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北海百年糖房改造手記 城建通

北京北海百年糖房改造手記 城建通

辦公區工作場景

公共空間回望天橋

前世

這棟老房子隱藏於北京北海附近的一片傳統衚衕里,佔地面積約160平方米。原建築是一座清末始建頗具民國特徵的田字格祖屋。與普通四合院相比,庭院、內井、室內空間在多維界面融合,這一切都將居住的生活模式變得更多樣、更豐富。

公共空間的二層咖啡休憩區

具有拓展空間變化的房屋是北京這座建築類型匱乏城市所稀缺的,南側沿街是高大的實牆和三間平屋頂房間,北側有四間坡屋頂房間。在改造之前,房屋結構均被整體保留,但年久失修,經歷歲月的洗禮,已經破敗不堪。

天橋與咖啡休憩區

院內裸露著粗獷的木結構樑柱,清朝的木椽、民國的磚牆、共和國的鋼構在這裡發生融合作用。據說它在清朝末年曾是製糖作坊,房屋在民國時期翻建之後就空置下來,所以我們把它取名為「糖房」。

公共空間的咖啡圖書區

今生

北京衚衕與四合院的精髓在於對外封閉、對內開放的院落空間和由此形成的水平城市肌理。其傳統建築群落的顯著特點是由外向內私密性逐步提高的遞進式院落。房屋的使用功能跟隨每一進院而相應的產生變化,人們由此產生「小庭幽院」的印象。

糖房入口庭院

由於「糖房」獨具一格的空間構成現狀,既要保留院落的完整性,又要採用與傳統線性平面布局不同的空間立體改造方式並營造出公共活動與居住、工作的混合業態空間。我們開始著手對這棟老房進行改造,「糖房」承載了設計事務所(工作空間)、民宿(居住空間)、圖書館和咖啡館(公共活動空間)三種不同的功能,多種功能的疊加、融合、複合改善了人們的活動體驗和消費感受。

黑糖客房客廳區

也因此重新定義了文化城市的更新模式,重新定義了經濟城市的共享商業,成為未來城市再生的催化劑,並重新定義了旅遊城市的體驗民宿。改造在提升建築質量以及基礎設施的同時,重在創造基於衚衕環境背景之下的特定場景體驗,以吸引日益多元消費需求的城市人群。

白糖客房浴室

重新調整了南側房屋布局,將三個小房間合併成完整的設計工作空間,在與衚衕之間退讓出入口庭院,以此適應從公共到私密逐級過渡的功能模式;在原有封閉的田字格型平面分布的實牆上打開四組洞口,將周圍的房間相互聯通。

首層平面

通過增加輕質鋼結構樓板對原有老屋達到6米層高的空間充分利用,並形成三組上下相連的民宿空間,由首層至二層,由前庭至後室,各自形成功能獨立的子空間,保證居住生活的舒適性和私密性;中間和北側的兩排房屋之間新加入玻璃天窗,營造出咖啡廳和圖書館相互交融的公共活動空間。

白糖客房二層卧室區

同時與居住和工作區域的子空間相連、互通,與室外的庭院環境相得益彰。這樣的中廳空間既可以與前面工作區合併使用,也可以獨立作為咖啡體驗區,或者與後面居住區合併作活動區。人們可以在此舉辦沙龍和派對。連續路徑在有限的區域內創造出更多的趣味性和體驗性是 「糖房」獨有的空間特徵,活力與寧靜兼而有之。

公共空間遙看屋頂

「糖房」將多種空間和功能多維化地串聯在一起,終將城市的場所精神通俗化地表現出來, 清凈和寂和生機盎然共生、共存。首層的入口庭院、南側工作區的屋頂露台都能夠直達中間的共享大廳,讓室內空間都能有植物與陽光相伴,與北側居住區的屋頂平台形成層層遞進的室外院落空間。

辦公區工作場景

有效升級了北京傳統四合院空間的拓撲功能結構,實現了由外至內不同空間場景和生活情境的交織和穿插,增加了人與人的交流,利用院落的逐層過渡在喧鬧的衚衕街區之中營造出寧靜、自然的詩意場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城建通 的精彩文章:

MWB 矽谷大廈,靈活建築形式創造最舒適辦公環境 城建通

TAG:城建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