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後來的我們,「埋」在北上廣深

後來的我們,「埋」在北上廣深

這個世界上,有七十六億人

呂小姐對大多數人來說,只是個路人

但卻是一個有點意思的路人

如果你也喜歡攝影、旅行、美食、閱讀......

我們,就可能有新的交集

歡迎來到路人呂小姐的精神糧倉

平凡故事

 平凡故事

李劍青 

00:00/03:39

520,一個人去看了《後來的我們》,高度共情,幾度哽噎。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文學作品和影視創作,都把漂泊在一線城市打拚、渴望在這些壓力與魔力並存的異鄉紮根的年輕人們作為素材。這些小說、電影、電視劇無一例外都摻雜著這幾味元素: 青春、夢想、得到與失去、痛苦與蛻變......總之,大多遺憾。

不難理解,共鳴愈烈,受眾愈多,作品才能愈賣座。就像電影里方小曉問「為什麼沒有一個故事從開始到結尾都是幸福的呢?」,林見清答:「幸福不是故事,不幸才是。」但故事之所以敲擊人心,卻是因為它源於生活,並非虛構。

我們一直誤解了生活的真相:失望和錯序是人生常態,歡喜和順遂才是意外。

(圖片源於網路)

在黑乎乎且密閉的影院里,我三次共情,三次落淚。第一次是聽到方小曉和林見清關於為何要留在北京的獨白:

「能在北京生活對我來說一直是一個夢,在北京好像每天都能遇到新鮮事,遇上有趣的人,所有的夢想都能實現,雖然掙的錢不多,空氣和水也沒家鄉的好,但是我得試過了才甘願回到小城市,去過結婚生子,柴米油鹽,平淡的下半生,我一定得堅持下去,北京,誰怕誰。」——方小曉

(圖片攝於北京)

「畢了業,誰願意離開北京?每天路過天安門的時候我就在想,所有最好最神奇的事情都會在這裡發生,我明白北京不是我的家,我寧可擁抱現實中的無家可歸,也不想放棄搏一把的機會,都說這兒的生活艱難,但老子不怕,至少我在北京混過,北京的一天真的很短,短到還沒有開始就結束了,所以每天早上一睜眼,我就覺得我離夢想又進了一步。」——林見清

這不就是幾年前的我么?方小曉的獨白里,把「北京」替換成「香港」,把「空氣」和「水」替換成「房子」和「美食」,就是我的真實寫照。倒推十年,理想就是離鄉,總覺得什麼都是外面好。真正抵達了,覺得也就這麼回事兒,飯菜還是家裡香。人總在覬覦自己沒有的東西,本性使然,倒也無可厚非。

離開家鄉的我們變得更好了嗎?嗯,更好了。

只是這樣蛻變一定程度上源自痛苦。改變我們格局和眼界的,並不是「新鮮事物」這麼表面的東西,並不是在一個嶄新的城市,看到了不同的膚色和種族、聽到了不同的語言、感受了不同的城市特性和生活節奏後,頃刻間變成了一個視野廣闊的人。讓我們真正涅槃重生的,是錯位與抽離的帶來的孤獨和流離感,是身份重置時尷尬的認同失焦,是「融不進」又「回不去」的矛盾處境。

(圖片攝於上海)

為了紮根,一些人埋了安全感,然後美其名曰:是自由的代價。沒有彼岸,哪來江河?

第二次潸然,是林見清和方小曉在雪地里復盤過去的一問一答:

林:「如果當時你沒走,後來的我們會不會不一樣?」

方:「如果當時你有勇氣上地鐵,我會跟你一輩子。」

林:「如果那時你沒有跟我分手呢?」

方:「那我們之後也會分手。」

林:「如果我們一起堅持到最後呢?」

方:「也許你就不會成功。」

林:「如果當時我足夠有錢,我們住進一個有大沙發的大房子......」

方:「那你可能已經找了不下十個小三。」

林:「如果當時我們就是不管不顧,我們就是結婚了呢?」

方:「那我們離婚好多年了。」

林:「如果我們沒有離家去北京」

方:「如果沒有如果,後來也沒有後來。」

林:「後來我們什麼都有了」

方:「卻沒有了我們。」

(圖片源於網路)

直到此刻,歸來重逢,林見清都沒明白一件事: 方小曉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林見清為了追求方小曉時誇口說:「愛一個人,就是為她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 兩個人剛在一起時,也是信心滿滿要努力工作,想給小曉在北京買一個大房子,那時的真心可鑒明月。但生活是一把實錘,如果沒有堅毅的精神和與之匹配的能力,美好而脆弱的願景著實不堪一擊。後來,林見清在工作中受挫,脾氣越來越差,精神上也開始和其他女性有意曖昧,長期沉迷在遊戲世界裡,藉此麻痹自己。最後方小曉心涼至極後拖著行李箱離開,專註在屏幕前的他都未能及時察覺。

他以為小曉離他而去,是因為他沒有能力給她一個大房子,卻不知道方小曉要的,從來都不是房子,而是一個家

電影里方小曉和林見清隔著地鐵的門,沉默不語,任由閘門緩緩闔上,兩個人漸行漸遠。這個畫面讓我回憶起一段曾經觸動過我的話:「所有男孩在發誓的時候,都是真的覺得自己一定做得到,而在反悔的時候,也是真的覺得自己做不到。所以誓言這東西,無法衡量堅貞,也不能判斷對錯,它只能證明,在說出來的那一刻彼此真誠過。

方小曉的離開撕開了林見清痛定思痛的契機,他重拾夢想與動力,開發出了風靡市場的遊戲軟體,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老實說,電影里的林見清是幸運的,現實生活里還有千千萬萬個努力了卻依然沒成功的「林見清」呢。

總之,好多人把愛情埋了,才換來了事業有成的入場券。

說巧不巧,來觀影的前一晚和爸爸通了一個電話,和他「抱怨」最近生活似乎失去了重心,身心俱疲,電話那頭熟悉的聲音寬慰著我:「是不是最近壓力大啊,要麼早點回來。」大概是因為代入感和共鳴太強烈,這一次紅眼,整個人在影院的座椅上顫抖。耳朵里,是林見清爸爸寫給小曉的信的旁白:

「吃什麼還是家裡好,那些外賣能好吃嗎?一直想給你寄點吃的,又不好問見清,這些年他好像突然長大了,我知道那都是因為你。

緣分這事兒,能不負對方就好,想不負此生真的很難。這些可能都得等你們老了,才能體會得到。

做父母的,你們和誰在一起,有沒有成就都不重要,只希望你們能過上你們想要的日子,健健康康的。像我老了,眼睛瞎了,見清也總說我什麼都不懂。

那年在火車站,我還以為握住的是你的手,卻發現那不是你。我就明白,就算你倆走不到一塊,我們也會是一家人。

小曉,好好吃飯,累了就回來。」

(圖片源於網路)

一句清淡的「好好吃飯,累了就回來」,像我這樣一隻竄天的風箏頃刻間明白: 還有人能牽著你、時不時拽一下手中的線提醒你「有家可回」,是一件多麼溫暖和有幸的事。

林見清後來功成名就,在北京買了房,勸父親搬去大房子里好互相有個照應,卻被林父拒絕說:「我不去,我的好日子在這裡。」兩人因此大吵一架,林見清負氣出走,認為父親不理解自己的苦心,不明白自己一切的忍辱負重都是為了給老爺子一個更好的生活。這樣站在自己角度的「為你好」情結,被方小曉的一句話戳破:

「你以為叔叔養你二十幾年,就圖你一套房子啊。」

我相信這不是一個特殊的個例,而是很多「打工青年」和「留守老人」的普遍矛盾,在家待習慣的父母不願挪身去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在外打拚的子女又期望父母能在身邊以敬孝心,一個不願走,一個不肯回

僵持無解,雙方只能是隔著電話用善意的謊言寬撫對方:

「我不孤單,我身體很好。」

「我工作很好,我賺錢很多。」

父母在,不遠遊。那些紮根在北上廣深的人,多多少少埋掉了親人在側的溫暖,和無處安放的孝心吧。

有時間

常回家看看

願永遠有人叮囑你

「好好吃飯,累了就回來」

GIF

謝謝您的閱讀!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路人呂小姐 的精彩文章:

TAG:路人呂小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