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齊聚蘄春李時珍墓前,千人誦讀《拜醫聖文》拜謁醫聖

齊聚蘄春李時珍墓前,千人誦讀《拜醫聖文》拜謁醫聖

雨湖之畔,細雨紛飛。26日上午9點,在蘄春李時珍墓前舉行李時珍誕辰500周年拜謁儀式, 一千多名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以及群眾,鞠躬、敬獻花籃、誦讀《拜醫聖文》、獻花等方式,紀念為我國中醫藥學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傑出科學家李時珍。

攝影 苗劍

人流如織。26日,是李時珍誕辰500周年的日子。儘管下著小雨,但仍阻擋不住人們緬懷一代聖醫李時珍的腳步。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台灣植物新葯研發聯盟副主席、台灣陽明大學生物藥學研究所教授黃奇英,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副院長趙中振,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史研究所教授文樹德等現場拜謁。

誦讀《功德賦》、《拜醫聖文》,字字鏗鏘有力,直衝雲霄。「書考八百 ,葯收兩千;嘔心瀝血、廿七光陰……佑我華夏,聖德長存;伏惟尚饗, 葯神醫聖。」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中醫藥大學原校長、博導陳凱先說, 「紀念是為了更好的傳承,是為了中醫藥譜寫新篇章!」

41歲的樂少林女士,是武漢新洲人。小時候就特別崇拜李時珍的她,和朋 友一行六人,專程過來祭拜李時珍,「李時珍為我們人類健康作出了巨大 貢獻。」10歲蔡清清是蘄春蘄州實驗小學四年級學生,從小就知道李時珍 ,「他是一個偉大的人,是一個無私奉獻的好醫生。」48歲蘄春縣蘄州竹 林湖村村王愛秀女士,家距離李時珍紀念館僅五分鐘步行時間,「我幾乎 每天都經過這裡,但今天一定要進來祭拜李時珍,他是我們這裡的驕傲! 」

當天拜謁儀式後,有一萬多名群眾自發前來祭奠李時珍。

專家歷時五年考古確認蘄春四寶之一「蘄竹」為水竹

蘄春四寶「蘄艾、蘄蛇、蘄龜、蘄竹」中,前三寶都明確指出是什麼東西,唯獨「蘄竹」一直沒有定論。歷時五年考古探尋研究,5月26日下午,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所帶領的科研團隊,首次對外正式宣布:考古證實蘄竹就是一種纖維韌性非常好的水竹。

在蘄春,市民都知道有四寶「蘄艾、蘄蛇、蘄龜、蘄竹」,蘄艾、蘄蛇、蘄龜都已經明確是什麼東西,而只有蘄竹一直沒有定論,眾所紛紜。2013年,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帶著50多人團隊,在當地政府支持下,開始對蘄竹進行考古研究。

團隊開始對全國各地竹子進行普查研究,總共找到17種竹類樣品。在蘄春劉家咀明墓出土的蘄簟,其正面呈現黃褐色,背面泛黃白色,此顏色經過600多年的古墓保存可能會存在顏色的失真,但仍保留著「節平而疏、輕薄柔軟、可迭可卷」的特性,與古代詩句中記載的蘄簟特徵基本一致。

最後,綜合多方考古研究證實,古時用蘄竹做成的竹簟(dian),即一種竹席,很是舒適,既可以保健又可以摺疊,而且「臘月採伐,春天劈制」,這種蘄竹就是水竹。彭華勝教授解釋,與其他竹子不一樣的是,水竹纖維柔韌,可以摺疊,「像部隊摺疊的豆腐塊被子一樣,一般的竹子是無法摺疊的。」另外,其保健功能也是非同尋常,水竹做成的竹席,純天然,在上面休息不會長痱子。

「未來,可以利用蘄竹的特點,深加工,開發出相關產品,造福百姓。」黃璐琦說,挖掘蘄春文化,也是一種文化自信。

院士黃璐琦:帶著朝聖的心情來到蘄春

在武漢參加完海峽兩岸李時珍醫藥文化與產業合作發展論壇,又馬不停蹄 趕到蘄春,參加26日李時珍誕辰500周年拜謁儀式,以及首屆李時珍中醫藥 國際健康論壇,還有下午的蘄竹新聞發布會。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說,「無 論怎麼忙,我一定要來參加紀念李時珍誕辰50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

「我和蘄春的淵源,就在於我熱愛自己所學的專業。」黃院士說,《本草 綱目》是中醫藥學的集大成之作,是世界性藥學經典,每一位中醫學生都 不能忽視。「對我來說,它就是《聖經》般的存在。這次我來蘄春,是帶 著朝聖的心情而來。」

黃璐琦院士出生於江西婺源,母親金青是 中醫師,新安醫學學派傳承人。他從小便跟隨母親出診,並且幫助採集草 葯,耳濡目染學了一些中醫藥知識。不過,黃院士最初的理想是希望成為一名建築師。1985年高考,懷著一位 建築師的夢想,黃璐琦在高考志願表上填寫同濟大學建築學專業。可是,命 運偏偏安排他「子承母業」,他沒有被這個專業錄取,被調劑到江西中醫 學院中藥專業。

「這是天意。」黃璐琦坦言,一開始他很難接受這個調劑,但在學習過程 中,他真正愛上了中醫藥學,從此心無旁騖投身中醫藥領域。

「李時珍是我的偶像。」黃璐琦說,李時珍的格物致知、深入實踐、堅持 真理、醫藥並舉的精神深深影響著自己。這麼多年來,自己都將李時珍當 作學習楷模,以心踐之,在科研路上知難而進,致力於中藥資源研究和保 護。

談到中醫藥學的現代化,黃璐琦用了一個詞「六經注我」。他解釋,中醫藥學要堅持自己的精髓,在遵循自身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汲取當代最先進 、最智慧、最科學的營養,利用現代科學手段來發展豐富自身,「其實, 縱觀中醫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醫一直隨著時代而發展創新,一刻也沒有 停歇,並非只是照搬古代典籍。」

(特派記者胡義華 王愷凝 通訊員余立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