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看不見的城市》:獻給城市的最後一首愛情詩

《看不見的城市》:獻給城市的最後一首愛情詩

在欄目的第一期《每年都在心疼村上陪跑諾獎,但你讀過他的書嗎》中,我們曾經提到了一些諾貝爾文學獎錯過的大師,其中一個就是卡爾維諾。在1985年,這位大師因病辭世,與當年的諾獎擦肩而過,這件事也成了許多讀者心中的一個遺憾。

但是也無妨,最重要的是作品,能永久流傳的也只能是作品。本期小創要介紹的就是卡爾維諾的一部經典之作——《看不見的城市》。

沒有看過這本書的朋友們,別被大師的名號嚇到了,如標題中所體現的,這部小說更像是一個詩集,而卡爾維諾本人也是以「輕盈」的風格著稱。所以,這本書的閱讀可以給人一種美的享受。此外,本書一共就一百多頁,幾小時就看完了。不過,你們也許會和小創一樣,忍不住多次閱讀。

為什麼現在想到推薦這本書呢?首先當然是因為這是大師的經典之作,其次,這是一個日常的社會話題,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忙忙碌碌的城市裡,也嚮往著去其他城市旅遊或者生活,還會在各種幾線城市排名出來時忍不住去關注,還會在意一個城市所謂的幸福指數。

城市,這是每個人都熟悉的名詞,畢竟我們很多人就生活在其中。可是,有人想過什麼是城市嗎?一座城市究竟有哪些東西值得談論?過去的城市是什麼樣子,今天的城市是什麼,未來的城市又會怎麼樣呢?我們大多數人對此習焉不察。

而卡爾維諾,他寫這本書是為什麼呢?在一次講座中,他是這樣解釋的:「我認為我寫了一種東西,它就像是在越來越難以把城市當作城市來生活的時刻,獻給城市的最後一首愛情詩……我的書在幸福城市的圖畫上打開併合上,這些幸運城市不斷地形成並消失,藏在不幸的城市之中」。

對了,同時推薦Leighton Connor、 Joe Kuth和Matt Kish三個藝術家為這本書作的畫,作品均發布在tumblr(中文一般譯為「湯不熱」)上,下文會使用他們的部分畫作。

先上一幅圖給大家感受一下:

上面這幅畫對應的是原著的第五篇文章,小標題是:「城市與慾望 之二」。我們來看一下卡爾維諾怎麼寫的:「一直向南走上三天,你就會到達阿納斯塔西亞。這座城裡有許多渠道會聚在一起,空中有許多風箏飛翔……這座城市對你好像是全部,沒有任何慾望會失落,而你自己也是其中一部分,由於她欣賞你不欣賞的一切,所以你就只好安身於慾望之中,並且感到滿足」。

從這一小段文字來看,是不是既有詩意,也有深度的思考?心動不如行動,吃了這本書的安利吧!

接下來,小創就帶大家走進卡爾維諾創造的這個世界中去,這裡有55座不同的城市,作者還給每一個城市都取了一個女人的名字。

為什麼小說會呈現出相互交織的結構

不知道大家是什麼樣的閱讀習慣,小創會先看圖書的目錄。但是看完這本書的目錄,估計很多人都會覺得很困惑。

首先,全書共有9章,但這個章節劃分似乎沒有什麼道理。而55座城市又分屬下面11個系列:城市與記憶、城市與慾望、城市與符號、輕盈的城市、城市與貿易、城市與眼睛、城市與名字、城市與死者、城市與天空、連綿的城市、隱蔽的城市。

可是,更奇怪的是,作者並沒有寫完一個系列再寫一個系列,而是穿插著寫的。比如說,「城市與記憶」系列寫了兩篇,第三篇是「城市與慾望」,然後寫了兩篇這個系列,後面又是「城市與符號」,再後面又是「城市與記憶」。

此外,就章節的統一感來看,輕盈的城市、連綿的城市、隱蔽的城市這3個系列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作者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設置呢?

也許,就是為了用這樣奇怪的設置來吸引讀者也說不定,是嗎?

別著急,好在卡爾維諾在哥倫比亞大學的一次講座解答過上述問題。讀者的理解都是猜測,而作家本人當然是創作意圖的權威解釋者。

其實,一個好的作家必然是很有創造力的。他在創作的過程中,會產生很多新的想法。《看不見的城市》這部小說的產生也是如此。卡爾維諾在講座中說到:「有一段時間,在繼續往下寫的同時,我在增多系列、或是將系列減到最少、或者使它們全部消失之間舉棋不定。有許多片段我不知如何將它們歸類,於是我尋找新的定義。我將那些有點抽象的空幻的城市編為一組,後來我稱這一組為『輕盈的城市』」。

而「連綿的城市、隱蔽的城市,這卻是我『故意』寫的兩個系列,也就是說,在我已經開始明白應該給予這本書以形式和意義時,就帶有一個明確的意圖」。好的,卡爾維諾你很任性了,一個「故意」就解答了。

至於這種結構,作家也給了一個解答,不過也等於沒有解答,讀者可以自行理解。「正是在我堆積的材料的基礎上,我研究最好的結構,因為我想要這些系列相互交替,相互交織,而同時,這本書的旅程又不過多地脫離時間的順序,那些單獨的片段都是按這個時間順訊而寫的」。

只是,小創讀完是沒有感受到有什麼時間順序,反而感覺這本書是那種隨便翻到一頁就能開始閱讀的,那你們呢?歡迎大家留言分享你的閱讀體驗。不過譯林出版社這個版本的目錄很棒,設置之後真的很有幾何式的美感了。

相反,我在第六章的第一節里,倒是找到了一個可能的答案。

這一節的標題是「城市與貿易 之五」,講述的城市是水城麥拉爾迪那,這裡「一張運河渠道網與街巷道路網相互交織著」,去一個地方你可以選擇各種不同的方式,於是「居民就省卻了每日行走相同路線的厭煩……各段不同層面的路線組合變化,能使每個居民每天去同一地點時觀賞不同路線的景色」。

為什麼說這是可能的答案呢?因為這個城市也是水路和陸路交織著,帶給人們的是新鮮感。所以,小說結構設置中的相互交織很有可能也只是為了有新意。在閱讀的時候,可以按照作者設置的方式讀,也可以一下系列讀完再讀下一個,或者完全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這便也是閱讀的一種趣味了。

之前還看到有讀者把這本書的結構稱之為卡爾維諾的晶體寫作模式,寫得是很專業了,挺有意思的。不過我們的作家怎麼說呢?他認為「各個系列進行相互交替的方式是儘可能最簡單的,儘管有人在這裡做過大量的研究以解釋它」。當然了,作品誕生之後就是獨立的,讀者有個性化詮釋的自由。所以,結構本身無須關心太多,小創繼續帶你們看正文。

忽必烈和馬可·波羅都在說些什麼?

前面說了,這部小說寫了55座城市,那故事是怎麼展開的呢?總不能是遊記吧?當然不是,都說了是一部小說。但這個故事裡面只有兩個人,而且是大家都認識的兩個人——忽必烈和馬可·波羅。這些城市的一切東西,都是馬可·波羅在說給忽必烈聽。

這就很有意思了,在歷史傳說中就提到過兩個人的友情,作家據此改編了一些東西,在小說里重新構建了兩個人的關係。在這本書里,忽必烈不是蒙古帝國的皇帝,而是韃鞜人的大汗,馬可·波羅則依然是一個威尼斯商人。作為一個外國人,他要向一個帝王彙報自己的旅行經歷,身份的差異、文化的不同都會帶來許多觀點的碰撞。那麼除了彙報部分,他們都說了些什麼呢?

提到馬可·波羅,首先要說一下他的身份。在歷史記載中,他是一個威尼斯商人,也是一個旅行家,他的獄友根據其口述整理出了《馬可·波羅遊記》。不過史學界始終有人懷疑他並沒有來過中國。有意思的是,既無法證明他來過,也無法證明他沒有來。但我們現在閱讀的是小說,當然要相信他是真的在向忽必烈彙報旅行經歷。

這裡需要特別說一下威尼斯,它是馬可·波羅的家鄉,也是《看不見的城市》中唯一一座我們可以看得見的城市。

忽必烈和馬可·波羅在書中曾有過下面的這樣一段對話:

天就要亮了,他說:「陛下,我已經把我知道的所有城市都講給你聽了。」

「還有一個你從未講過。」

馬可·波羅低下頭來。

「威尼斯。」可汗說。

馬可笑了。「你以為我一直在講的都是其他的什麼東西嗎?」

皇帝不動聲色。「可我從未聽你提及她的名字。」

波羅說:「每次描述一座城市時,我其實都會講一些關於威尼斯的事。」

「當我問起別的城市時,我想聽那些城市的事;我問起威尼斯時,我就想聽關於威尼斯的事。」

「為了區分其他城市的特點,我必須總是從一座總隱於其後的首要的城市出發。對於我,那座城市就是威尼斯。」

「那麼,你的每一個故事都要從旅行的開始講起,詳細地如實描述威尼斯,完整地講述,不疏露任何一點記憶中的事物。」

湖面輕輕泛起漣漪,宋王朝故宮的樹枝倒影裂成閃亮的碎片,像水面漂浮的葉片。

記憶中的形象一旦被詞語固定住,就給抹掉了。」波羅說,「也許,我不願意全部講述威尼斯,就是怕一下子失去她。或者,在我講述其他城市的時候,我已經在一點點失去她。」

因為這段話在書中很經典,小創就完整放出來了,因為實在不知道捨棄哪一段還能不害其意。而且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讀到很多東西。

首先,「波羅低下頭來」,這樣一個動作描寫,就寫出了二人身份的差異。面對皇帝,他不能去質問,只能以謙卑的姿態等待帝王繼續說話。

其次,忽必烈說他問起威尼斯時就想聽關於威尼斯的事,這也是帝王身份的一個體現,是專制社會裡皇帝要你怎樣就怎樣的形象展現。

再次,馬可的一些話很有見地,是一種哲學思考。毫無疑問,卡爾維諾在這部小說中,是借馬可波羅的口表述許多自己的思想。比如說「記憶中的形象一旦被詞語固定住,就給抹掉了」,這句話真的觸動人心,有一種莊子所說的「得意而忘言」的味道。或者說,又像是在說自己珍藏的東西不願輕易示人,說出來了似乎就不再能獨自擁有了。

另一句便是「為了區分其他城市的特點,我必須總是從一座總隱於其後的首要的城市出發」,這是什麼意思呢?小創是這樣理解的,一方面是在說所有城市都有相似之處,另一方面則是在說任何事情都是相對而言的,萬物都需要一個參照物,差異和特點都是在比較中才能看到的。

最後,這段話同樣也有詩意的部分,也就是「湖面輕輕泛起漣漪」那句環境描寫。這裡是一個過渡,是一個長文中分割圖般的存在,因為前後段落是一種衝突。在此之前,忽必烈要求馬可完整講述威尼斯的事,在此之後,馬可用自己的方式拒絕了皇帝的這個要求。那為什麼寫王宮的樹枝倒影裂成碎片呢?表面上是寫陽光的照耀,是寫風的輕柔,但實際上也是一個暗示,指的是帝國的風雨飄搖和四分五裂。

在這本小說里,忽必烈是憂鬱的,因為他知道帝國在走向毀滅。眼下,他在帝國之內擁有無邊的權力,然而他依然是空虛寂寞的。在第一章開頭的部分,卡爾維諾用了極其詩意的語言來描述帝王的心境:「在帝王的生活中,總有某個時刻,在為征服的疆域寬廣遼闊而得意自豪之後,帝王又會因為意識到自己將很快放棄對這些地域的認識和了解而感到憂傷和寬慰;會有一種空虛的感覺,在黃昏時分襲來,帶著雨後大象的氣味,以及火盆里漸冷的檀香木灰燼的味道……而征服敵國的勝利反而使自己承襲了他人的深遠禍患,從而陷入絕望」。

小創感覺,這段文字可能是對古來帝王心態較為貼切的描述了。人們都知道帝王位居高位,卻少有人敢或者說願意去關心他們的內心世界。

那麼在此種心境下,忽必烈為什麼願意聽馬克·波羅的彙報呢?因為「馬可?波羅對所走訪過的城市的描述具有這種特色:你可以在思想中漫遊、迷失,停下來乘涼,或者徑自跑開」 。

可是,在聽了許多次彙報之後,大汗也覺得煩了,認為這些都是馬可在用童話哄騙自己,毫無意義。而馬可波羅怎麼回應的呢?他的這段話,又成為了具有哲學思考的佳句,他說「我探察的目的在於:搜尋尚可依稀見到的幸福快樂的蹤跡,測量它缺失的程度。如果你想知道周圍有多麼黑暗,你就得留意遠處的微弱光線」。

這句話給了人們樂觀面對問題的信心,不論你對現實有多麼不滿,你都要努力去尋找光明和希望,因為只有看到了那微弱的光,你才能看到事物的全面,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眼下的處境。而這,也是作家想告訴所有讀者的。其道理與王爾德的那句「我們都生活在陰溝里,但有些人看見了天上的星星」類似。

城市是記憶、慾望和符號的整體

書中寫了十一個系列,小創也想一一為你們介紹,但這樣似乎並不好,一來是篇幅太長,你們閱讀起來會很疲憊,二來是個人的解釋遠遠比不上原作的精美,我不該剝奪你們獨自閱讀的那一份快樂。所以,下面將只選取其中三個系列中的部分城市(每個系列選取三個城市來介紹),也是卡爾維諾最先想到的三個系列——城市與記憶、城市與慾望、城市與符號。

而且,這三個都是從字面上就能引發共鳴的命名方式,試想,哪一個人與一座城的記憶不是獨一無二的呢?哪一個人又不是因為慾望而來到城市的呢?至於符號,對城市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的了,如故宮之於北京、火鍋之於重慶等等,這裡的符號可以是任何事物。

1、與城市相關的記憶有哪些?

首先來看「城市與記憶」系列,這其中的第二個城市是伊西多拉。這是一些人夢中的城市,它精美而獨特。「這裡的建築都有鑲滿海螺貝殼的螺旋形樓梯,這裡的人能精工細作地製造出望遠鏡和小提琴……在他盼望著城市時,心裡就會想到所有這一切。因此,伊西多拉便是他夢中的城市,但只有一點不同。在夢中的城市裡,他正值青春,而到達伊西多拉時,他已年老。廣場上有一堵牆,老人們倚坐在那裡看著過往的年輕人;他和這些老人並坐在一起。當初的慾望已是記憶。」

這段話的意思很明顯了,無需多言,讀者們想必都能感同身受。有一些東西,可能需要你窮極一生去追求,在夢裡,它無疑是最美好的存在。而你何時可以得到呢?或許是暮年之際才恍然大悟吧!所以說「當初的慾望已是記憶」。另外一種可能則是,在追求的過程中你忘記了自己最初的夢想,當初的抱負都留在了記憶深處,幾乎要被遺忘了。

而這個系列的第四座城市則是左拉,在作者筆下,這是一個神奇的城市。「在六條河流與三座山脈的那邊就是左拉,一座你只要看上一眼就會眾生難忘的城市……但是,我要登程走訪左拉卻是徒勞的:為了讓人更容易記住,左拉被迫永遠靜止不變,於是就蕭條了,崩潰了,消失了。大地已經把她忘卻了。」

這裡要怎麼理解呢?小創想到的是一個哲學觀點,即一切都是運動變化的,不存在不運動的物質。而左拉這座城市為了被記住而靜止不變,那它只能消失。

當然了,更具體的解釋就是,做不到因時而變,不能與時俱進的城市終將被淘汰。時代變遷的速度如此之快,如果一座城市停滯不前了,那它將無法存在下去,只能存在於人們的記憶之中了。

這個系列的最後一座城市是莫利里亞。對這個城市的講述,其側重點在於城市的歷史記憶。對現在的這座城市來說,究竟該如何才能看到她的舊面貌呢?

在莫利里亞,人們日日欣賞城市的舊貌,把握著誇讚的程度,因為,如今的大城市是最繁華和壯觀的,但相比於往日,又難免少了一點優雅。而作者下面的這句話大概又能戳到許多人的內心深處了——「無論如何,今日的都市更具魅力,因為只有通過她變化了的今日風貌,才喚起人們對她過去的懷念,而抒發這番思古懷舊之情」,不妨想一些,如今的人們對西安對北京對南京,又何嘗不是這樣的一種心態呢?

可是,正如這一篇文章的最後一句所說,明信片上的那座城已經不是昔日的城市了,「那些彩色明信片並不代表莫利里亞,而是代表一座偶然湊巧也叫做莫利里亞的昔日的舊城」。你們不妨想一下,城市裡的多少古建築是重建的?更不要說,一些城市的建築都是後來新建的了。其中的真實成分有幾多呢?

再退一步來說,一座城只能屬於當時居住其中的人們,其記憶都是獨一無二的。當一切都更新換代之後,我們憑什麼說這座城還是當初的那座呢?因為「城市就像一塊海綿,吸汲著這些不斷涌流的記憶的潮水,並且隨之膨脹著」。

最後小創還是要說,這本書的一大魅力就是可以有很深的代入感。在其他文學作品中,城市特色是鮮明的,我們看到的主要就是他們的故事、他們的城市,比如《駱駝祥子》是祥子的北京,《城南舊事》則是英子的北京,《霧都孤兒》是奧利弗的倫敦……

但是,在《看不見的城市》裡面,每一座城市都可以是我們的城市。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和忽必烈一樣,「每當馬可·波羅描繪了一座城市,可汗就會自行從腦海出發,把城市一點點拆開,再將碎片調換、移動、倒置,以另一種方式重新組合」。

2、城市本來就是慾望的產物

這個系列的第二座城市是阿納斯塔西亞,其相應的圖片在本文開頭時已經放過了,這裡不再重複。這篇文章的最後一段寫得很有深度:「阿納斯塔西亞,詭譎的城市,擁有時而惡毒時而善良的力量:你若是每天八小時切割瑪瑙、石華和綠玉髓,你的辛苦就會為慾望塑造出形態,而你的慾望也會為你的勞動塑造出形態;你以為自己在享受整個阿納斯塔西亞,其實你只不過是她的奴隸」。

這裡的「每天八小時」當然是指人們的工作,勞動之後你可以享受許多東西,但你其實只是這座城市的奴隸。每個人在城市裡工作生活,日日如此,是什麼讓你們堅持了下去?是為了房子為了車,為了更好的公共服務和設施,而這些,都是你的慾望。可是人們真的在享受嗎?你在各種娛樂上消耗時間,消費各種昂貴商品,所以你也只是這座城市的奴隸。

在國內,選擇大城市還是小城市的問題一直存在,一些人總是不理解某些人為什麼要留在北上廣過著艱難的生活。其實,這本書就給了很好的解答——「城市猶如夢境:所有可以想像到的都能夠夢到,但是,即使最離奇的夢境也是一幅畫謎,其中隱含著慾望,或者是其反面——畏懼。城市就像夢境,是希望與畏懼建成的……」也就是說,人們之所以選擇了北上廣,是因為心中的慾望戰勝了畏懼。

這裡的第三座城市是苔斯皮那,這一篇是為了說明一座城市對不同的個體來說是不一樣的,「到苔斯皮那去有兩條途徑:乘船或者騎駱駝。這座城市呈現給從陸路和海路而來的人不同的風貌」。

不同的個體,經濟實力和價值觀念都不一樣,他們來到同一座城市,看到的東西也必定是不同的。即使讓他們從此擁有相同的環境,其價值觀念本身也會影響到很多事。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慾望來到城市,在這裡所得到的東西一定也是只屬於你的。

接下來,第五座城市是佐貝伊德,這篇故事便是城市與慾望關係的最好說明。「從那裡出發,再走上六天七夜,你便能到達佐貝伊德,月光之下的白色城市,那裡的街巷互相纏繞,就像線團一樣……最早來的人們想不通,是什麼吸引那些人來佐貝伊德,走進這個陷阱,這座醜陋的城市。」

為什麼這裡的「街巷互相纏繞」?文中給了一個形象化的說明。說的是不同民族的男人做了同一個夢,夢到了一座陌生城市中有一個美麗的女子,大家都在夢中追趕她。醒來後,人們都去尋找這座城市,卻沒有找到,而所有人卻匯聚到一起了。於是,他們合力建造了一座夢中的城市,把街巷設置成纏繞狀,想讓那個女子再也不得脫身。

是不是很童話很荒誕?但他們當然找不到夢中的女孩,於是就在此生活下去了,「城裡的街巷就是他們每天上班工作要走的路,與夢中的追逐再也沒有什麼關係。久而久之,連夢也被遺忘了」。

這段話讓你們想到了什麼?可能是城市建設的偏離初衷?也可能是人們對日常生活逐漸麻木,忘記了最初的夢想吧?不妨想一下,當初驅使你來這座城市的那個慾望是什麼,你得到滿足了嗎?總之,在這本書里,每個人都會有獨一無二的閱讀體驗。

3、城市是否擁有獨一無二的標籤和符號?

為了理解和表達的便利,人們喜歡給所有事物貼標籤,城市當然逃不過。看看網路上的地域黑,一直難以終結,各種刻板印象和偏見也是難以消弭。

但是,我們都知道,很多標籤都是不真實的,本地人眼中的城市和慕名而來的遊客一般都有較大差異。下面看看卡爾維諾是如何寫「城市與符號的」。

這個系列的第一座城市是塔馬拉,這一篇的重點就是說人賦予了許多事物複雜的意義,人們遊覽一個城市,卻接觸不到真實的她,只是記住了許多名稱而已。「就連商販在貨攤上陳放的商品的價值也不在於其自身,而在於作為符號代表其他什麼東西:繡花的護額帶代表典雅,鍍金的轎子代表權力,阿威羅伊的書卷代表學識,腳鐲代表淫逸。你放眼打量街巷,就像翻閱寫滿字跡的紙頁:城市告訴你所有應該思索的東西,讓你重複她的話,而你雖以為在遊覽塔馬拉,卻不過是記錄下她為自己和她的各部分所定下的名稱」。這段話也引人深思:在嚴重符號化的社會中,人們還有機會接觸到事物本身嗎?

第二座城市是吉爾瑪,「這是一座誇張的城市:不斷重複著一切,好讓人們記住自己」,關於這一點,大家應該都不覺得陌生,想想你去過的城市裡,是不是有一些東西哪裡都有?如今恐怕已經是重複到讓人厭煩了。

而除此之外,人們也是習慣了這種誇張,在旅遊之後,他們向別人講述那座城,某些符號就會反覆出現,比如重慶這座山城的交通,比如成都人的閑適,都會在人們的記憶中被誇大,正如作者所說——「記憶也在誇張:反覆重複著各種符號,以肯定城市確實存在」。大概只能這樣,才能證明自己去過別處,所以記憶中的一切都加上了美化的濾鏡,毫不奇怪了。

第三座城市是佐艾,這也是一個奇怪的城市,不同於大多數城市的明確分區,它是混雜在一起的,遊人私下漫步,卻無法將城裡各個地方區分開來,它是一個無法分割的存在。但是,對此,我們同樣有疑問——「可為什麼是城市呢?有哪條線劃分城裡與城外的界限,什麼能區別車輪聲與狼嚎聲呢?」所謂的分區和界限都是人類設置的,可是誰又能說那種劃分是絕對正確和合理的呢?

那麼,大多數城市是什麼樣子的呢?作者的描寫同樣很有味道——「帝國里的每一座城市,每一座建築都不相同,其排列順序也不一樣;但是,一個異鄉人一走進這座陌生的城市,目光掃過那些塔尖柱飾、樓閣與乾草棚,掠過彎彎曲曲的運河、菜園和垃圾堆,就能一下子分辨出來,哪是王子的宮殿,哪是大法師的廟宇,哪是旅館、監獄或貧民窟。有人說,這證明了一種假設,那就是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座僅僅由差異構成的城市,一座既無形象又無形態的城市,而那些特別的城市則填充了它」。

城市的同質化其實無可避免,許多設施都是人們共同需要的,符號化、雷同化也符合人口快速流動的社會現實。或者你也可以這樣想,去每個城市都不會有太強烈的陌生感,這也未免不是一件好事。當然,我們都喜歡基本一致基礎上的差異化,人們總是需要新鮮感的。

關於城市,這本書還談論了很多,小創在這裡只是選了3個系列中的9座城市,如果感興趣的話,一定要去欣賞一下大師的這本佳作。

此外,如果有人想要那三位藝術家的全部插圖,請留下一個聯繫方式,小創一定及時分享給你們

周六也需要補充精神食糧,我們一起暢讀經典吧!下期再會~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VA暢讀聚焦 的精彩文章:

哈里王子娶了灰姑娘般的王妃,英國王室婚姻,有陰謀也有愛
上個世紀的愛情,於無聲處驚心動魄?

TAG:VIVA暢讀聚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