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是「隱形貧困人口」嗎?

你是「隱形貧困人口」嗎?

1

「佛系青年」還言猶在耳,同齡人「拋棄」你也沒過多久,一個新的網路辭彙又火了——「隱形貧困人口」。

這類人群每天衣著光鮮地遊走在城市的繁華街道,在朋友圈裡曬著各種精緻的食物,在旅遊網站分享自己四處旅遊的照片,生活光彩照人,卻基本上沒什麼積蓄。

石家莊的李女士參加工作已經兩年,雖然每月有六七千元收入,但沒攢下什麼錢。

李女士說,她每個月買衣服就要花去收入的一半。

「我有美容卡、按摩卡、健身卡、美髮卡……」李女士說,這些卡的價錢都不低,她一般是用信用卡結算,然後分期還款。

工作5年的白女士是一名狂熱的護膚愛好者,市面上能買到的高中檔護膚品她都用過,每個月5000多元的收入有一大半用在了買護膚品上。

她說以前自己花錢都是大手大腳,有時沒到月底發工資,手頭就沒錢了,只能臨時向父母借些錢度日。

2

這個詞用以形容這樣一類人:看起來每天有吃有喝,朋友圈光鮮亮麗,生活看似格外精緻,但實際上口袋裡可能空空如也。

這一概念受到了不少人的熱議,大家紛紛表示戳中了自己的現實情況。

資陽某職業院校男生A同學愛好買鞋,鍾愛各知名運動品牌,幾乎保持每月一雙新鞋的概率,買鞋是他最大的生活開銷,生活費用光就開口向父母要,他每月花掉的生活費是普通同學的幾倍。

B同學是個愛打扮的女孩子,喜歡買衣服、化妝品,她的衣櫃每個月都有新成員。

然而每月固定的生活費滿足不了她的消費需求,於是她用上了花唄,每月生活費絕大部分用於還上月花唄賬單,然後繼續使用花唄額度消費。

在採訪中,很多學生表示,會在花唄、白條等網上借貸平台透支一點消費,但數額並不是很多,這月花的下月能還上。

同時他們還存在一個普遍現象,月初是「土豪」,月末是「乞丐」,有學生形容自己月初與月末生活最大的變化就是「從一日三餐變成了一日兩餐」。

3

24歲的秦女士在資陽一家外企從事財務工作,日子過得瀟瀟洒灑。

打開她的朋友圈一看,各種美食、聚會、旅行動態頻繁,看起來像是過著月薪上萬的精緻生活。

但秦女士每月工資僅4000元左右,工作兩年幾乎沒有存款。

秦女士說,每月工資一到手,首要就是還賬單,其次就是買衣服、化妝品之類的,另外就是和朋友的一些小聚會。

「這是我的私教健身卡,美容、按摩也辦了會員……」秦女士說有點後悔辦這麼多卡,因為大部分都是衝動導致的結果,曾經計劃買車所以有點積蓄,但存了一段時間感覺手上的存款簡直是九牛一毛,索性將買車的積蓄花掉,換成了手上各式各樣的卡。

秦女士說,自己其實並不「敗金」,打車也不多,經常在家和單位吃飯,花不了多少錢。

但是,很多東西乍一看喜歡,買回家之後立馬後悔,因此成了「月光族」。

對於自己的不理性消費,秦女士大方承認,也表示需要反思並改正這種消費方式。

不難看出,「隱形貧困人口」是慾望享受與消費能力之間衝突交織的產物。

4

在以節儉著稱的中國,以超前消費為主的「隱形貧困人口」讓一些人頗為擔心。

「現在的年輕人就是愛超前消費,只想到今天過得舒服,就不管明天吃得飽穿得暖不。至少我不贊成這種生活方式,萬一有個急用錢什麼的,又咋辦呢……」市民陳女士對「隱形貧困人」的生活方式頗有微詞。

為此,四川希望汽車職業學院政教老師胡慶華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胡慶華表示,「隱形貧困人口」背後代表的消費觀最初源於西方,與崇尚節儉的中國傳統文化觀念有些相悖。

網路的牽線搭橋促使消費文化蔓延開來,讓一部分人產生了衝動消費、超前消費的慾望。

這種衝動型消費的背後不利於個人的長遠發展。

日常生活中,大家應該學會控制自身的購買慾,理性消費,抵抗住網路上各種消費信息的誘惑。

對於這類人群,資陽中學的周馬剛老師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這些年輕人要想改變這樣的困境,做好三步很重要,每個月要有固定的儲蓄,適當地消費,合理地投資,久而久之,也許就能逐漸改變消費觀,走出生活困境。

高校自媒圈

打造高校媒體人平台

聯盟|交流|運營|社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校自媒圈 的精彩文章:

後來,你是否還愛我?

TAG:高校自媒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