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Uber車禍難阻無人車 最大挑戰是自動/非自動汽車如何共存

Uber車禍難阻無人車 最大挑戰是自動/非自動汽車如何共存

騰訊科技訊 5月26日消息,據外媒報道,著名作家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曾經說過:「未來近在咫尺,只不過時隱時現罷了。」在無人駕駛汽車領域,這句話尤其適用。

雖然幾個星期前Uber捲入的亞利桑那州致命車禍,導致其無人駕駛測試被「踩剎車」,但它並沒有阻止其他公司測試自己的技術。事實上,無人駕駛汽車公司Waymo繼續在亞利桑那州進行無人駕駛汽車測試。該公司還在加州申請許可,今年將在鳳凰城啟動無人駕駛計程車服務。

Uber事故引發了許多關於無人駕駛技術未來的質疑,包括技術是否成熟,是否會被採用,以及何時將投入使用。不過現在看來,這項技術似乎已經準備就緒,許多人認為它可能會比人們預期的更快被採用。

人工智慧(AI)技術加上深度神經網路和激光雷達感測器,以脈衝激光的形式產生對象的精確三維信息,這標誌著前所未有的技術創新時代已經到來。這些激光雷達感測器允許無人駕駛汽車對卡車、自行車、信號、汽車、車道標記和行人等物體進行分類和檢測。

激光雷達、AI和其他創新技術的結合將汽車改造成「輪子上的智能電腦」。如果你把它與飛機技術相比較,我們就遠遠超過了Kitty Hawk的第一架飛機。事實上,我們可能處在波音707飛機的時代。

特斯拉(Tesla)、Waymo以及Uber的無人駕駛汽車總共已經行駛了近16億公里的里程,而發生的事故還不到40起,並且只有4人遇難。相比之下,非自動駕駛汽車2017年在美國的行駛里程約為5.18億公里,致死人數超過37000人。

按照每公里死亡人數的標準計算,無人駕駛技術顯然要好得多。誠然,這種比較並非是線性對比,也不太準確,但它至少表明,雖然無人駕駛技術還不夠完美的,但它已經相當成熟。

此外,預計2022年將成為無人駕駛技術的轉折點。畢竟,大眾汽車公司和百度將在2019年發布他們的首款無人駕駛汽車,通用汽車公司和豐田公司將在2020年發布類似新車,寶馬公司和福特公司將在2021年發布,而Waymo表示:「我們的技術已經準備就緒,我們今天就準備擴大規模。」

在採用時間框架問題上,由於經濟、社會和人口因素以及技術創新的共同作用,無人駕駛技術將在2022年被大規模採用。我們正在經歷一段不同尋常的時期,創新技術正以加速的方式被採用。

雖然固定電話經過100年時間才達到飽和點,但手機、智能手機、社交媒體、平板電腦和其他技術的採用率都非常快,僅用了5到7年時間。隨著新技術的普及,技術進步將呈指數級增長。

無人駕駛技術很可能會遵循同樣的快速採用率,並且有許多理由可以證明這種基於經濟和人口統計的論斷。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無人駕駛汽車將會更方便,幫助減少交通、事故和污染,同時減輕車主的養車負擔。

無人駕駛技術將為消費者和處於領先地位的公司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考慮到95%的時間汽車都處於閑置狀態,這將促使汽車使用率增加。在今天的經濟中,汽車是最少被利用的資產之一。隨著利用方式的改變,運輸成本將大幅下降,收益將大幅上升。

隨著交通成為一項服務,無人駕駛汽車也可能帶來更方便、更無摩擦的體驗。可以想像,像Waymo、Uber或Lyft這樣的公司,他們會利用消費者的智能手機、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運行無人駕駛汽車車隊。

我們也可以想像這樣一個時代的到來:我們可以按月訂閱交通服務,類似於我們今天訂閱有線或互聯網服務的方式,同時可以預先設定價格、距離和預期目的地。

此外,大城市還存在交通擁堵和污染問題,電動無人駕駛汽車可能成為解決之道。在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丹妮拉·魯斯(Daniela Rus)領導的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演算法,可以讓3000輛四乘轎車滿足98%的計程車需求,取代目前在紐約運營的近14000輛計程車。這將大大減少交通、污染和噪音。

隨著共享經濟和千禧一代的出現,他們對汽車所有權的重視程度低於前幾代人。他們信奉「產品即服務」的消費理念,而不在乎是否擁有這款產品。千禧一代也是數字原生代,他們更喜歡創新技術。

然而,無人駕駛技術還面臨許多挑戰,其中最大的一個挑戰是消費者的懷疑。約56%的美國人不想乘坐無人駕駛汽車,但美國的年輕人更願意接受它。

「汽車是自我表達和快樂的源泉」這一概念,也給無人駕駛技術的普及帶來挑戰。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20世紀初,當汽車開始出現時,許多騎馬的人也可能會辯稱,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沒有比在大草原上騎馬更愜意的事情了。人類的自我表達和快樂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這主要是由於技術推動。想想社交媒體和視頻遊戲吧!

不過,最大的挑戰可能是自動駕駛和非自動駕駛車輛混合共存的過渡時期。這一過渡時期可能是最困難的時期,儘管兩種類型的汽車在無人駕駛汽車佔主導地位之前都能適應共享道路。

顯然,無人駕駛技術面臨許多挑戰,但它可能會比我們預期更快的速度成為一種主導交通方式。消費者、企業、學術機構以及監管機構都需要為這一即將到來的未來做好準備。 (編譯/金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科技 的精彩文章:

分析師預計蘋果新機比iPhone X貴 將採用三管齊下新策略
阿里自主研發AI晶元;小鵬汽車G3開放預訂

TAG:騰訊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