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命的烤火者—楊絳先生逝世二周年紀念

生命的烤火者—楊絳先生逝世二周年紀念

「只有一件事終身不改,我一生是錢鍾書生命中的楊絳。」翻開楊絳先生的傳記,每每讀到這句話,總忍不住熱淚盈眶,這是多麼純粹的感情。先生的一生傳奇而淡泊。她是錢鍾書眼中「最才的女,最賢的妻」,夫、女相互之間的詼諧逗趣讀來讓人忍俊不禁;在少女時代與費孝通之間有著一段微妙關係;在建國後的歷次政治運動中,她以謙恭卑微中應對險惡政治環境;幾經波折,歷時數十年翻譯《唐吉坷德》我們看到她以艱辛與堅韌在文壇才顯;愛女愛人先後去世後,一人留在世間打掃現場...

古月堂前傾心,玉泉山上同游

一次春光正好,兩人攜手同行,情話綿綿,自羨神仙不如,同游在玉泉山中。錢鍾書以前每日埋頭苦讀,這次方知遊玩之樂,他最欣賞的是玉泉山和玉泉潭。關於玉泉山的春遊,他們兩人都有唱和之作。楊絳的《玉泉山聞鈴》描繪的是眼前之景,錢鍾書和作《玉泉山同絳》則著眼意中之人:「久坐檻生暖,忘言意轉深。明朝即長路,惜取此時心。」

做主的是人,不是命

楊絳先生認為如果把「命造」比作船,把「運途」比作滿足河,船只能在河裡走,但如果船要擱淺或傾覆的時候,船里還有個「我」在做主,也可說是這人的個性在做主。所以她的結論是,如果我們反思一生的經歷,都覺得是當時的處境使然,不由自主,但其實關鍵時刻,做主的還是自己。

所以他們做自己。他們不願摧眉折腰事權貴,並非鐵骨錚錚,只是生性靦腆淡泊,但求盡情看自己想讀的書,過平靜的日子。腹有詩書的傲氣亦並非盛氣凌人,而是精神世界的豐盛,可以讓他們在物質最匱乏的時期都能不予介懷。可惜世事動蕩如浮萍,遠離是非的三人,卻仍然歷經風雨飄搖。

走到人生邊緣,烏雲鑲著金邊

《大學》中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知道自己要什麼,在一生懸命的追求上從未放棄過,內心才能夠安定,楊絳恰恰做到了這一點。當寫「文革」往事,先生用筆輕淡,從無一句血淚控訴,的確做到了「哀而不傷」「婉而多諷」;我們仨飽嘗苦楚,但楊絳的記憶之筆沒有晝吟宵哭,反而滿目儘是幸福溫馨的甜蜜時刻。她始終堅信:「人性並未泯滅,烏雲鑲著金邊。」

2011年7月17日,她迎來了自己的一百歲生日,親友們都想上門為她祝壽,她溫和地說:「天太熱,你們在家替我吃一碗壽麵,別麻煩大家了。」記者想要登門採訪,她總是婉言謝絕,為此心中還深感歉疚。朋友們建議她借百歲生日,通過答問與讀者做一次交流。她總算同意接受《文匯報》的筆談專訪,這是她多年來首次公開向外界談論各種問題。她充滿深情地談起了父親對她的教育,談起了錢鍾書,談起了翻譯和寫作,談起了含忍和信仰。一百歲的老人了,思路還是那麼清晰敏銳。在筆談的末尾,她說:「我今年一百歲,已經走到了人生的邊緣,我無法確知自己還能往前走多遠,壽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凈這一百年沾染的污穢回家。我沒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過平靜的生活。」

文字撰寫:夏雅詩

責任編輯:沈正昊

責任主編:麻雪迎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林青協 的精彩文章:

額爾古納河右岸,每個人逝去的故鄉

TAG:北林青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