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嫦娥四號中繼星成功發射!人類航天器月背著陸第一步!

嫦娥四號中繼星成功發射!人類航天器月背著陸第一步!

《小天航天周報》,

彙集一周國內外航天

最精彩、最有趣、最有范兒的航天新聞,

讓你的航天夢飛起來!

1

「鵲橋」.嫦娥四號中繼星發射成功

5月21日5點28分,在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抓總研製的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搭乘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升空。衛星由火箭送入近地點約200公里、遠地點約40萬公里的地月轉移軌道。

▲圓滿成功(褚洪傑 攝)

▲ 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高劍 攝)

GIF

▲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搭乘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升空瞬間(趙聰 攝)

後續,經過約4~5天的飛行,期間經過2~3次中途修正,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將到達距離月面高度約100公里的近月點。經過近月制動後,在約21天的時間內,「鵲橋」將進行2次中途修正和3次捕獲控制,進入Z向振幅約1.3萬公里繞地月L2點的Halo軌道。

Halo軌道的中文名叫做「暈軌道」,這個「暈」字借自日暈和月暈,該軌道形狀是非共面的三維非規則曲線,不同於地球衛星的橢圓軌道,軌道控制非常複雜。「鵲橋」將在這個軌道進行在軌測試,驗證充分後,正式進入「備戰」狀態。

按照計劃,「鵲橋」將在今年年底等到前來月球背面執行探測任務的嫦娥四號著陸器和巡視器。屆時,「鵲橋」將提供中繼通信服務,為地球和月球搭建一條跨越40多萬公里的通信「橋樑」。

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的飛天之旅:

火箭起飛

GIF

星箭分離

GIF

「喜鵲開屏」

GIF

奔向月球

GIF

運行於Halo軌道

GIF

開展通信中繼和科學技術試驗

GIF

支持著陸器/巡視器組合體在著陸時與地面建立上下行通信鏈路

GIF

支持著陸器、巡視器在月球背面開展科學探測

GIF

順利發射和在軌應用後,「鵲橋」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地球軌道外專用中繼通信衛星,第一顆連通地月的中繼衛星,第一顆在地月L2點上採用Halo軌道的衛星,標誌著我國率先掌握地月中繼通信技術,這是我國在月球探測領域取得的新突破。

嫦娥四號任務是人類首個在月球背面進行的著陸和巡視探測任務,採用「月球背面軟著陸巡視+地月L2點中繼通信」的技術方案。

嫦娥四號任務通過兩次發射來完成,第一次任務先發射嫦娥四號中繼星,中繼星穩定運行在地月L2點後,執行第二次任務,發射嫦娥四號著陸器、巡視器組合體,組合體軟著陸到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通過中繼星與地球進行中繼通信。

▲ 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效果圖

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兩顆超長波天文觀測微小衛星。

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75次飛行。

2

回收著陸技術.實現重大突破

新一代載人飛船是繼神舟飛船任務成功之後,我國自主開展研製的功能和性能全面升級的載人飛船,任務瞄準空間站服務、載人深空探測等多個領域。近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在新一代載人飛船的回收著陸專業方面取得多項技術突破。

1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

減速傘強度空投試驗完成

近日,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組織開展了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回收著陸系統減速傘強度空投試驗,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減速傘產品主要用於新飛船再入返回時的初級減速,滿足大載重新飛船的返回減速需求。本次試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驗證新飛船用減速傘的結構強度和工作性能。

本次試驗取得圓滿成功,標誌著新飛船減速傘產品已通過強度試驗的考核,產品設計狀態得到了確認,工程項目的總體研製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同時也為後續的研製與試驗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2

國內最大重量的氣囊

緩衝試驗完成

近日,依託航天器無損著陸技術實驗室創新平台,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成功完成國內最大重量的氣囊緩衝試驗,該試驗主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大載重氣囊緩衝技術國內空白

據悉,大載重氣囊緩衝技術主要針對我國大重量載荷著陸緩衝能力開展關鍵技術攻關,並研製原理樣機開展著陸緩衝驗證試驗。該技術的突破將使該所現有緩衝能力直接提升數倍。

大載重回收對著陸緩衝結構強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技術人員研製了高強度複合材料產品,通過多種形式的試驗確定了產品最終的加工工藝,使產品的結構強度得到保證。

同時,考慮到緩衝過程時間極短,僅為百毫秒級,對控制系統延時提出了很高要求,研製團隊經過大量攻關,使著陸緩衝機構能夠精確按照艙體過載實時進行主動排氣控制,保證了系統工作的可靠性。

3

我國首次充氣式再入減速技術

飛行演示驗證試驗完成

除了常規的降落傘、緩衝氣囊等回收著陸技術手段之外,航天科技集團也在開展著新型充氣式再入減速技術(IRDT)的相關研究。

近日,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8所組織開展了新型充氣式再入減速技術(IRDT)飛行演示驗證試驗,本次試驗也是我國在IRDT技術領域的首次飛行試驗。試驗驗證了IRDT技術的工作原理、工作程序和多項關鍵技術,取得了圓滿成功。

IRDT技術研究是航天器回收著陸領域的一次原理性創新實踐。此項技術基於空間充氣展開結構的設計理念,結合傳統航天器回收著陸技術的特點,集成了航天器再入減速過程中的熱防護、氣動減速、著陸緩衝、水上漂浮等功能,是一種靈活的天地往返途徑,可應用於空間站及科學試驗衛星試驗品和貨物的快速下行、返回,也能為深空探測器安全著陸提供幫助

基於IRDT技術的返回器,能夠實現承載、減速、防熱一體化設計,可實現自主離軌、返回、著陸,甚至不再需要傳統返回器必需的防熱大底、降落傘、緩衝氣囊及其必需的附屬設備,設計大大簡化。

圖文源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