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楚國的爭霸之路

楚國的爭霸之路

一、篳路藍縷

楚國,是春秋時期一個重要的諸侯國,羋姓熊氏,其為黃帝之後。帝嚳時楚人的祖先重黎任火正,有功,被封為祝融。重黎後因共工作亂事件被誅,其弟吳回為其後,居火正位,亦稱祝融。吳回的後代叫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其中最小的叫季連。季連,羋姓,楚其後也。季連之後楚人一度衰微,史書沒有記載,或在中國,或在蠻夷之地。商朝時,楚人受到商人的進攻,《詩經·殷武》記載道:「撻彼殷武,奮伐荊楚。罙入其阻,裒荊之旅。有截其所,湯孫之緒。」《詩經·商頌》是商人祭祀歌頌殷高宗武丁之詩,讚揚武丁討伐周邊蠻夷的赫赫武功。商朝末年,紂王無道,天下諸侯多有叛之。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鬻熊事文王,參加周人的翦商大業。公元前1046年,商周爆發了牧野之戰,紂王大敗在鹿台自焚而死,周武王在商宮舉行受命儀式,開始了周朝的統治。

二、受封建國

周人滅商後為了鞏固統治,開始了大規模的分封。周天子將王室成員、功臣、先代帝王后裔等分封到地方做諸侯,以拱衛王室,所謂「封建親戚,以蕃屏周」。鬻熊的後代熊繹被周成王封在楚地,子爵,居丹陽,今湖北丹江口市(一說為陝西商縣的丹江谷地)。鬻熊為文王之師,楚人認為自己的祖先功勞很大,滅商之後居然受封時被封為子爵(西周時諸侯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心理是非常不滿意。但此時周朝強大,楚人無可奈何,於是被迫接受,但周、楚之間矛盾就此開始。周昭王時,昭王南征楚國,《竹書紀年》稱昭王十六年至十九年對楚連續用兵,十九年「喪六師於漢」。周昭王伐楚大敗而歸,其本人也淹死在漢水。此後,周王朝在南方採取守勢。西周夷王之時,王道衰微,諸侯不朝。熊繹的後代熊渠興兵伐庸、楊越,乃曰:「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謚號。」乃封其三子為王,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摯疵為章越王。王號只有周天子才可以用,楚人的此番行為是僭越,表露出了楚人的野心。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幽王被殺,西周滅亡,第二年平王東遷洛邑。王室東遷洛邑後,實力大大削弱,需要倚仗諸侯的力量,地位一落千丈,這為楚國的擴張發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環境。

三、霸業多舛

平王東遷後,歷史進入東周時期,東周的前期史上成為「春秋」。春秋時期,「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正是在這樣的動蕩局勢下,楚國自楚武王開始,走向了北上爭霸中原的道路。

公元前741年,楚武王熊通殺其兄楚厲王之子,自立為君。楚武王繼位不足三年,便揮師渡漢,遠征南陽盆地,攻打周朝設在漢北的重鎮,但沒有得手。於是楚武王轉而攻打江漢平原西部,滅掉權國(今湖北當陽縣)。當時周朝為了防禦楚國等南方的蠻夷力量,在漢水流域建立十幾個姬姓諸侯國(如隨、唐、蔣、息、賴、軫、蓼等),史稱「漢陽諸姬「,其中隨國最為強大,且戰略地位重要,因為這裡有著豐富戰略資源銅礦。「漢陽諸姬「是楚國北上的障礙,於是為了掃除障礙,終武王一生致力於徵服這些國家。武王三十七年(前704年)伐髓,四十年(前701年)大敗鄖國,四十一年(前700年)伐絞,四十二年伐羅,五十一年(前690年)伐隨,征途中病逝。

春秋前期局勢圖

楚武王病逝後,其子楚文王繼位。楚文王繼位後,開始從丹陽遷都郢都(今湖北荊州市)。文王遷都郢都是楚國爭霸的一個重要的戰略步驟。清人顧櫟高說:「楚橫行南服,由丹陽遷郢,取荊州以立根基。武王取羅、鄀,以鄢郢之地,定襄陽以為門戶,至滅申,遂北向以抗衡中夏。」文王二年(前688年),滅申國。文王六年(前684年)伐蔡,後滅息國,取息夫人生二子,一為楚堵敖,一為後來的楚成王。文王十二年(前678年)滅鄧,與齊桓公爭霸。楚文王的定都郢與北進,為後來楚國北上爭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前675年,楚文王逝世,其子熊艱繼位是為堵敖。堵敖在位沒多久,其弟熊惲發動政變殺堵敖,成為楚國新的國君,史稱楚成王。楚成王即位後,一改父祖對外咄咄逼人的姿態,他結好於諸侯,還積極向天子進貢,擺出一副尊王的態度。這一招果然奏效,很快楚成王從周天子那裡獲得了鎮壓夷越之權。楚成王十三至十五年(前659-657),連續攻打鄭國,欲北上中原爭霸。而此時正是齊桓公霸業的締造時期,成王十六年(前656年),齊國率領齊、陳、鄭、宋、魯衛等國聯軍討伐楚國。齊國強迫楚國定下召陵之盟,楚國北上爭霸受制於齊桓公。北上中原受挫後,楚成王採取迂迴戰術,開始東進。成王十八年(前654年),滅弦國。成王二十三年(前649年)、二十四年(前648年)、二十六年(前647年)先後滅掉黃國、江國和英國。楚國勢力東進至淮河一帶。二十七年(前645年)伐徐大敗之。成王二十九年(前643年),齊桓公卒,霸業轉衰。桓公死後,諸侯群龍無首,又掀起了新一波的爭霸浪潮。成王三十三年(前639年),宋襄公欲稱霸,舉行會盟,楚成王前往與宋國會盟,爭奪霸主地位。成王三十四年(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戰,楚軍大敗宋軍。此時的楚國蒸蒸日上,眼看就要實現霸業。成王三十九年(前633年),楚軍伐齊,滅夔國,伐宋。楚軍圍攻宋國,宋向晉求助。此時的晉國國君是晉文公重耳。重耳為報當年楚成王厚待之恩,主動退避三舍,然實為誘敵深入,待楚軍至,晉軍圍攻楚軍,楚將子玉自殺。晉楚城濮之戰,楚國戰敗,北上爭霸再次受阻。成王四十六年(前626年),子商臣逼宮,成王自縊。繼位的商臣是為楚穆王。

楚穆王即位後繼續開始了爭霸中原的戰爭。穆王二年、三年(前624-623)滅江國。穆王四年(前622年),遷都上郢,同年滅六國、蓼國。穆王五年(前621年),晉襄公卒,子靈公立,大夫趙盾主持朝政。晉國隨著文公、襄公的相繼逝世,霸業開始出現衰敗,此時老牌的霸主齊國也衰落下去,秦國受制於晉國,始終無法染指中原霸業,這對楚國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會。穆王九年(前617年)舉行厥貉之會和孟諸打獵,宋、鄭、陳等國附楚,楚國霸業復興。穆王十一年(公元前615年)夏天,群舒(包括舒鳩、舒蓼、舒庸、舒鮑等部)背叛楚國,於是於是穆王派成嘉率軍鎮壓,俘虜舒國國君、宗國國君,進而攻打巢國,使楚國勢力進一步向江淮地區(今安徽中、西部)。楚穆王十二年(前614年),穆王病逝,子熊侶繼位,是為楚莊王。

四、問鼎中原

庄王即位時年齡尚不足20歲,國內矛盾重重,爆發了公子燮與公子儀的叛亂。楚莊王在大臣的輔佐下平定了內亂和庸國的叛亂,在穩定國內統治後,又一次開始了北上爭霸的道路。此時中原的霸主仍是晉國。晉國疆域廣闊,軍士長戰鬥力強,西至秦東抑齊,中原小國紛紛依附晉國。此時晉國國內晉靈公在位,其人非常殘暴,不守信用,百姓、諸侯皆有怨言。這樣的局面未楚國的爭霸提供了有利的環境。

楚莊王六年(前608年),鄭以晉無信,受齊、宋賂而伐齊、伐宋,不在與晉會盟,於是叛晉而「受盟於楚」。原本依附晉國的鄭國主動與楚結盟,這在當時的國際社會上掀起了不小的親楚外交熱,不少國家開始考慮重新在晉、楚之間做選擇。陳國與晉國會盟,楚莊王親率大軍攻陳,接著又進攻宋國。陳宋兩國向晉國求救。庄王七年(前607年)楚國命令鄭國進攻宋國,大敗之。晉國見狀聯合陳、衛兩國攻鄭,楚軍救援鄭國。楚莊王八年(前606年),晉靈公被殺,晉成公立,晉國與鄭國議和,簽訂盟約。同一年,楚莊王親領大軍北上,以「勤王」名義攻打陸渾之戎(散居黃河南、熊耳山北之陰地,又稱陰地戎,後被晉國滅),至於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邊境陳兵示威。周天子派大臣王孫滿去慰問楚軍,楚莊王趁機問周王室九鼎的輕重,欲取代周室之心表露無遺。庄王問鼎中原之後,退兵回國內,於十三年(前601年)滅舒國。楚莊王十五年(前599年),晉楚爆發穎北之戰,楚莊王伐鄭,晉國士會率領晉軍救鄭,擊敗了楚莊王率領的楚軍。庄王十六年(前598年),楚莊王以陳國大臣夏徵舒為亂為名伐陳,誅殺夏徵舒。破陳之後,楚莊王趁勢而起,以令尹孫叔敖將中軍,子重將左軍,子反將右軍,楚莊王親統楚國三軍精銳部隊悉數北伐鄭國。在激戰三個月後,鄭國投降。此時晉軍正率領大軍來救援鄭國,聽過楚鄭已經講和,統帥荀林父認為沒有必要再與楚國發生戰爭,主張撤軍。而中軍佐先縠卻認為要保住晉國的霸主地位一定要與楚國作戰,並打敗楚軍。於是先縠擅自率其部下渡過黃河追擊楚軍。司馬韓厥擔心先縠孤軍深入,建議荀林父率領其餘軍隊渡河。晉軍雖然渡過黃河,卻沒有作戰的決心。後楚軍在邲地(今河南鄭州西北)大敗晉軍。

邲之戰後,楚莊王飲馬黃河,進逼中原國家,迫使鄭、許歸附,繼而滅蕭(宋的與國),又攻宋並使其與楚媾和。這樣,中原主要小諸侯國皆背晉向楚,楚莊王成為中原的霸主。為了維持霸業,楚莊王在外交上採取聯齊制晉的戰略,使得晉國忙於應付齊國。公元前591年,楚莊王病逝,太子熊審繼位,是為楚共王。晉楚之間爭霸差不多又持續了一百年。

春秋後期局勢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獅山83號信箱 的精彩文章:

TAG:獅山83號信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