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馬克思為什麼是我們時代的同路人

馬克思為什麼是我們時代的同路人

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我們以各種形式紀念馬克思為我們留下的思想遺產。馬克思的思想並沒有過時,其思想依然具有穿越時空的魅力。法國思想家薩特認為馬克思主義仍然是我們時代的哲學。美國學者海爾布隆納提出,要探索人類社會的發展前景,就勢必要求助於馬克思。無論贊成還是反對,馬克思是我們時代的同路人。

馬克思的思想歷久彌新,其思想內容並不過時

馬克思雖然已經逝世一個多世紀,但是他的的思想卻歷久彌新,與時偕行。馬克思對人生、價值、歷史、時代等諸多問題的理解並不過時。

馬克思的人生觀並不過時。認識人自己,既是一個古老的問題,又是一個常新的問題。古今中外,無數思想家從不同角度提出過自己的理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但是,馬克思則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質,他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一論斷,無疑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對人的本質的科學說明,為人們認識人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提供了方法論。人的生命歷程不同於其他動物的生命過程,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統一的,而人不僅要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還要生產、交往、創造,在極為豐富的社會生活中觀察、思考、判斷和選擇,將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關於人如何面對和創造自身,馬克思認為,「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人按照真善美相統一的尺度來創造自身,換句話說,人必須按照人的尺度培養高尚志趣、從事實踐活動、改造客觀世界,形成相應的人生觀。

馬克思的歷史觀並不過時。科學說明人類歷史運動的規律,是一個重大難題。馬克思的重要貢獻就是發現了人類歷史運動的真實規律,而這是其之前的思想家未曾徹底解決的。恩格斯曾經指出,馬克思主義是關於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它最重要的是提示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開篇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所以,人,作為人類歷史的經常前提,也是人類歷史的經常的產物和結果,而人只有作為自己本身的產物和結果才成為前提。歷史規律不是外在於人的歷史活動之外的東西,歷史規律就是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活動過程。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馬克思進而指出,作為歷史主體的人民群眾創造了歷史,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歷史上的活動和思想就是「群眾」的思想和活動。人民群眾為滿足自身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而展開的生產、分工、協作、交換等活動,構成歷史的豐富性。

馬克思的價值觀並不過時。任何一種觀念設想、價值預期都不可能脫離現實的社會生活而存在,價值觀來源於現實又超越現實。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的終極預想,既不同於中世紀宗教神學家,將人們的目標願景引向虛無縹緲的彼岸世界,也不同於近代人道主義思想家,從「抽象人性」和「自然理性」衍生出「絕對真理」和「永恆價值」,而是從現實的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人的生存困境出發,確立自己的價值目標。資本主義社會確立以資本為代表的「物」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人對資本和「物」的依賴使人成為單向度的人,資本和「物」的增殖卻導致人的貶值,資本的無限增長和人的片面發展形成巨大反差,人的社會生活完全淹沒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冰冷的水裡」。馬克思認為,不推翻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係,就不可能廢除在此基礎上產生的、資本邏輯主導的社會價值體系,只有廢除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係,實現共產主義,人才能獲得徹底的解放,才能真正確立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核心的社會價值體系。

馬克思的時代觀並不過時。馬克思時代觀的價值,不在於預測一個時代的具體圖景,而是提供了認識時代的科學方法。這種方法論並不過時。在馬克思看來,一個時代的面貌主要是由這個時代的社會生產關係和生產資料決定的。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藉以進行的社會關係的指示器。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人不僅要認識時代,更重要的在於跟上時代,確立時代任務,而時代任務的確立必須考慮現有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會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的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人類不能在物質條件不具備的前提下就盲目制定時代的任務,而是必須按照時代的客觀條件和生產力水平,確立時代的任務。

馬克思的思想歷久彌堅,其思想特徵獨特鮮明

馬克思的思想歷久彌堅,直到今天依然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主要在於其自身的特徵獨特而鮮明。

堅持科學性和道義性的統一。馬克思的理論為什麼令人稱服?一方面,其理論具有科學性。馬克思的一生完成了兩大發現,一是創立了唯物史觀,二是發現了剩餘價值規律並建立剩餘價值學說。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從而得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科學論斷。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入思考,對世界歷史發展邏輯的科學揭示,堪稱人類思想史上偉大的理論。另一方面,其理論具有道義性。馬克思終生踐行「為全人類而工作」的理想信念,他從事科學研究的目的是表達勞苦大眾呼聲,捍衛人民群眾利益。保爾·拉法格在回憶馬克思的一生時說:「馬克思雖然深切地同情工人階級的痛苦,但引導他信仰共產主義觀點的並不是任何感情上的原因,而是研究歷史和政治經濟學的結果。他確信,每一個不為資產階級利益影響、不為階級偏見所蒙蔽的公正人士,必然會得出同樣的結論。」

堅持繼承性與創新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本身創立的過程是以批判吸收德國古典哲學、英國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的優秀成果為理論基礎的,馬克思主義的不斷發展也同樣是吸收各國文化的優秀成果而得以實現的。列寧曾經指出:「馬克思主義這一革命無產階級的思想體系贏得了世界歷史性意義,是因為它並沒有拋棄資產階級時代最寶貴的成就,相反卻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正是對傳統人類文明成果的揚棄,馬克思實現了理論上的創新,實現了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馬克思哲學並不是停留于思想創作層面,而是要發揮指導實踐的功能。哲學不僅要解釋世界,更要通過實踐改變世界。馬克思認為,如果一個有學問的人不願意自己墮落,就決不應該不積极參加社會活動,不應該整年整月地把自己關在書齋或實驗室里,像一條藏在乳酪里的蛆蟲一樣,逃避生活,逃避同時代人的社會鬥爭和政治鬥爭。馬克思的理論始終以實踐為旨歸,致力於打造無產階級的精神武器,指導無產階級的革命實踐。馬克思力圖透過現象揭示本質,抓住事物的根本,用理論的徹底性說服群眾、掌握群眾,指導群眾運動。

堅持時代性與開放性的統一。真正的哲學不能離開對時代問題的關注,時代精神體現在時代問題之中。哲學理論不僅表達時代精神,更在於進一步塑造和引導時代。馬克思指出:「哲學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哲學要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並相互作用;問題是時代聲音,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當然,馬克思的思想能夠產生持久、廣泛的影響力,還在於馬克思不是從狹隘的民族主義立場出發去思考社會問題,而是站在整個人類歷史的高度,謀求全人類的解放,推動人類整體的進步,因而,馬克思的思想同樣具有最大的開放性。

馬克思的思想歷久彌珍,其思想應該被科學對待

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在歷史中愈顯珍貴。只有以科學態度對待馬克思的思想,才是更為深刻並且富有價值的紀念馬克思誕辰的方式。

科學對待馬克思的思想,真學是前提。馬克思的經典著作蘊含著其思想的精髓和要義,要想領悟到其真諦,就必須認真研讀馬克思的經典原著,必須下苦功夫讀。馬克思的一些著作確實不容易懂,毛澤東在談及讀經典的方法時說,看不懂這種情形的確存在,看不懂有一個辦法,叫做「鑽」,「在中國,本來讀書就叫攻書,讀馬克思主義就是攻馬克思的道理,你要讀通馬克思的道理,就非攻不可」。

科學對待馬克思的思想,真懂是關鍵。任何思想都是一種整體性的呈現,馬克思的思想同樣如此。鄧小平曾經強調:「要對毛澤東思想有一個完整的準確的認識,要善於學習、掌握和運用毛澤東思想的體系來指導我們各項工作。」對待馬克思的思想,我們也必須採取這樣的態度,不能用斷章取義、各取所需、為我所用的方式割裂馬克思思想的內在聯繫。要善於按照馬克思自身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來理解,要善於把不同時期的馬克思思想聯繫起來進行思考,要善於把馬克思同其他經典作家的思想進行比較研究,從而真正把握馬克思思想的核心要義。

科學對待馬克思的思想,真信是根本。馬克思思想以科學的理論形式彰顯了人類社會進步的崇高價值追求。它徹底批判一切剝削階級的理論觀點,堅決捍衛無產階級和勞苦大眾的利益,以消滅一切剝削和社會不平等現象、爭取無產階級和人類的徹底解放為己任,是推動走向「自由人聯合體」的行動指南。因而馬克思的思想不會過時,而是歷久彌新、歷久彌堅、歷久彌珍。馬克思的思想啟示我們,現實和理想的矛盾永遠以一種張力形式呈現著,我們不能因共產主義理想遙遠而放棄追求,不能因現實運動遇到的問題複雜而放棄夢想。

科學對待馬克思的思想,真用是旨歸。無論多麼高超、科學、嚴密的理論體系,歸根結底還是精神的東西,而在馬克思看來,精神的東西解決不了任何現實問題。因此,實踐運用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根本目的,也是其最終歸屬。堅持學以致用,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在實踐中檢驗真理、發展真理,這既是馬克思主義的要義,也是其發揮作用的唯一的現實途徑。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

(責任編輯:郭麗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理論網 的精彩文章:

TAG:理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