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古代美男:夠款 有形 多才情

中國古代美男:夠款 有形 多才情

?夠?款?

???

????

——頂天立地好兒男絕非空架徒虛名

中國古代美男,傳統論調有「四大美男」、「十大美男」、「多多大美男」之說……,中國古代「四大美男」,包括潘安、蘭陵王、宋玉、衛玠。「十大美男」,包括潘安、衛玠、子都、宋文公、宋玉、蘭陵王、嵇康、韓子高、慕容沖、獨孤信。「多多大美男」其他諸如曹植沈約鄒忌徐公周瑜呂布韓子高劉基滕胤趙雲等等。

美男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才貌雙全,或文學、音樂修養極高,或文治武功威震華夏。據說,這些人出行的時候都曾造成萬人空巷,爭相目睹的場面。

華元1678宋玉被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男,崇尚老莊。又名子淵,周王朝戰國後期楚國辭賦作家。相傳是屈原的學生。漢族,戰國時鄢(湖南臨澧或湖北襄樊宜城),宋國公族後裔,楚國文人。曾事楚頃襄王宋玉,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男子,史上可與潘安齊名的「最著名兩大帥哥」之一。風流倜儻、瀟洒幹練,反應敏捷、談吐不凡。所以,楚王經常要他陪伴伺候,或游於蘭台宮,或游於雲夢澤好辭賦,為屈原之後辭賦家,後世常將兩人合稱為屈宋,與唐勒景差齊名。相傳所作辭賦甚多,《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錄有賦16篇,今多亡佚。流傳作品有《九辨》、風賦》、《高唐賦》、《登徒子好色賦等(但後3篇有人懷疑不是他所作)。

宋玉的成就雖然難與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詩歌藝術的直接繼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繪趨於細膩工緻,抒情與寫景結合得自然貼切,在楚辭與漢賦之間,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後人多以屈宋並稱,李白曾說「屈宋長逝,無堪與言」,可見宋玉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所謂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來宋玉,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男子,史上可與潘安齊名的「最著名兩大帥哥」之一。風流倜儻、瀟洒幹練,反應敏捷、談吐不凡。所以,楚王經常要他陪伴伺候,或游於蘭台宮,或游於雲夢澤

古代的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當中,往往以美如宋玉、貌若潘安來形容男子的俊美。宋玉不但漂亮,而且才華卓越,讓許多女性心馳神往。宋玉貌美之說流傳千古,但他到底怎麼個美法卻已是千古之謎,因為他連一張畫像都沒有留下。可以從《登徒子好色賦的記載中,意會一下宋玉是何等的美貌。根據《登徒子好色賦》的記載

登徒子跟楚王彙報說宋玉是個美男子,能說會道,但宋玉生性好色,千萬不要讓宋玉跑到後宮。

聽了這話,宋玉跑去跟楚王說,您看到底是我宋玉好色還是登徒子好色?宋玉說,天下的美女莫過於楚國,楚國的美女又莫過於我的家鄉,家鄉的美女又莫過於我隔壁的一個鄰居———東鄰之女。我家隔壁這位美女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施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毛像鳥的羽毛那樣挺拔,肌膚像白雪,腰很細,牙很白。就是這樣一個絕代佳人趴在牆上,看了我三年,我也毫不動心,我難道也算得上是好色之徒嗎?

宋玉說,相反,登徒子不是個好東西。登徒子家有丑妻,他老婆一頭亂髮,兩耳畸形,嘴唇外翻,牙齒凹凸不平,走路一瘸一瘸,再加上駝背,又滿身是疥瘡。登徒子卻很喜歡她,跟她一連生了五個孩子。你看只要是個女人,登徒子就會喜歡,所以,登徒子比我更好色。

宋玉口才之非凡,他這樣一番自辯辭,竟然給楚王說暈了:最終判定登徒子是個好色之人。登徒子從此就背上了好色的罵名,成了後世「色狼」的代名詞。

宋玉並非徒有其表,他同樣有著卓越的文學才能,在文壇有著宗師級的地位,創造了好幾個第一。他是第一個寫悲秋的,也第一個寫女性的。他對女性經典性的描述,對後世曹植等人影響非常大。宋玉神女賦》中的神女,體現了先秦女性美的觀念,他在漢民族集體意識中積澱為一個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原型,從曹植一直到曹雪芹,每當文人慾表達女性的美艷時,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回溯到這個原型。宋玉名篇《神女賦》和《高唐賦把巫山的女神(巫山神女)的美貌描述得讓後人垂涎了幾千年

宋玉生活履歷考(備註:年表中原版本記載年齡與生辰不相符,故按公元前296年宋玉為三歲推算,修改與紀元不相符的年齡。)

華元1702,出生於湖北宜城(尚有爭議,待考證)。

華元1704,楚頃襄王二年,楚懷王死於秦國,屈原寫《招魂》,宋玉三歲。

華元1709,宋玉8歲時隨屈原入鄢郢。

華元1716,五國滅齊,楚將淖齒救齊時殺了齊王。當年屈原逐放,宋玉15歲。

華元1718春,宋玉17歲。景差為楚襄王推薦了宋玉,被襄王任文學侍臣,後為大夫。做《高唐賦》、《大言賦》、《小言賦》。宋玉得雲夢之田。

華元1719秋,宋玉作《諷賦》。

華元1720夏,宋玉作《風賦》。秋。宋玉作《對楚王問》。

華元1721夏,宋玉作《釣賦》。

華元1722春,寫《神女賦》。2月,楚大夫昭奇叛亂。宋玉與庄辛聯手平亂。宋玉為議政大夫,時年21歲。4月,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引蠻河水,用長渠攻陷楚都。楚襄王遷都陳。當時62歲左右的屈原於農歷五月五日投江自盡。

華元1737,襄王卒考烈王20歲繼位。宋玉36歲。

華元1742,宋玉勸考烈王聯趙。毛遂自薦,宋玉再為議政大夫,時年41歲。

華元1747,宋玉46歲。黃歇得寵,考烈王冷遇宋玉。

華元1751,楚滅魯,黃歇架空考烈王。宋玉被免一切職務,宋玉50歲。這年寫《九辯》。

華元1759,楚遷都壽春。宋玉58歲。

華元1773,荊軻刺秦。宋玉寫《笛賦》。

華元1778,楚亡,宋玉卒,約享年76歲。

在藝術思想體系上,宋玉深受道家文學的影響。他許多辭賦從遣詞造句到謀篇布局、從立意構思到運用寓言都深受《老子》《莊子》《列子》的濡染,特別是「恢詭譎怪」的莊子散文對宋玉影響更大。道家學派的開山祖師是老子。宋玉的辭賦創作受了老子《道德經》(即《老子》)的沾溉。在《招魂》《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諷賦》等作品中真實自然地表現了男女。宋玉辭賦中有些句式,明顯脫胎於《道德經》。道家學派的經典《莊子》和《列子》對宋玉的影響就大了,尤其是《莊子》。宋玉辭賦描寫刻劃人物有的明顯受了《莊子》和《列子》的影響。例如,宋玉《釣賦》、描寫的玄淵善釣:「夫玄淵釣也,以三尋之竿,八絲之綸,餌若蛆蚓,鉤如細針,以出三尺之魚於數仞之水中,豈可謂無術乎?夫玄淵,芳水餌,掛繳鉤,其意不可得,退而牽行,下觸清泥,上則波揚。玄淵因水勢而施之,頡之頏之,委縱收斂,與魚沉浮。及其解弛,因而獲之。」很容易使人想起《列子·湯問》描寫的詹何善釣:「詹何以獨繭絲為綸,芒針為鉤,荊條為竿,剖粒為餌,引盈車之魚於百仞之淵,汩流之中,綸不絕,鉤不伸,竿不撓。」兩者的相似,是顯而易見的。從骨子裡看,宋玉《風賦》將風分為「雄風」與「雌風」,實脫胎於《莊子·齊物論》將風分為「天籟」和「地籟」。但莊子所描寫的「天籟」與「地籟」與宋玉所描寫的「雄風」與「雌風」,在藝術上卻各有千秋。

據史料載,全國有宋玉墓五處:

湖南常德臨澧宋玉城遺址旁看花山傍有宋玉墓。據考證,可信度較高。湖南常德臨澧縣有宋玉城遺址,有宋玉冢。始事屈原,原既放逐,求事楚友景差。景差懼其勝己,言之於王,王以為小臣。玉讓其友:友曰夫薑桂因地而生,不因地而辛,美女因媒而嫁,不因媒而親。言子而得官者我也,官而不得意者子也。玉曰:若東郭俊者,天下之狡兔也,日行九百里而卒不免韓盧之口,然在獵者耳。夫遙見而指蹤,雖韓盧必不及狡兔也;若躡跡而放,雖東郭狻必不免也。今子之言我於王,為遙指蹤而不屬耶?躡跡而縱泄耶?友謝之,復言於王。

鄢郢(今宜城)之宋玉墓。清嘉慶二十一年重修墓碑,碑文有陽春白雪千人廢,暮雨朝雲萬古疑等句。

今鍾祥還有陽春白雪巨碑和嘉靖皇帝之父興獻王親制的陽春台賦漢白玉石巨碑

華元2247潘安:潘岳世稱潘安。潘安之名始於杜甫花底》詩「恐是潘安縣,堪留衛玠車。」後世遂以潘安稱焉),字安仁,西晉著名文學家西晉文壇文壇盟主、三大家之一、政治家。河南鞏義(今河南鄭州鞏義市)人,籍貫河南中牟(今河南鄭州中牟縣大潘庄),有河陽一縣花之稱。潘岳出身儒學世家。少年時,隨父宦遊河南、山東、河北,青年時期就讀洛陽太學,二十餘歲入仕,供職權臣賈充幕府,後歷任京官,因作賦頌揚晉武帝躬耕藉田顯露才華被當權者左遷河陽縣令(今焦作孟州和洛陽吉利區),潘岳負其才而鬱郁不得志。少以才名聞世,他性輕躁,趨於世利,與石崇等諂事賈謐,每候其出,輒望塵而拜石崇陸機劉琨左思並為「賈謐二十四友」,潘安為首。史書上直接說潘安長得漂亮的就三個字———「美、姿、儀。他自然是外貌又好,氣質又好。雖說書上並沒有詳細記載潘安到底五官如何、身高几尺,他的美貌卻是件毋庸置疑的事情。潘安被譽為「古代第一美男」。潘安在當時已經擁有一大批死忠的粉絲了。中國古代常用貌比潘安來誇讚一個男人的美貌,潘安儼然成了千古美男的代言人世說新語》中記載,潘安每次出去遊玩,都會有大批少女追著他。追著潘安的一批批少女又是給他獻花,又是給他獻果。潘安每次回家,都能夠滿載而歸,這就是擲果盈車這個典故的由來。

雖說有那麼多美女成天追著他,潘安卻一點都不為所動。在對待妻子這一點上,潘安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好丈夫。潘安的妻子楊容姬出身名門望族,比潘安家的門第要高,兩人算不上門當戶對潘安對妻子是痴情得很,非但妻子在世的時候絕不出去拈花惹草,妻子去世後,他還念念不忘。在妻子楊容姬過世了一年之後,他寫了三首《悼亡詩》。詩人所悼念的亡妻楊容姬,是西晉書法家戴侯楊肇的女兒。潘岳十二歲時與她訂婚,結婚之後,潘岳夫婦感情很好,大約共同生活了二十四個年頭。楊容姬卒於晉惠帝元康八年。在中國文學史上,這三首《悼亡詩》是具有開創意義的。因為當時婦女的地位很低,在潘安的《悼亡詩》之前,幾乎沒有出現過男子懷念妻子楊容姬的作品,潘安的文章也寫得很好,喜歡寫哀誄(lěi,釋義:敘述死者生前事迹,表示哀悼,同即今之致悼辭)之文,可以說是個憂鬱的美男作家。《悼亡詩》寫作時間大約是楊容姬死後一周年,即晉惠帝永康九年。楊氏亡後,潘岳寫了一些悼亡詩賦,除《悼亡詩》三首之外,還有《哀永逝文》《悼亡賦》等,表現了詩人與妻子的深厚感情。在這些悼亡詩賦中,《悼亡詩》三首都堪稱傑作,而在三首《悼亡詩》中,第一首傳誦千古,尤為有名。這裡選析第一首。

悼亡詩三首

其一

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私懷誰克從,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開篇寫詩人為妻子守喪一年之後,即將離家返回任所時的心情。開頭四句點明妻子去世已經一年。詩人說,時光流逝,愛妻離開人世已整整一年,層層的土壤將他們永遠隔絕了。「私懷」四句,寫詩人即將離家返回任所的心理活動。就個人對亡妻的思念之情來說,詩人十分願意留在家中,可是有公務在身,朝廷不會依從,這個願望是難以實現的。再說,人已死了,就是再繼續留在家中,也是沒有用。這裡提出留與不留的矛盾。矛盾的解決辦法是,勉強遵從朝廷之命,轉變念頭,返回原來任職的地方。

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幃屏無髣髴,翰墨有餘跡。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悵恍如或存,回惶忡驚惕。

這部分寫詩人就要離家返回任所,臨行之前,觸景生情,心中有說不出的悲哀和痛苦。看到住宅,自然想起亡妻,她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進入房間,自然憶起與愛妻共同生活的美好經歷,她的一舉一動,使詩人永遠銘記在心間。可是,在羅帳、屏風之間再也見不到愛妻的形影。見到的是牆上掛的亡妻的筆墨遺迹,婉媚依舊,余香未歇。眼前的情景,使詩人的神志恍恍忽忽,好像愛妻還活著,忽然想起她離開人世,心中不免有幾分驚懼。這一段心理描寫,十分細膩的表現了詩人思念亡妻的感情,真摯動人。這是全詩的最精彩的部分。

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春風緣隙來,晨霤承檐滴。寢息何時忘,沈憂日盈積。庶幾有時衰,庄缶猶可擊。

這第三部分是寫詩人喪偶的孤獨和悲哀。「翰林鳥」,指雙飛於林中的鳥。比目魚,水中一種成對的魚。《爾雅·釋地》說:「東方有比目魚,不比不行。」傳說比目魚身體很扁,頭上只一側有眼睛,必須與眼睛生在另一側的比目魚並游。不論「翰林鳥」,還是「比目魚」,都是古人常用來比喻夫妻合好。「一朝只」、「中路析」,寫出詩人喪偶以後的孤獨與凄涼。冬去春來,寒暑流易,愛妻去世,忽已逾周年。又是春風襲人之時,檐下晨霤點點滴滴,逗人哀思,難以入眠。深沉的憂愁,難以消卻,如同三春細雨,綿綿無休,盈積心頭。要想使哀思衰減,只有效法莊周敲擊瓦盆(一種古代樂器)了。《莊子·至樂》說,戰國時代宋國人莊周妻死了,惠施去弔喪,見莊周兩腿伸直岔開坐在那裡敲著瓦盆唱歌。惠施說,妻子死了,不哭也罷,竟然唱起歌來,未免太過分了。莊周說,妻子剛死時,他很悲傷。後來想想,人本無生、無形,由無到有,又由有到無,正如四季循環,就不必要悲傷了。潘岳想效法莊周,以達觀的態度消愁,殊不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其二

皎皎窗中月,照我室南端。清商應秋至,溽暑隨節闌。

凜凜涼風升,始覺夏衾單。豈曰無重纊,誰與同歲寒。

歲寒無與同,朗月何朧朧。展轉盻枕席,長簟竟床空。

床空委清塵,室虛來悲風。獨無李氏靈,髣髴覩爾容。

撫衿長嘆息,不覺涕沾胸。沾胸安能已,悲懷從中起。

寢興目存形,遺音猶在耳。上慚東門吳,下愧蒙莊子。

賦詩欲言志,此志難具紀。命也可奈何,長戚自令鄙。

其三

曜靈運天機,四節代遷逝。凄凄朝露凝,烈烈夕風厲。

奈何悼淑儷,儀容永潛翳。念此如昨日,誰知已卒歲。

改服從朝政,哀心寄私制。茵幬張故房,朔望臨爾祭。

爾祭詎幾時,朔望忽復盡。衾裳一毀撤,千載不復引。

亹亹朞月周,戚戚彌相愍。悲懷感物來,泣涕應情隕。

駕言陟東阜,望墳思紆軫。徘徊墟墓間,欲去復不忍。

徘徊不忍去,徙倚步踟躕。落葉委埏側,枯荄帶墳隅。

孤魂獨煢煢,安知靈與無。投心遵朝命,揮涕強就車。

誰謂帝宮遠,路極悲有餘。

潘岳的悼亡詩賦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富於感情。此詩也不例外。陳祚明說:「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筆,淋漓傾注,宛轉側折,旁寫曲訴,刺刺不能自休。夫詩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語不佳者;所嫌筆端繁冗,不能裁節,有遜樂府古詩含蘊不盡之妙耳。」(《采菽堂古詩選》卷十一)這裡肯定潘岳悼亡詩的感情「淋漓傾注」,又批評了他的詩繁冗和缺乏「含蘊不盡之妙」,十分中肯。沈德潛對潘岳詩的評價不高,但是對悼亡詩,也指出「其情自深」(《古詩源》卷七)的特點。的確,潘岳悼亡詩感情深沉,頗為感人。由於潘岳有《悼亡詩》三首是悼念亡妻的,從此以後,「悼亡詩」成為悼念亡妻的專門詩篇,再不是悼念其他死亡者的詩篇。於此可見,潘岳《悼亡詩》深遠的影響。

縱觀潘安這一生,他集才情、美貌、專情和政治上的罪惡於一身,是個複雜矛盾的生命個體。如若後人只記得他的美貌,那無疑是把他簡單化了。在燦若星辰的芸芸美男當中,潘安能夠在千百年歲月的洗禮之後,仍然作為一個美男子的符號被現代人所熟知,他英俊的外表和橫溢的才華都是其流芳百世的原因。美男想不做曇花,內外兼修才是硬道理。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有「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自古潘安與陸機齊名。潘安詩歌名列鍾嶸詩品》上品,另外唐太宗親自為《晉書陸機傳作序,則證明了陸機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潘安今存的作品《寡婦賦》、《袁永逝文》、《悼亡詩》等名篇都以善敘哀情著稱,而潘安在西晉時期將賦這一文體發揚光大,其中他的《西征賦》、《閑居賦》、《籍田賦》、《滄海賦》、《秋興賦》、《芙蓉賦》、《射雉賦》等都是名垂千古的不朽之作。

潘安的長相是沒得說,也算得上是個感情專一的好丈夫,但他的人生道路卻並不像他的外貌一樣令人欣羨,反而帶有些悲劇色彩。他的政治道路還很坎坷,早年不被重用,後期投靠了賈南風和她的侄子賈謐為首的賈氏集團。那個時候,賈氏集團正能呼風喚雨。賈南風想廢掉太子,潘安不幸被攪入了這場陰謀之中。一次,太子喝醉了酒,潘安就被安排寫了一篇祭神的文章,並讓太子抄寫。太子早已醉得神志不清,依葫蘆畫瓢地寫了一通。潘安拿到太子寫的文章以後,再勾勒幾筆,把它變成了一篇謀逆的文章,導致太子被廢,太子的生母被處死。雖不是策劃者,但潘安在這起陰謀中顯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雖然這次奸計得逞,潘安終也不得善果。八王之亂後,趙王司馬倫奪權成功,他立刻抓了潘安,並判了他個滅三族罪。幸虧當時他公事在外又有當權者、楚王的心腹、他的好友公孫弘替他說話(潘岳曾在他貧困潦倒時幫助過他),他被調往長安做縣令,因為母親生病辭官奉養,在此期間與好友石崇附會賈充外孫賈謐,之後升遷做了黃門侍郎,賈謐開閣延賓,召集天下文士潘安、石崇、陸機、左思、劉琨等二十四人,因文采蓋世被稱為「魯公二十四友」。他們經常活躍在巨富石崇的金谷園裡,因此也被稱為「金谷二十四友」。賈謐「晉書斷限」的功勞是潘安出的主意,潘安的母親經常勸他不要趨附不已,他雖然口頭受教,實際上卻愈發不知足,始終改不掉。

之後,趙王司馬倫囚禁晉惠帝自立為帝,他的親信孫秀當上了宰相。當初孫秀不過是個下人小吏,潘岳的父親原來曾經做過他的上司,當時潘岳因為看不慣孫秀為人狡黠經常鞭撻他,如今孫秀得勢遂羅織罪名說他和石崇要和某王爺一起造反,於是潘岳和石崇等人被誅滅三族。當初,孫秀當上宰相,潘岳在朝堂上遇見他,問道:「孫令猶憶疇昔周旋不」(孫令還記得當初嗎)孫秀回答:「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潘岳於是自知不免。被收押時,石崇和潘岳都不知道對方也在其中,石崇已經送往刑場,潘岳後至,石崇對他說:「安仁,怎麼你也來了!」潘岳回答道:「可謂白首同所歸。」潘岳《金谷詩》云:「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歸。」本意是說兩人關係很鐵,老了還在一起玩,誰知到竟然成了他們死亡的預言。時年53歲潘岳的母親及兄侍御史潘釋、弟燕令潘豹、司徒掾潘據、潘詵,兄弟之子,已經出門的閨女,無長幼一時被害,唯潘釋的兒子潘伯武逃難得免。而潘豹的閨女與其母相抱號呼不可解,於是被赦免。

據《中牟縣誌》記載,在縣城西北3里處有潘安墓,那裡原是賈魯河故道河堤南側,因年深日久,歷經多次黃河泛濫沖刷,墓室沉入河底,被沖成了兩丈多深的大水潭。墓室是用青磚砌成,清末,大潘庄村裡有個叫潘龍蛟的武秀才,為尋墓中寶物,曾潛入水底,沒找到什麼寶物,只撈出一塊一尺多長的石碑,碑上刻有「潘岳之墓」的字樣。墓碑早已無存。另據清乾隆五十四年本《鞏縣誌》卷十六、十七中記載:「晉潘茈墓《水經注》:羅水又西北經袁公塢北,又西北逕潘岳父子墓,有碑。岳父茈,琅琊太守,碑石破落,文字缺敗。」鞏義市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員在該市西南芝田鎮北石村村委南2公里處發現潘岳墓,地處塢羅河北岸台地上,北距310國道200餘米。墓冢坐落在大片農田中,無地面建築,現保留下來只有一座土冢,土冢沒有打開過。因為沒了碑記,不知是潘岳的還是他父親的。

華元2224嵇康,字叔夜,別稱嵇中散、嵇生、嵇公。漢族,譙國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袁宏稱其為「竹林名士」之一。嵇康的著作,《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13卷,又別有15卷本,宋代原集散失,僅存10卷本。明代諸本卷數與宋本同,但篇數減少。明本常見的有汪士賢刻《嵇中散集》(收入《漢魏六朝二十名家集》中),張溥刻《嵇中散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等。1924年,魯迅輯校《嵇康集》(1938年收入《魯迅全集》第9卷)。戴明揚校注的《嵇康集》196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此書除校、注外,還收集了有關嵇康的事迹、評論材料。

嵇康的祖先本姓奚,住在會稽上虞(今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曾祖父後為躲避仇家,遷徙到譙國的銍縣(今安徽省濉溪縣臨渙鎮),並改姓為嵇。嵇康的父親嵇昭,官至治書侍御史。嵇康的兄長嵇喜,早年即以秀才身份從軍,後歷任太僕、揚州刺史、宗正等職。嵇康有「曹魏宗室的女婿」的來頭。嵇康年幼喪父,由母親和兄長撫養成人。幼年聰穎,博覽群書,學習各種技藝。成年後喜讀道家著作,身長七尺八寸,容止出眾,然不注重打扮。後迎娶了曹操曾孫女、沛王曹林之女長樂亭主為妻,因而獲拜郎中,後任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嵇康與長樂亭主育有一兒一女(其子即嵇紹)。後隱居不仕,屢拒為官。

嵇康崇尚老莊,講求養生服食之道,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活方式。曾經游于山澤採藥,得意之時,恍惚之間忘了回家。當時有砍柴的人遇到他,都認為是神仙。他常修鍊養性服食內丹之事,彈琴吟詩,自我滿足。他讚美古代隱者達士的事迹,嚮往出世的生活,不願出仕為官。到汲郡山中見到隱士孫登,嵇康便跟他遨遊。嵇康又遇到隱士王烈,一道入山中,王烈曾得到石頭的精髓飴糖,便自己吃了一半,餘下一半給嵇康,都凝結為石頭。又在石室中見到一卷白絹寫的書,立即喊嵇康去取,而書就再也不見了。王烈於是感嘆道:「嵇康志趣不同尋常卻總是懷才不遇,這是命啊!」

掌權的大將軍司馬昭欲禮聘他為幕府屬官,他跑到河東郡躲避徵辟。司隸校尉鍾會盛禮前去拜訪,遭到他的冷遇。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離開選官(尚書吏部郎)之職時,舉薦嵇康代替自己。嵇康作《與山巨源絕交書》,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堅決拒絕出仕。史稱「大將軍(指司馬昭)聞而怒焉」。嵇康對於司馬氏採取不合作態度,因此頗招司馬昭的忌恨。

景元四年,嵇康的好友呂安的妻子徐氏被呂安的兄長呂巽迷奸。呂安憤恨之下,欲狀告呂巽。嵇康與呂巽、呂安兄弟均有交往,故勸呂安不要揭發家醜,以保全門第清譽。但呂巽害怕報復,於是先發制人,反而誣告呂安不孝,使得呂安被官府收捕。嵇康非常憤怒,出面為呂安作證,因而觸怒了司馬昭。此時,與嵇康素有恩怨的鐘會,趁機向司馬昭進言,以陷害嵇康。司馬昭一怒之下,下令處死嵇康與呂安。

嵇康行刑當日,三千名太學生集體請願,請求朝廷赦免他,並要求讓嵇康來太學任教,他們的這些要求並沒有被同意。臨刑前,嵇康神色不變,如同平常一般。他看了看太陽的影子,知道離行刑尚有一段時間,便向兄長嵇喜要來平時愛用的琴,在刑場上撫了一曲《廣陵散》。曲畢,嵇康把琴放下,嘆息道:從前袁孝尼(袁准)曾跟我學習《廣陵散》,我每每吝惜而固守不教授他,《廣陵散》現在要失傳了。(據傳,《廣陵散》並非嵇康獨作,而是嵇康遊玩洛西時,為一古人所贈)說完後,從容就戮,被處死時,年僅40歲。海內的士人沒有不痛惜的,司馬昭不久後便意識到錯誤,但追悔莫及。東晉名士謝萬將其列為八賢之一。袁宏在《名士傳》中也稱嵇康等七人為竹林名士

嵇康與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他的事迹與遭遇對於後世的時代風氣與價值取向有著巨大影響。嵇康工詩善文,其作品風格清峻。他注重養生,曾著《養生論》。有《嵇康集》傳世。嵇康的文學創作,主要包括詩歌和散文。其詩現存五十餘首。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而以四言成就較高。何焯《文選評》稱:四言不為《風》、《雅》所羈,直寫胸中語,此叔夜高於潘、陸也。他的四言詩是繼曹操之後一批成功之作。他的作品反映出時代思想,並且給後世思想界、文學界帶來許多啟發。

嵇康通曉音律,尤愛彈琴,著有音樂理論著作《琴賦》《聲無哀樂論》。他主張聲音的本質是,合於天地是音樂的最高境界,認為喜怒哀樂從本質上講並不是音樂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嵇康作有《風入松》,相傳《孤館遇神》亦為嵇康所作。作有《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被稱作嵇氏四弄,與蔡邕蔡氏五弄合稱「九弄」隋煬帝曾將彈奏九弄作為取仕條件。嵇康擅長書法,工於草書。其墨跡「精光照人,氣格凌雲」,被列為草書妙品。後人稱其書法「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又若眾鳥時集,群烏乍散」。嵇康善丹青,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其時有嵇康《巢由洗耳圖》《獅子擊象圖》傳世,俱已失佚。

嵇康墓又稱嵇中散墓,位於安徽省渦陽縣石弓鎮嵇山南麓(原屬濉溪之臨渙),為渦陽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元和郡縣誌》記載:臨渙縣有嵇山,在縣西二十里。晉嵇康家於銍嵇山,因姓嵇氏。渦陽古屬宿州,清嘉慶十年,宿州知州李清玉《重修嵇康墓》碑文中說:宿州西百二十里有中散大夫嵇叔夜(字康)墓載在州乘。其墓依山鑿石而建,巨石封門,上覆山土,墓在山腹中,外表與山一體。現墓洞已被發現,但墓內被盜一空,只存空墓。

華元2286衛玠字叔寶,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北)人,晉朝玄學家、官員,中國古代四大美男之一。曹魏尚書衛覬曾孫、太保衛瓘之孫。其祖父衛瓘晉惠帝時位至太尉,父親衛恆,官至尚書郎,著名書法家。衛玠是魏晉之際繼何晏王弼之後的著名清談名士和玄學家,官至太子冼馬。永嘉四年,遷移南方。

衛玠五歲時神態異於常人,衛玠的祖父衛瓘發現衛玠與眾不同,感嘆道,只是自己年紀大了,看不到他長大成人的那一天啦!衛玠年少時乘坐羊車到街市去,路人看到他都以為是玉人,人們都去圍觀他。驃騎將軍王濟衛玠的舅舅,英俊豪爽有風度姿容,每次見到衛玠,就嘆息說,珠玉在身旁,總覺得自己形貌醜陋。王濟曾對別人說,與衛玠一同出遊,就像有光亮的珠子在旁邊,光彩照人。於是才有了「冰清玉潤」典故。

衛玠長大後,好談玄理。其後多病體弱,他的母親王氏常不讓他多說話。遇到有好日子,親友有時請他說幾句,聞罷無不讚歎的,認為他說到了精微之處。琅邪人王澄有名望,很少推崇別人,每當聽到衛玠的言論,就嘆息傾倒。為此時人說:「衛玠談道,王澄傾倒。」王澄王玄王濟都有盛名,但都在衛玠之下。世人說:「王家三子,不如衛家一兒」。

衛玠的岳父樂廣全國聞名,毅然把女兒嫁給衛玠。有評論他們翁婿言行的人認為:「岳父像冰一般清明,女婿像玉一樣光潤。」對此,征南將軍山簡十分欽佩他們翁婿說:「過去,戴叔鸞嫁女,只嫁給賢人,不問地位貴賤,何況衛氏是權貴門戶有名的人呢!」後來,朝廷多次徵召衛玠入朝為官,徵召命令到來,衛玠推不赴任。很久以後,才應允擔任太傅西閣祭酒、太子冼馬。衛玠的兄長衛璪擔任散騎侍郎,在宮內侍奉晉懷帝司馬熾永嘉四年(310年),中原戰亂漸起,衛玠因天下大亂,提議搬家到南方去。母親王氏答說,我不能舍下你哥哥衛璪離開。為了門戶大計,衛玠把道理講得深透,王氏流著淚答應了他。衛玠臨別前,對兄長衛璪說:「恭敬父、師、君的道義,是人們所看重的。如今,可以說你是獻身事君,請哥哥自勉。」於是,護送母親搬到江夏(今湖北武漢)居住。

衛玠後來又到了都城建鄴(今江蘇南京)。從豫章郡到京都時,京師的人聽說其姿容無雙,看他的人都擠成了人牆。衛玠避亂渡江之初,去拜見大將軍王敦。由於夜坐清談,王敦便邀來謝幼輿。衛玠見到謝幼輿,非常喜歡他,再也不理會王敦兩人便一直清談到第二天早晨,王敦整夜也插不上嘴。衛玠向來體質虛弱,常常被母親管束,不讓衛玠多談論。因勞累成疾而加重病情,那一夜,衛玠突然感到疲乏,從此病情加重,最終做夢而去。於永嘉六年,衛玠去世,時年27歲。當時的人都說,衛玠是被人看死的。此即成語「看殺衛玠的典故出處。唐朝仍有人感嘆衛玠之死,詩云「京城媛女無端痴,看殺玉人渾不知。」謝鯤哭他很悲痛,有人問他為何如此悲傷,謝鯤回答說棟樑斷了,因而悲哀。衛玠死後先葬在了南昌。改葬於江寧。丞相王導告論說:「衛洗馬確實該改葬。此人是風流名士,海內仰望,可以準備薄祭,來勉勵舊日好友。」


高長恭為將躬勤細事,累次升任至并州刺史。初封樂陵縣開國公,從弟高殷即位後晉爵為蘭陵郡王,後歷任尚書令、錄尚書事、大司馬、太保、太尉等。與段韶征討柏谷,又攻打定陽。段韶患病,高長恭總領其眾。前後以戰功別封鉅鹿、長樂、樂平、高陽等郡公。河清二年,突厥攻入晉陽,高長恭奮力將其擊退。次年,邙山之戰,高長恭為中軍,率領五百騎兵再入周軍包圍圈,直至金墉城下,成功替金墉解圍,高長恭在此次戰中威名大振,士兵們為此戰而謳歌他,即後來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

高長恭功高蓋主,胡太后怕他奪了自己兒子的帝位,就以皇帝的名義,將一個叫張香香的妃子賜給他,目的是刺殺他。張香香天姿國色,使盡百般手段,高長恭卻格守君臣之禮,不為所動。半年過去,她不僅沒有刺殺高長恭,反而被他忠心報國的行動所感動,講出了胡太后的陰謀。胡太后大怒,要招回張香香加以殺害。高長恭卻在這一過程中愛上了這位美麗善良的女子,真的收她為妾了。武平四年,因「國事即家事」招致北齊後主高緯記恨,被後主高緯賜死,時年33歲。死後,北齊追贈假黃鉞、太師、太尉公,謚號忠武。蘭陵王高長恭勤奮好學,作有《添燈油》、《拜魏收》、《搶書》、《挑戰馬》等;蘭陵王高長恭品格非凡,《斬親侄》、《收義子》、《放刺客》、《讓龍位》、《燒賬本》、《蘭陵王之死》等有記載。在《齊王賜妃》、《張香香救主》、《葬妻》等記載中,其感情生活動人。

蘭陵王墓位於今磁縣城南5公里處,墓冢高大,周圍建有透花圍牆,墓地建有碑亭。1920年,當地村民在修公路時取土時,挖出了《蘭陵王高肅碑》。碑額篆陽文四行十六字:齊故假黃鉞右師右慰公蘭陵忠武王碑。碑文真實記載了蘭陵王高肅的生平經歷和立碑年份。字跡雖然駁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勁、古樸,因其史料及書法藝術價值,被稱為北碑第一品。1988年,蘭陵王碑被國家列為重點保護文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岩嶠地標 的精彩文章:

大詞人李煜絕命《虞美人》

TAG:岩嶠地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