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存在先於本質,生命本無意義

存在先於本質,生命本無意義

一百年以後,我們都是灰。

那些現在糾結到要死要活的東西,將會宛若塵埃。

雞湯告誡人們,「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其實若把時空拉開到宇宙,那麼「生與死」,也不過是一輪新陳代謝、一場代際更迭,而已。

東羅馬帝國國王的故事中一位哲人把人類的歷史總結提煉,最後結論也是「生活沒有意義,人活著也沒有目的。出世還是不出世,活著還是死去,均無關緊要。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亡也無足輕重。」

生命本來就是一次偶然,又何必辛苦負載那麼多「意義」。

薩特早就說過,「存在先於本質,生命本無意義。」

存在主義一向被認為是非理性主義的哲學,但我以為這套理論其實是植根於理性之上的。

「意義」這個詞語有兩種解釋:一是語言文字或其他符號所表達的含義,二是作用、價值。顯然,當我們討論生命的意義時,應當選擇第二種解釋。

為了方便起見,這裡就把意義理解為作用。

那麼生命的作用是什麼呢?似乎很難還是回答。

當我們談論作用時,一定會涉及到兩個事物,因為作用無法在一個事物上發生;也就是說,事物的作用(意義)取決於它的創造者或使用者的意志。人類是由誰創造的呢?如果你是一個無神論者,你肯定會說人類的存在是自然進化的結果,而不是被誰創造出來的。所以,生命是沒有意義的。

毛姆的小說,大家更熟悉的是他的《月亮與六便士》,而本人更喜歡的是他的自傳體小說《生命的枷鎖》。儘管因為這部小說,他被同時代的作家們評價為「缺乏文學價值」,毛姆本人也自謙「排名第一的二流作家」。

小說最打動我的,就是那句「生命毫無意義」。將哲學思辨與幽默感融於主人公命運顛沛起伏的故事之中。人,生而就在無數的枷鎖之中:肉體的殘缺,家庭的不幸,社會的固化,宗教的束縛,乃至錢財的匱乏,才能的局限,愛情的捉弄,生死之分離,種種如是。但這些其實都並非真正的枷鎖,真正的枷鎖其實來源於自己對世界和對命運的認知和幻想。主人公菲利普,一面在努力抗爭著,追尋著生命的意義,一面又不得不被各種無形的力量推動著,在命運的苦海里不斷浮浮沉沉。菲利普卸下的人生最後枷鎖是幸福。他經歷了自己的理想幻滅與銘心痛苦,觀察到了朋友的自暴自棄、窮困潦倒或空虛無望,得出「人們一生中所作的努力同其最後結局顯得多麼不相稱」的結論。這個結論一明確,他才真正明白以前在海德堡詩人克朗肖送給他一條破波斯地毯來揭示生活奧秘的真諦:「生活毫無意義。……人,並不比其他有生命的東西更有意義;人的出現,並非是造物的頂點,而不過是自然對環境做出的反應罷了。」

最終,他發現,生命本身只是存在,而並無更特殊的意義,每個人的生命都不可複製,也無需刻意去追尋什麼幻想中的意義。

這樣的結論與米蘭?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徹底否定生命的輕盈之美,再進一步否定歷史的沉重與政治的要義,以致最終證明人性與幸福在本質上的矛盾是完全吻合的。

與昆德拉的悲劇結論相反,菲利普在得出人生毫無意義的結論後便毅然拋棄了對幸福的追求——「人生不過是一種格局而已……生活只不過是滿足一個人的樂趣而已。」通俗點說,既然人生均為幻像,那麼不管什麼樣的人生,也都自有格局自有樂趣。

幸福跟痛苦一樣的微不足道,它們的降臨,跟生活中出現的其他細節一樣,不過是使得人生格局更趨紛繁複雜罷了。」

昆德拉說人性與對幸福追求的本質矛盾是人生悲劇的根源,而毛姆讓菲利普放棄追求幸福,轉而意識到一切人生格局的獨特性與藝術性,倒不失為超越悲劇的突破口。

這與《士兵突擊》中許三多那句淳樸的大白話「好好活就是有意義,有意義就是好好活」其實不謀而合——既然一切都無意義,那麼一切意義也便都合理,一切格局也都自成其妙。

由於思維的慣性,我們素來不習慣現代科學對傳統目的論闡釋的祛魅,不能接受實然與應然之間的分離,因此當發現世界本無預定的意義時,會有價值世界崩潰的感覺。

蘇格拉底說,未經審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宏觀的外部世界終究是由作為個體的人來獨立感受體會的。人首先要處理好與自己內心世界的關係。正是因為生命沒有意義,我們才不會被意義束縛,我們可以選擇「自由的活法」而不是「有意義的活法」。

木心在《素履之往》里說,生命好在毫無意義,才容得下各自賦予意義。假如生命是有意義的,這個意義卻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尷尬狼狽。

存在主義所認同的乃是,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他人的預設,而在於我們自己的選擇,並且我們為自己的選擇而負責。存在先於本質,我首先是我,其次才是被他人所規定的各種社會角色。我們通過我們的選擇,而成為我們自我。

所以才會覺得各種雞湯甚是無聊。該是有多閑才會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對他人的生活指手畫腳、綁架意義?

記得一個新聞事件,一個小女孩落水了,圍觀群眾站在河邊甚是「焦急」,各種「加油」、「挺住」的呼聲不絕於耳。其中鏡頭前一美女,為小女孩深處險境雙眉緊蹙、掩不住的擔憂和焦慮。此時,一中年男子撥開人群,縱身滔滔河水,將落水女孩救起。鏡頭中的美女甚是開心,同時也為小女孩的遭遇淚流滿面。美女的淚水打動許多人——你看啊,她多善良,見到別人受苦,都哭了......

可是,難道,我們不應該至少感謝一下那個冒險跳入河中救起女孩的那個陌生男人嗎?就在群眾讚美感嘆美女的「梨花帶雨」時,真正的救人英雄,穿過嘈雜喧鬧的人群,默默地離開了。

我敬重那個一言不發出手救人的男人,只為救人,不屑為自己的行動負載任何高尚的涵義——然而不標榜的高尚,更為純粹。

相形之下,為了十萬加熬制苦難雞湯的大鍋們,高呼各種勵志口號,要你「挺住」、「堅持」、「別放棄」,倒顯得聒噪和缺乏底氣。

就像是戒不掉口腹之慾、偷偷烹蝦的老和尚,看蝦米在鍋中痛苦扭動翻滾,對生靈的悲憫之情頓起,連忙念到:阿彌陀佛,待到紅熟便不痛了......

(圖片為作者本人作品)

宋美齡1943年在美國國會的演講,提到了湖南的一處名勝「磨鏡台」。說小和尚天天唱念佛號,期待能造化成佛。住持就拿了磚頭在他身邊磨——說要拿磚頭做鏡子。小和尚說,磚頭是做不成鏡子的——住持說,對呀,僅僅唱念佛號,也是成不了佛的。

跟著災難蹭熱點的,無異於那隻會念經的小和尚,在他人的煎熬中表演同情,亦或是那煮蝦的老和尚,旁觀人間苦難,作秀善良。

想必那水中沉浮的女孩,也會對那岸上袖手旁觀不痛不癢的「加油」、「挺住」聲甚是厭煩。不能出手相救,又何必指指點點。

就是挺不住、扛不動、堅持不下去了,那又怎樣?

就是順流而下、隨波逐流,就是放棄掙扎、就是不再奮鬥了,那又怎樣?

就像是《人性的枷鎖》里菲利普最後放棄追求幸福,也是放棄了一種枷鎖。不給生命負載那些虛無的意義。

至少沒有辜負他人。

辜負自己——沒力氣了——我樂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耳語叢林 的精彩文章:

關於「鴻鵠」:你看見的是讀音,還是心胸?

TAG:耳語叢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