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長的「耐心」是給孩子最棒的教育

家長的「耐心」是給孩子最棒的教育

「下車,走啦,快點。」

路邊停著一輛車,先下車的媽媽不停地催促著車裡的孩子。

「快點啊,怎麼這麼磨蹭?都多大的人,就不能快點嗎?你再這麼磨磨蹭蹭,就不要回家了!」

女子用力地把車門一摔,啪得一聲,卻擋不住車裡響起的撕心裂肺的哭聲。

接著,車門又被緩緩打開,好像很費力的樣子。而車裡慢慢下來的,是一個4歲左右的孩子。媽媽見孩子下車,扭頭就走,於是孩子又哭了起來,邊哭邊喊:「媽媽,不要啊,媽媽,等等我。」

1

以下場景你是不是很熟悉?

「不要玩水,不要玩水,我說了不要玩水你耳朵聽不到嗎?」

「不可以打妹妹,你是老大,你要保護妹妹。你這孩子,我說了不要打你怎麼還不住手!」

「你感冒了,不能吃薯片,把薯片給我!給我!馬上!」「說了多少遍了,專心學習,用心學習,你聽到了嗎?聽到了?聽到了怎麼還不快點學習?」

……

曾幾何時,那個天真可愛的天使變成了炸藥包引線,隨時引爆爸爸媽媽的情緒。可是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留下的殘骸,是孩子那顆脆弱無助的受傷的心靈,是破碎一地的安全感、自信和自尊。

很多家長覺得明明跟孩子講完道理了,孩子該明白事理了,該馬上行動了,為什麼孩子就是毫無行動?

因為,爸爸媽媽們,你們可以再多點平靜,多點耐心,多等待10秒。

如果不多等待這10秒,你會後悔10年,甚至更久。因為,你在孩子的心靈上一點一點地撕裂出一個洞,以後,你將要花很多很多時間去補這個洞。

2

粗暴干擾會給孩子帶來哪些不良的後果?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自我認知與認知世界的過程。孩子雖然小,但是他有他獨立的思想,他在做他自己認為的對的或者好玩的事情。可是,爸爸媽媽如果不留情面地一下子就把「你是不對的」這樣的觀念就扣在孩子身上,措手不及的孩子根本來不及反應,更不要說去改變行動。

大人總以為孩子不聽話就是在挑戰他的權威。其實,孩子只是在嘗試。孩子通過一次次去試探對方的底線從而來形成自己在生活中的規則。而上文出現的那些熟悉的場景,都是在粗暴干擾著孩子認知世界、探究生活的努力。

這些粗暴干擾帶給孩子的後果是:

1、長期壓抑情緒

爸爸媽媽無所忌憚地發泄自己的情緒,讓孩子都沒有機會表達他的情緒,更沒有機會學會如何合理地宣洩自己的情緒。

2、安全感缺失

由於需要隨時面對爸爸媽媽的急躁,孩子可能會極度缺乏安全感,造成孩子膽小怕事、懦弱無能的性格。

3、依賴與僵化

孩子的無法自主表達並選擇自己的意願,將使孩子難以形成獨立自主和獨立思考、創新等方面能力。

3

如何多等孩子10?

1蹲下來,耐心地和孩子講道理或者提要求。

2不要求孩子馬上行動。先在內心默默地慢慢地倒數10下。

3一般這個時候你會看到50%孩子開始行動。如果你的孩子屬於另外的50%,先別發火。堅定地再和孩子說一遍,再默數10下。讓孩子看到你的溫和且堅定。

4一般這個時候又會有一半的孩子會開始行動,如果你的孩子屬於另外的25%,那麼換一個好玩但嚴肅的方式再講一遍。讓孩子明白道理的同時也要讓他笑出來。

5這個時候最慘的可能就是還有10%的孩子仍無動於衷、不肯改變。那麼就讓他接受事情的自然後果,注意不是人為後果。不是如果你繼續吃餅乾會喉嚨痛,就只能讓孩子承受喉嚨痛的不舒服。而不是如果你吃餅乾我就打罵你。

只要真正讓孩子感受得到爸爸媽媽是無條件的愛,孩子才能真正地做孩子自己。

4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更充分的耐心,對他多一點點信任和尊重。

春節和朋友D一家子一起爬山。D有個8歲的兒子,是個活潑好動卻又很敏感的男孩。

終於爬到山上,風景不錯,D說來,兒子,我給你拍張照片。孩子也很有成就感,開開心心地拍好姿勢。D邊拍邊說:「把眼鏡摘掉拍照片。」

孩子的臉上馬上就變了。開心的臉一下子變得面如土灰,毫無生氣。D一下子也來氣了:「叫把眼鏡摘下拍張照有那麼難嗎?爬山又不需要帶眼鏡,你幹嘛帶?眼睛就不能好好保護一下嗎?你看你帶眼鏡多難看……」

孩子走到一邊去了,怎麼叫他他也開心不起來。後來慢慢地,只有我和D的孩子一起走在後面,我們又慢慢聊起來,最後要分開的時候,我說我們來張合照吧。他同意了。等我們擺好自拍的姿勢,他突然說等下,然後小心翼翼地拿下眼鏡,然後和我拍了一張開心的合照。

莫名心疼這個孩子。因為孩子其實如此懂父母,又如此地迎合父母,然後他卻背負著一堆不屬於他的標籤。其實,他真正需要的,只是更耐心的10秒,更充分的對他的信任和尊重。

GIF

附:遇到愛拖延磨蹭的孩子,家長可以參考以下方法

1、首先是管住自己的嘴,控制自己不去催促,不去嘮叨。

催的多了,孩子就對催促產生了免疫。

那時,常規性的催促已經不管用了,孩子會想:嗯,大人剛開始催,看來時間還早,還可以玩一會兒。直到動用重量級的「催促+發怒」,孩子就知道:嗯,這回來真的了,看來是到時間了。

慢慢地,催促的大人和磨蹭的孩子在無意識中形成了默契:不催——不動;小催——小動;吼著催——才動。

所以,第一步:需要改變的,就是停止催促和嘮叨,給自控力的小芽一點時間,讓它慢慢破土長大。

這個等待的過程其實挺考驗耐心的。

也許孩子習慣了被催促,一下子沒人管了,會有一個反彈,磨蹭的情況會更嚴重,也很正常,需要我們多一些耐心和引導給孩子。

2、明確父母和孩子的界限,分清磨蹭是誰的事,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培養他的自主意識。

每次我忍不住想催孩子的時候,就會提醒自己:這些催孩子做的事情,是我的事還是孩子的事?如果是孩子的事,他不著急,我為啥要比他還著急?

這麼一想,心態就緩和很多,不容易急躁了。

判斷是誰的事,有一個很簡單的標準,就是看這件事的後果由誰承擔——誰承擔,就是誰的事。

顯然,起床、寫作業、睡覺,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事。

可是,催來催去,變成家長比孩子還著急,好像成了家長的事。

把本該由孩子自己負責的事情攬到自己身上,這其實是一種界限不清的表現。很多教育問題都起源於界限不清。

家長越過界限,孩子自然往後退縮,最終變成了家長支配孩子,孩子喪失了自主能力,習慣了在一聲聲的催促中按指令行事。

3、用行為引導行為。批評教育不能解決問題,訓斥打罵更不能,只會導致更多的問題。

實踐已經證明,批評教育和催促一樣,效果都非常有限,真正有效的,是家長用行動引導孩子,在具體的事情中讓他體會到磨蹭和不磨蹭的不同結果。

有時候,不妨狠下心來,讓孩子承擔磨蹭的後果。

我們催促孩子,初衷是為了幫他避免磨蹭的後果:上學遲到,沒完成作業,挨老師批評……

在我們的催促下,總是有驚無險,表面看,我們幫助了孩子,實際上,卻剝奪了他們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權利。

就讓他遲到一兩回,挨兩次老師的批評,他就會知道著急了。跌了跟頭,下次才會注意看路。總是由家長帶著繞開坑坑窪窪,就總也學不會自己看路——反正有爸爸媽媽領著我呢。

4、平時注意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小孩子磨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對時間沒有太多概念,就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景:你這邊已經急得火燒火燎,他那裡還在優哉游哉。

小孩子就是這樣,當他對時間沒太多概念時,你和他說:快點,還有5分鐘就遲到了!他卻對5分鐘有多長沒有概念,以為還早著呢,當然不慌不忙了。

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可以藉助鬧鈴,提醒他用了多長時間,慢慢地,做什麼事用多長時間,孩子心裡多少就會有數了。

5、多一些耐心,再多一些。要知道,孩子磨蹭,有時是正在積攢內心的力量,去面對他不願意做的事。

編輯:黃鳳乾

編審:劉娜

審核:邱宇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株洲警事 的精彩文章:

TAG:株洲警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