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核時代,保羅·尼采如何締造了美國的國家安全?

核時代,保羅·尼采如何締造了美國的國家安全?

2004,美國著名政治家、戰略家與軍控政策專家保羅·尼採去世,享年97歲。他從羅斯福到老布希時期擔任過除卡特以外所有美國總統的政府成員或政策顧問,是戰後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尤其是軍事防務戰略的主要設計者。作為美國屈指可數的政壇元老之一,保羅·尼采漫長的一生極富傳奇色彩。

保羅·尼采是冷戰史上著名的「NSC-68號文件」的主要設計者,1957年的《蓋策報告》幾乎是該文件的翻版。關於「林中散步方案」、SALT、START談判這些影響冷戰進程的著名事件,他都是重要的參與者,甚至可以說是主導者。但對於這樣一位對戰後美國國家安全政策影響最深刻、最持久的政治人物,人們卻對其知之甚少,不僅中國國內尚無人做過深入研究,即使在美國相關論著也屈指可數。

南京大學石斌教授的新著《保羅·尼采:核時代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締造者》(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12月出版)一書,是國內學者填補這一重要學術空白的首次嘗試。該書是石斌教授主編的《美國對外戰略的設計者》叢書(目前已出版八卷)中的一部。

該書雖然長達五十萬字,卻並非一般意義上的人物傳記,也不是有關美國核戰略的專門研究,而是從保羅·尼采這位美國戰略與外交界的「常青樹」入手,從戰略史和戰略思想史的視角,探討核時代的美國安全觀念與戰略傳統及其對於歷屆、當前和未來美國對外政策與對外行為所具有的啟示意義。該書時間跨度從二戰後期直至「9·11事件」發生以後,是對戰後以來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演進歷程及其內外動因的全景式描述和整體考察。

保羅·尼采出生於一個德國移民家庭,是家族的獨生子。尼采堅信,那些得到命運垂青的人,有能力使世界變得更美好一樣,他自己的一生便是這句話最好的印證。尼采出身名門,從小在上流社會家庭中成長,見多識廣又很早慧。哈佛大學畢業後順利進入了華爾街,隨後又娶了美孚石油公司合伙人的女兒。跟與其比肩的另一位著名冷戰戰略家喬治·凱南相比,保羅·尼採的「出廠設置」可以說是相當好了。尼采打小就在家中聽各色人物坐而論道,決心長大後要從事影響世界事務的工作。這也決定了尼採的思想更多地來自經驗而不是書本,有決斷力,重視協作,講求效率,更相信數據和事實而不是直覺。組織能力、對邏輯性的堅持以及忍耐力成為了尼採的強項。

1950年,尼采主持制定的國家安全委員會「NSC-68號文件」,是戰後以來美國政策設計者和決策當局對國家安全政策首次做出的最全面、最系統的評估,也是冷戰史上最重要的戰略文件之一,其影響不亞於凱南的「長電報」。文件主旨是全面擴軍抗蘇,在和平時期建立和保持強大的國防力量,直接導致了冷戰的「軍事化」,對整個冷戰期間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產生了深刻影響。尼采同時是與「NSC-68號文件」十分相似的《蓋策報告》的主要定稿人,這份報告直接影響了肯尼迪政府的戰略調整。尼採的一生大致順遂,卻不乏起起伏伏,時而「圈外」,時而「圈內」。但作者認為,縱觀其一生,在其戰略思想中,有一個非常清晰、一貫的核心理念——「以實力求安全」,即以實力、尤其軍事實力維護或謀求和平與安全。

尼采公開承認,自己是個徹頭徹尾的實用主義者。的確,他講求實效而不是遵循某種既定的教條,更像是一個精於算計的華爾街投資銀行家。不過,很難給尼采簡單貼上現實主義者或自由主義者的流行標籤。實際上,尼采也是美國意識形態的捍衛者,他強調,人們必須首先解決信念問題,隨後通過理性判斷,才有可能達到自己的目的。「以實力求安全」是美國歷史上根深蒂固的現實主義安全觀念和戰略傳統,對美國對外政策與戰略行為影響深刻而持久。不過,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力圖維護的是美國的「核心價值」,而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核心利益」,因此既崇尚武力,而又堅信「歷史在我們一邊」。小布希時期的新保守派戰略家,被稱之為「武裝的威爾遜主義者」,實際上也是這種戰略傳統的當代繼承人。

如果說實用主義、行動哲學以及自由民主的價值觀,是尼采政治思想的核心,那麼,強大的軍事實力、高度的警惕性以及基於西方聯盟凝聚力與高昂士氣的共同防禦,則是尼采冷戰戰略思想的核心。相較於喬治·凱南的戰略主張,尼採的思想更能代表美國政治精英中的主流傾向,也反映了美國戰後尋求霸權的心路歷程。作者指出,在冷戰共識和遏制戰略得以長期延續的同時,「軍事—工業—科學複合體」也逐漸成為美國國家安全的基礎結構,「新黷武主義」成為戰後美國安全政策的一大特徵,最終使美國成為史無前例的「軍事帝國」:器物與技術上「武裝的美國」,精神和制度上「尚武的美國」,對外行為上「黷武的美國」。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國家像美國這樣如此頻繁地發動或捲入戰爭,美國的戰略文化實際上具有濃厚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色彩和突出的衝突型特徵,反映了「西方戰略文化中的衝突與暴力傳統」。

尼采一生中大部分時間在與政治打交道,參與並影響世界事務的進程,其戰略思想的轉變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美國對外戰略的變化。作者發現,儘管68號文件帶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但自1960年代末以來,尼採的戰略思想更多地基於經驗數據和邏輯推理。80年代中後期,尼采戰略論述中的意識形態色彩更是大為消退,更多的是關於全球戰略格局與世界秩序走向的冷靜思考。本書的作者也始終在思考這樣一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關鍵問題:戰後美國全球性主導地位的確立、鞏固或維繫,與冷戰的形成、展開、轉型和終結以及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制定或調整之間具有何種聯繫?戰後美國歷代戰略精英如何界定美國的利益,如何判斷內外威脅與挑戰,如何評估本國能力並作出戰略選擇,以達到確立、鞏固或護持美國全球霸權的戰略目的?作者認為,要理解這些問題,至少需要考察彼此相關的兩條基本線索:戰後以來美國國家安全戰略與對外行為的歷史脈絡,以及戰後以來美國政策設計者和決策者的戰略思想及其社會歷史與文化根源。

作者指出,立足「最壞假設」,偏重軍事手段,謀求絕對安全,秉持道德普遍主義和意識形態優越論,是美國主流安全觀念與戰略思想的基本特徵。然而,此類戰略與安全觀念的危險性在於,美國並不總是因此獲利,它也有可能因為過度擴張而導致自身實力與聲譽受損,甚至重蹈歷史上許多大國的覆轍。後冷戰時期,特別是「9·11」恐怖襲擊事件以後的歷史發展表明,與「尼采式」戰略觀念密切相關,美國也時常面臨著帝國「過度擴張」或「戰略透支」的現實與潛在危機。當今美國在全球所遇到的許多難題,或者說正在顯現的某種「帝國的困境」,都可以從冷戰歷史中找到根源。更重要的是,一旦與實力相當並同樣抱有意識形態偏見或道德優越感的大國相遇,對抗就可能發生,整個世界都將面臨巨大的危險,何來絕對安全?這無疑是美國霸權的一大悖論。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歷史系)

原標題:戰略思想史視域下的美國對外政策與對外行為——讀《保羅·尼采:核時代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的締造者》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張卓晶 排版編輯:張卓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外媒:良好的中印關係有利於世界穩定
《經濟藍皮書春季號:2018年中國經濟前景分析》發布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