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宋代崇尚梅花:仰其君子風範和平民化品格,為窮居野處者引為寄託

宋代崇尚梅花:仰其君子風範和平民化品格,為窮居野處者引為寄託

宋代儒學的復興和理學的高揚,使花卉「比德」之義大為豐富,開創了自然審美重在比德義理的新格局。之前林逋作為江南隱士詠梅,奠定了梅花孤靜、幽雅、清冷的風神。而理學興起,使得梅花在真正大規模地進入士大夫文人的審美視域之後,迅速與前代的道德標尺之象取得了同等同值的地位,與松、竹並稱為「歲寒三友」,與蘭、竹、菊並稱「花中四君子」。

宋代崇尚梅花:仰其君子風範和平民化品格,為窮居野處者引為寄託

張伯駒國畫作品:紅梅(局部)

梅花由於與松、竹、蘭、菊等自上古即被認知為道德象徵的植物花卉意象的聯誼,獲得了與之相同的「清」、「貞」的精神內涵。王國維說:「古之君子,為道者也蓋不同,而其所以同者,則在超世之志,與夫不屈之節而已。」

宋代崇尚梅花:仰其君子風範和平民化品格,為窮居野處者引為寄託

國學大師王國維

「超世之志」和「不屈之節」可謂「清」與「貞」的絕佳詮釋。這兩種理念是封建社會後期士大夫階層的人格範式。後來更熔鑄成為整個中國文化精神的優秀傳統。梅花在南宋,終於由君子「比德」之象,達臻道德人格理想的頂點,成為完美無缺的全德形象:「花中有道須稱最,天下無香可斗清。」梅花成為宋人的最愛和至尊。

宋代崇尚梅花:仰其君子風範和平民化品格,為窮居野處者引為寄託

梅花:香中別有韻

花「比德」之義的提煉,與其自然生態特點是不可分割的,而其天然稟賦極易與道德比附,具有天生的粘合力,且一經形成,就有一種天衣無縫的藝術效果。其一,先春而發的物候之美。梅花寒冬盛放,早春而發,被推為天地先覺,萬物之「母」,梅花花期早是其品格塑造和成就其君子「比德」之義中至關重要的因素。

宋代崇尚梅花:仰其君子風範和平民化品格,為窮居野處者引為寄託

梅香

其二,素淡優雅的色相之美。在崇尚孤高淡雅的文化特質的宋代,梅花以其花色素淡,花容微小精美成就了其清雅逸致。

其三,含蓄溫婉的大德之美。「香者,天之輕清氣也,故其美也常徹於視聽之表。」自屈原在《離騷》中就以香味象徵美德,這種詠物傳統就一直延續了下來。香味難以言傳的玄妙美感,自古就成為人的精神面貌、品格氣質、審美感覺的隱喻。

宋代崇尚梅花:仰其君子風範和平民化品格,為窮居野處者引為寄託

清香

梅花之香,被人稱之為「冷香」、「寒香」、「暗香」、「幽香」等,以其特有的冷冽和幽妙淡遠,烘托出梅花嫻靜淡雅精神氣質和人格神韻。

宋代崇尚梅花:仰其君子風範和平民化品格,為窮居野處者引為寄託

林逋

其四,清疏遒勁的姿影之美。梅枝在林逋的經典書寫之後開始廣受注意。枝幹審美是宋以後開發出的較為特殊的花卉審美形態因素,它以線條為主,富於材質力度之感,與南渡後文人追求氣節風骨和北宋遺民不改其志的精神訴求完美地契合在了一起,因而梅以其枝幹「疏影橫斜」的峭拔蒼勁之美獲得了新的審美側面,比其它僅以花容花色取勝的花卉擁有了更為豐富的審美角度和精神內涵。

宋代崇尚梅花:仰其君子風範和平民化品格,為窮居野處者引為寄託

紅梅

宋人著意提煉枝幹姿影的審美元素,努力將其與「風骨」對接,升華了梅枝疏淡、清瘦、峭拔、蒼勁、老健的美感,使之直接成為品格的象徵,演繹出閑淡簡雅的意趣。而范成大對於「梅以韻勝,以格高,以橫斜疏瘦與老枝怪奇者為貴」的「三貴」之說則徹底奠定了梅的風韻、風骨、風格三方面的至高標準,可謂集大成之說。

宋代崇尚梅花:仰其君子風範和平民化品格,為窮居野處者引為寄託

南宋名相詩人范成大塑像

其五,幽處而生的君子之美。這一審美視角的提煉可以說是與花中四君子中的蘭花「不因無人而不芳」的品質的等值複製,因為梅花栽種極易,對在生態條件要求不高,孤植、育林都能很好地生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普遍的適應性,顯示出古代先賢「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君子風範和平民化品格,為窮居野處者引為寄託。

宋代崇尚梅花:仰其君子風範和平民化品格,為窮居野處者引為寄託

王雪濤國畫梅花

入宋以後,梅花清雅素樸與牡丹富貴奢華的對立進一步強化,有詩云梅花:「仍多向貧家,不為華屋牽。香不祈人聞,芳不取世妍。似此性孤潔,秋毫絕縈纏,彼有不知者,乃謂花莫先。」還有「絕似人間隱君子,自從幽處作生涯」等,都充分表達了宋人對梅平實、淡然、靜逸的品行的至高認同和肯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元谷元 的精彩文章:

《中國詩詞大會》第三季開播:一個看法兩條建議
「西方思想之父」柏拉圖:美的本質是至善,是無始無終的永恆

TAG:元谷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