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按:

不久前,就「如何主動臨摹」這一問題,我與學生進行了一次即興討論交流,大家覺得很是受益。雖為一家之言,或可為學書者提供些參考,因此不揣淺陋,根據錄音整理成文,以公眾號發布。不足之處,敬請指教!

大家來這裡學習書法也快一年了,對用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拿到任何一個帖,上手也能寫到七八分像,這說明你們的讀帖能力和控筆能力提高了。但形似還不夠,還要從線質、運筆動作等方面加以深入。很多人寫到這個層面,開始陷入一個瓶頸期,進步緩慢,一寫一大堆,寫完不滿意,卻又不知問題出在哪裡。

我們把每天的臨摹稱作為「日課」。齊白石90多歲還堅持每天畫一張畫,有一天他生病了,兩天沒畫畫,到了第三天,一起畫三張,把前兩天的補上,為此還刻了一方閑章:「不教一日閑過」。我們把書法臨摹當日課也是必須的。許多初學者,不乏臨帖的熱情,但乏臨帖的方法。經常犯的一種困惑就是寫著寫著就沒感覺了,又不敢鬆懈,硬著頭皮死命寫。就種沒有感覺的臨摹完全失去意義,可能越重複越是錯誤。書寫時讓自己興奮不起來,純粹是完成任務。我們把這種臨摹稱為「被動臨摹」或「機械的臨摹」。這是最要不得的!

這時,我的建議是,你該把臨摹的方式做個調整,要麼乾脆不寫,去讀帖或看點別的書,乃至於去搬磚,讓手臂累到酸痛,等不痛了再拿起手筆,你會有不一樣的感覺。(眾笑)你們別笑,我之前有個師範的學生就是這樣,他家在農村,暑假兩個月,七月份他在他叔叔的大理石廠幫工,每天搬石材,搬到手痛得不行,他天天晚上就想寫字,但沒得寫。八月他從廠里回家,開始享受天天寫字的生活。他說感覺手拿筆更輕鬆了,寫字更有勁了。我講這個事要說明什麼呢?我的意思不是要你們每個人都真的去做苦力,而是有時保持「適度的饑渴」,可能會讓臨摹的願望更強烈。當臨摹沒感覺的時候,不要一臨臨那麼多字,而是盡量細緻地讀帖,找出帖中讓你驚奇、意想不到、覺得新鮮的元素,一一加以琢磨、領會、實踐直至運用。

如何保持臨摹時的主動狀態?或者說怎樣才能讓你在臨摹時總有一種新鮮的勁頭?以我的經驗,從以下幾方面談談:

一要紙墨相發。

這是孫過庭「五合」論之一。夠經濟條件的,不妨換換好一點的筆、墨、紙等工具。同樣的字,寫在不同的紙上是不一樣的,你用10元一支的筆和用100元一支的筆效果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的字總感覺筆力輕浮,用的是幾塊錢的墨水,寫出來淡淡的,還帶點臭味,你換一瓶30元的紅星墨液試試,保管你自己都驚訝這根筆畫怎麼一下就有力多了。相傳董其昌「日書萬字」,憑什麼?據說每天清早四點鐘就有僕人專門起來為他研墨,而他平常所用的,都是高檔的絹帛臘箋之類,寫出來的精妙之處連他自己都預想不到,他能不越寫越興奮嗎?!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二要印證其理。

我們平時在看書時,或聽誰說了某句話之後,可能會令你「聳然大驚」,真的是這樣嗎?我怎麼沒在意過?為了印證是不是這個理,你就願意去比劃兩下,三下兩下不夠,反反覆復去體悟,不知不覺就寫了一大堆。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中央美院進修時,劉彥湖先生在講課時說:「越是飽滿的筆畫越要懂得提筆」。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我一聽,這完全是「顛覆三觀」啊!與我們平時學的理論相反,他也給我們作了示範,課後琢磨著這句話,我練習了一大堆紙。由此我想到孫曉雲在她的論著《書法有法》中也講過:魏晉時期寫折畫,根本不需要「頓筆」這個動作,她覺得是藉助轉筆動作和毛筆的彈性自然而然一下子帶出來的。我為了體會她的話,反覆試驗過,覺得是有道理的。再比如,古人說「錐畫沙」的線條,是「墨皆由兩邊漸燥,至中一線細如絲髮」,《自敘帖》中好多線條就是這樣的。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你動手臨上幾個,一遍不行兩遍,兩遍不行,三遍四遍直至百遍,當你寫出與之一樣效果的那一根時,哈哈!懷素能幹的,我也能做到了,你能不高興嗎?「絕知此事要躬行」啊!這就告訴我們,平時要多看點書法理論書,對古人的話或要多個心眼,不要囫圇吞棗,輕易放過哪怕一個字。

三要對比學習。

當你臨一個帖臨膩了,或說麻木了,不妨找一個與之反差極大的帖來對臨。比如黃庭堅的瘦硬與蘇東坡的豐腴,再比如米芾的險峻與趙孟頫的平正,這足以讓你振作起來。因為它完全打破了你平時書寫的慣性,刺激著你的思維。通過對比,你會將這個帖的特點認識得更深刻,尋繹出一些典型性符號特徵。

就以前面說到的折畫為例。按照孫曉雲的觀點,她認為王羲之時代寫折畫不需要頓筆這個動作,把筆轉一下,藉助毛筆錐面的調換在紙面自然就完成了。這樣的折畫,外廓處是平滑的。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到了唐代顏真卿柳公權,他們對摺畫進行了更深的強化,橫細豎粗,橫提上去再頓筆,保持重按往下走,動作明顯多了,呈現的外形也繁雜了,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折的外廓會從橫的延伸線上凸出一個「垛子」。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應為《自書告身》,圖上文字有誤)

這個寫法可能上千年沒人懷疑過,就都這麼寫過來了。直到晚清民國時出了個鄭孝胥,他寫折畫是對前面任何時期根本性的改變:他先橫,橫完後不僅不往上拱,而且提筆變輕,讓豎鉤吊在橫的下面,讓橫平白多出一段。顏真卿有的橫折也是斷開的,是豎的部分擋住橫。而鄭孝胥卻是橫蓋住豎,真是前無古人!這個對比太鮮明了!你說,當你把這樣三種橫折放在一起,不會手痒痒去臨摹幾遍,感受它們的不同嗎?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四要發現規律。

來,你們試著先寫個「書」(繁體)字看。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看來大家都練過字,沒有我想要的原生態的「民間體」。(眾笑)我們每個人落款幾乎都要用上這個字,但你發現過它的規律嗎?

沒有網路的時代,對字的積累完全靠字帖,這個「書」字古人怎麼寫,你得拚命去帖中找。後來有人編了《書法字典》,可以查。現在更方便了,下載個「書法字典」APP,輸入「書」字,選擇「行書」,一下全蹦出來。對著這幾十個「書」字,你仔細觀察,一定能找出一些規律。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比如說,中間三個橫畫的排布,十之八九是呈上窄下寬的梯形,當然也有倒過來的,上寬下窄。這就說明,這樣的寫法是基本形,你這樣弄就沒錯。再比如說,這個「書」字,上面這橫在所有橫中最長,這也是基本形,如果要你寫個「筆」(繁體)字,你也得學著這樣弄,大多數古人用過的,就是經典的。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在基本形之外,有沒有大膽破除常規的?有!有三橫不呈梯形擺放的,也有把最下一橫寫作最長的。但這真是少之又少,所以學起來要慎之又慎。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你再看這幾個。從中,又能發現什麼?哦,至少有這麼幾點吧:

1.當所有橫畫都平行時,我是可以把其中的一個寫出弧度的。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2.每個橫的起筆方式,我是可以有變化的。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3.橫畫之間的距離,除了均勻,還可以不均勻,甚至搞糊的。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再則,底下的「曰」部,偶爾也可以寫作「口」的。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還有一點,很多人寫這個「書」是先寫上面,再寫下面,以橫(或變為點)畫收筆。而蔡襄、米芾等人卻習慣改變筆順,把中間這豎放最後來寫。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而你在認真看了八大山人這個「書」字,就會發現他強化了「曰」部空間的對比,而這正是他結構上的突出特點。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好吧,要深究下去還會有更多發現。當你有了這些發現,你會坐視不管嗎?你臨帖還會打瞌睡嗎?帶著發現去寫是不是很有味道?有了點小收穫會不會心生歡喜?這樣的臨摹就是主動狀態下的探究學習了。長此以往,便可得「漁」而非「魚」,還怕不會脫帖寫字嗎?

這裡我講一個我自己親歷的小發現。在北京求學時我到故宮武英殿看古代書畫展,其中有黃庭堅的《示四十九侄詩卷》。真跡與印刷品的區別就在於,印刷品有可能把一些細節掩蓋了我們還不知道,而本來的蛛絲馬跡恰恰是我們最需要的。黃庭堅的字,人稱「長槍大戟」的「輻射體」,這不假,但是不是長筆畫就一任左右伸展呢?以前我以為是這樣。直到我從這個詩卷中發現了「物」字的右邊第一撇,像螳螂的前爪一樣勾回來。咦!有意思!是偶爾為之?還是習慣使然?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我繼續慢慢看下去,發現很多撇畫末端都有一絲頭髮一樣的線勾回來,這是字帖上所看不到的精彩細節!這說明什麼?說明黃庭堅在寫撇時,送到末端會在空中有一個回收的動作,並不是筆筆放出去。有了這個小發現,我後來又去找他其它的帖看,也能找到一些這樣形狀的撇畫,而帶有這種回收之勢的撇畫就更多了。我想,如果所有把黃庭堅所有作品的真跡放在眼前,一定能找出更多的細節證明我所言不虛。所以,我從此寫黃庭堅風格的行書,就特別注意這個小細節。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拿到一個帖,第一眼吸引我們眼球的,一定是那些奇異的筆畫或字形,比如蘇東坡《一夜不獲》帖中最後一個「常」字的一豎,太瀟洒了!再比如王羲之《二謝帖》中的「靜」字,左右太懸殊了。又比如楊凝式《韭花帖》中的「實」字,寶蓋頭與下面中軸偏移這麼多,太有趣了!這特別值得我們注意,值得我們去思考。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如果對這些有新意的地方都漠視不見或麻木不仁,甚至執意把它們寫回到平庸狀態,這樣的人是永遠練不好書法的。何以讓自己的字不因「熟」而變「俗」?就要從這樣的小發現入手,舉一反三,從臨摹中生髮。

我們今天講了「書」的寫法,你可以找一個類似的字做做練習,比如「鵬」字,橫豎那麼多筆畫,你能不能試著寫出六種?十二種?六十種?寫完後你再到「書法字典」中去搜索,看看歷代名家怎麼寫的,進行對比,一對比你就會發現你的不足在哪裡,你就知道如何有針對性地去臨摹借鑒。臨帖不是抄帖,不要每次下筆就從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字個,有時花一兩個小時就整這麼幾個有意思的字,你的收穫反而更大。

臨摹的目的是什麼?是運用!脫了帖就不會寫字,那還有什麼意義?我始終記得陳忠康老師在給我們上課時,曾半帶玩笑半嚴肅地說:「臨而不會自運的人,要鄙視之!」當時聽得我後背發涼啊!好吧,今天我把這句話說給大家,願與各位共勉!

附:王漸鳴臨帖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蘇軾《江上帖》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黃庭堅《糟姜帖》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吳琚《壽父帖》局部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蔡襄《大研帖》

王漸鳴:從臨摹中突圍

鄭孝胥 對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無界|曾珍 珠雀·春夏武漢大秀回顧
金丹:《集王聖教序》散談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