《莊子諵嘩》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這是第一句,是題目,這個庖丁是給皇帝管廚房的,庖是職務;丁就是這個男人,所以叫庖丁。男人叫丁,女人叫口。這個人是哪個皇帝的廚師呢?文惠君,就是孟子見梁惠王那個惠王。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就是給他殺牛。當然現在有更好的殺牛機器了,但他是手藝啊!是當時的一種技術。

「手之所觸」,莊子一定學過殺牛的,至少曾在那裡觀察了很久。這個牛一拉來,把繩子一轉,鄉下殺牛你們看過沒有?我們看過殺豬、殺牛,因為我是鄉下長大,聽到殺豬殺牛,趕快跑去看,很熱鬧,比戲還好看。殺牛人把繩子轉到鼻子旁邊,手在牛背上一拍,普通拍一拍,是表示很愛護,碰到殺牛的一拍,已經是很倒霉了。

「肩之所倚」,繩子一拉牛,那個牛鼻子給他拉歪了,然後他那個肩膀這麼一靠,有工夫哦!就是柔道摔跤,這個牛就被他靠到地上去了,牛就跪下來了。「足之所履」,然後這個右腳一抬,就壓到牛身上。「膝之所踦」,膝蓋頭頂到一個穴道,後來我研究曉得,牛身上那個穴道同人體一樣,牛被他一頂到穴道一定發麻了。「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就是那個刀啊!在牛的頸項上面輕輕一拉,就倒下來了。這幾句話描寫他的那個技術,那個動作之乾脆利落,皮套裡頭刀一拿出來,一刀下去,牛哼都不哼一聲,一條生命就回老家了。「合於桑林之舞」,看起來他不是在殺牛,簡直在跳舞一樣,手這麼一拉,這麼一拍,肩膀一靠,膝蓋頭一頂,腰裡頭抽一把刀,嘶……就下來了。不像醫生開刀啊!還要穿上白衣,帶上綠帽,好幾個人上麻醉藥,搞了幾個鐘頭。那個庖丁卻快得很,幾分鐘就完了,而且那個動作「合於桑林之舞」,「桑林」是商湯的時候,有名的歌舞藝術。

「乃中經首之會」,他那個刀一下去,牛身上的這個十二經脈分離了,頭上輕輕拉一下,整個的皮都脫開了。他對於解牛技術之熟啊,高明到這個程度!我們無以名之,只好叫作殺生的藝術。殺生已經到達了藝術境界了。實際上也使被殺的牛痛苦減少了,我想那個牛靈魂出竅的時候,一定會回頭告訴他,你的技術真高明,我不大痛苦啊!因為古代那個殺頭,看得真是害怕,犯人上了刑場,對劊子手說,拜託!來生我們做個朋友,給我利便一點,就是快一點。那劊子手殺人就看這個頭,這麼咚!一拍!也像殺牛一樣,並不是畫上畫的,拿把刀切胡瓜那麼砍,可見那個畫畫的沒有看過殺頭。劊子手把犯人的頭髮這麼一抓,這樣一靠就完啦!快得很呢!我們年輕的時候都看過。

莊子講得好好的,教人養生活得長,活得舒服,可是為什麼弄一段殺牛的來講?你說怪不怪!固然描寫這個殺牛的技術很美啦!總是不好。讀書要注意這些地方。

【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至此乎?】

這一段是古文,給會寫白話文小說的編個劇本一定漂亮了。梁惠王站在那裡看他殺牛,看完了,口裡驚嘆,「譆!」就是這樣一聲,「善哉!」好哇!大概還在鼓掌,可惜他沒有描寫。「技蓋至此乎?」你這個殺牛本事怎麼這麼大!你這個殺牛真利落,殺得好,皇帝在庖丁面前讚歎殺生。孟子看到的話,一定要罵他的。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閑,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閑,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聽到文惠君那麼一講,「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釋刀」,殺牛的把刀一擺,那個姿態之優美!就說,報告殿下,我真正喜歡的是修道,因為我學道,所以會殺牛。你們年輕同學不要學道啊!打坐坐死了,比殺豬殺牛的還糟糕!(眾笑)剛才是講的一句笑話啦!這個庖丁說,我啊!因為好學道!由道的精神來做任何事情,技巧都高明,所以超越了,已經不是形而下,而是形而上了。就像我們這個大藝術家陳教授,石膏泥巴到他手上一捏,就是不同,讓我們捏起來,泥巴還是泥巴!「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他說這個就是養生的道理,也就是告訴我們,人生做生意也好,做官也好,讀書聯考也好,都像庖丁殺牛一樣,那就好了!進考場也無所謂,解答題一拿來,隨便一畫就是了;考完了把筆一丟,出來,很有把握,再來一杯冰淇淋,這就是庖丁解牛了。要有這樣的修養才行啊!要修養到道的境界,任何技術都可以達到超神入化,就是這四個字「進乎技矣」。做生意做到這個程度嘛!無所謂發財,就是愛發就發,不發就不發這個樣子。這是講原則。

你看這位殺牛的給梁惠王傳道!莊子以殺牛在說法。拿佛家來講啊!「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他以殺牛身而說法,因為他是殺牛,梁惠王是殺人;當皇帝也愛殺人,認為殺牛、殺人,差不多!所以他在傳道!他說:「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他說開始我學殺牛的時候,我看到什麼都是牛,都想殺,像殺牛一樣殺。

這裡先講個笑話,年輕人練武功的、學拳的,現在什麼跆拳道啊!柔道啊!學了兩三個禮拜,這個手發癢,到處看到人都想動一下,看到柱頭都要打兩下。等於小孩啊!小狗啊!長牙齒的時候,看到臭鞋子都要咬它兩下,不然牙根發癢。學技術開始的時候,也是什麼都要動,就像庖丁開始看到什麼都是牛一樣。我們小的時候,聽到鄉下人學剃頭,剃頭店老闆教這個徒弟怎麼拿刀怎麼刮,絕對不能拿人的頭給他做實驗,先拿個胡瓜學刮那個皮。以前學徒都要做家務,這個老闆娘就是師娘啦!煮飯了,叫他打一點水,這個學剃頭的,把刀在胡瓜上「咚」一下插著,就進去拿水了。然後出來,就又把刀拿出來慢慢刮啊!刮!搞慣了。後來師父叫他給人剃頭的時候,師娘又在裡頭叫他打水,他就把剃頭刀在人家頭上「咚」一下,這個人就完蛋了。這是個大笑話,古代學剃頭的,習慣到達「忘」了,任何時間都是會如此做的。

說到剃頭,我小的時候,喜歡給一個挑擔子的剃頭,坐在那個矮凳上,那個剃頭的會作詩,他一剃頭就談起詩來,所以我也很喜歡他來剃頭。尤其夏天叫他颳得光光的,熱水一洗,那個清涼的味道比在冷氣電風扇底下還舒暢。我問他你這兩天作什麼打油詩,念給我們聽,後來許多剃頭店的對子,都是他念給我聽的,有一副是「毫末生意,頂上功夫」。我都還記得,這都是童子功,一邊給他剃頭,有意思的詩就把它背來。還有一副,後來知道是左宗棠的,「問天下頭顱幾許,看老夫手段如何」。一個個把你頭都砍下來。這是左宗棠少年時候的氣派!後來變成理髮店的一副名對。

這個剃頭匠,我常常讓他剃頭,跟他談詩,過後我有點害怕,他一邊給我講詩,一邊在我頭上亂刮一頓,萬一他講忘了,也在我頭上咚的一刀,那就不得了啦!後來我長大出門以後,回憶在柳樹底下刮個光頭,夏天用一盆熱水洗了涼快涼快,現在追想那個境界,比冷氣底下喝一杯咖啡還痛快,但「豈可得乎」!永不可得了。回想他剃頭時,已經到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了,把我們的頭不當人頭了,眼睛都不看的,隨便在那裡刮兩下就光了。許多師大的同學在快要畢業那年去試教,上台兩個腿都在發抖,對不對?你們師大同學都有經驗,慢慢上課久了,上到講台以後,下面一個人都看不見,目中無學生了,等於目無全牛了。

所以庖丁開始三年,他說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三年後看到牛都不是牛啦!眼睛裡頭沒有牛了,技術和經驗到達那麼高的境界了。等於我們開始學打坐的人,只曉得自己兩個腿痛,所以始臣之學打坐也,所見無非腿也!三年之後,未嘗知坐也,坐得啊!昏沉、睡覺忘記了腿,腿的痛苦感覺沒有,坐在那裡睡覺了,所以始終也沒有學好打坐。

「方今之時」,這個庖丁講,三年以後到現在,拿現在講就是幾十年經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這就是我向大家報告的,我小時候那個剃頭師父,他一邊跟我講話,眼睛還看到書上,用剃刀在我頭上亂刮,颳得比西瓜皮還青,那是「以神遇」。他那個刀啊!跟他的意識跟我的頭皮合一了,叫做三身合一,颳得進入精神的境界,「而不以目視」,不要眼睛看而到達這個境界。注意哦!任何藝術家、文學家寫一篇好文章,一首好詩,也是這樣的。自己過後一看,這是我寫的嗎?我也有幾次經驗,說這個寫得蠻好啊!問這個同學是誰寫的,他說,老師這是你寫的嘛!他們還以為我作假,其實我早忘了;我心裡笑一笑,我當時怎麼寫出來的真不知道,就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視」。

「官知止而神欲行」,官就是五官,眼睛看到牛身上的毛,已經颳得蠻幹凈了,技術搞熟的時候,覺得這個豬皮牛皮已經不要再颳了,可是刀順手了以後,又再來一刀,這一刀是神遇之刀,這一刀下來是徹底乾淨。所以「官知止」,五官、生理的機能有意停止,但停止不了;「而神欲行」,那個精神的境界自然還來一下,很優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清明養生方與清明習俗
傳統節日:清明養生方與清明習俗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