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當代兒童讀物插畫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夏平

中國當代兒童讀物插畫中的民族文化元素│夏平

2018年第2期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中國當代兒童讀物插畫中

的民族文化元素

夏平

武昌工學院 藝術設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5

摘要

根據中國當代兒童讀物插畫發展現狀,提出民族文化元素在兒童讀物插畫表現中的重要性。採用實證研究和理論研究的方法,將民族文化中的傳統繪畫、木版插圖、戲曲、壁畫、民間藝術各元素結合經典童書插畫表現加以探討,以促進我國兒童讀物插畫研究的發展。

關鍵詞

兒童讀物;插畫;民族文化

兒童讀物是塑造一個民族未來的土壤。中國當代兒童讀物中的許多故事都來自我國民間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和寓言等,如何運用我們民族文化元素來傳達故事的特殊氣氛尤為重要。隨著世界兒童圖書市場的蓬勃發展,我們有幸可以看到許多不同國家的兒童讀物,透過精彩的圖文去經歷不同文化的視覺盛宴及藝術氛圍。當我們審視21世紀十餘年以來我國本土原創的兒童書籍插畫作品時,深深地感到,雖有一些質量好的作品,但總體水平有限。回首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及八九十年代,是中國兒童讀物插畫發展的黃金時代,畫兒童插畫的大都是一流的藝術家,比如裝飾畫家張光宇(1900—1965)、漫畫家張樂平(1910—1992)、國畫家程十發(1921—2007)、連環畫家賀友直(1922—2016)、版畫家黃永玉(1924—)等。20世紀80年代末以後我國插畫整體表現開始受日美卡通影響,在藝術造型、生活情趣等方面缺少對傳統文化元素的借鑒和繼承。90年代末期,受市場經濟影響兒童讀物插畫文化品位整體下降,好作品不多。好在近年來許多20世紀出版的經典童書得以重新再版,兒童書籍插畫重新回到民族傳統之路上來,強調在繼承傳統基礎上的創新。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出版工作者以及插畫家大力提倡學習外來文化的同時需尊重和發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提出只有將民族文化元素揉進兒童讀物插畫中去,才能夠更好地增強我國原創插畫的創造力和持續發展力。

一、傳統繪畫元素

繪畫藝術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財富,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世界上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具有深厚的傳統和鮮明的民族特色。〖JP3〗我國藝術家由於所受教育及自身的成長環境的影響,通常應用我國傳統繪畫工具——筆墨紙硯來進行插畫創作表現,從而構成獨具中國氣質和特色的插畫藝術。如林風眠的水墨畫創作《江上漁者》(1961)、傅抱石的水墨畫創作《滿江紅》(1961)等。

從工具來談,中國人用毛筆書寫作畫,除了深受中國文化熏陶的日本之外,沒有一個國家一種畫派的風格與中國畫相似。筆有大小,毛分軟硬,由於軟硬的不同,書畫效果也不同。紙有生熟之分,一般工筆重彩畫用熟紙,寫意用生紙。生紙上做水墨畫,一筆下去紙上留下各種點線造型,墨色呈現出輕重濃淡的種種變化。中國繪畫的基本功是線描。中國書法、中國歷代傳統人物畫技法,都是以線為主,各種線條的用筆特點又各不相同,這些技法在兒童插畫創作被廣泛應用,並被消化融合成為插畫家自己獨特的風格。筆墨二字是中國畫的精髓,它代表的不僅僅是繪畫和書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種藝術境界。中國書畫講究的是筆墨、氣韻、意境、格調、傳統等,獨特的文化及歷史傳統,衍生出獨特的視覺語言,這種語言被應用於兒童插畫藝術創作中形成鮮明的民族風格。如陳秋草的水墨畫插圖《小蝌蚪找媽媽》(1979),畫面濃淡相宜,疏密有致,水墨表現輕靈、優雅,虛實結合卻又不失細緻(圖1)。在小蝌蚪找媽媽的一路上,中國畫題材中常見的傳統元素荷花、菊花、竹等貫穿其中,雞、蝦、魚、蟹等各種小動物姿態傳神,恰到好處的留白使畫風氣韻嫻雅悠遠,飽含中國風情的水墨畫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神韻。

圖1 《小蝌蚪找媽媽》封面

(少年兒童出版社,1979)

二、古代木版插圖元素

中國古代木版插圖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中國最早在唐代就發明了雕版印刷複製技術和木版插圖,此後中國插圖藝術就以木版插圖為主。明代中後期是中國古代插圖的黃金時代,其中以文學類書籍的插圖最為精彩。明代小說、戲曲中的插圖,線條流暢、疏密有致,尤其是人物的塑造、動作及情節表現方面更是達到巔峰。當代兒童故事插畫大多涉及人物表現,很多插畫家敏銳地從傳統中汲取營養,研究其畫面構圖、人物造型、人物布局,人與人、人與環境的關係,借鑒其線描表現、裝飾語言、意境傳達、版面節奏等。此外,在中國傳統繪畫、民間繪畫中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明代插圖的特點是白描(線描)插圖的複製品,全部為陽線木刻,不露刀痕,不見刻工,不講木味,講求的是刻工如實地複製畫家插圖的筆意。線作為插圖中最常用的表現語言,物像的輪廓可以全由單線交代得清清楚楚。類似於白描的造型表現方式在當代插圖中所佔的比例相當大,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頗為流行的大眾讀物連環畫中可見一斑。線描連環畫是連環畫中最為常見、最為傳統的表現形式。

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寫道:「中國木刻就像中國戲曲一樣,重視選擇具有戲劇性的情節,不受時空的限制,在一幅不大的圖版上,表現不同空間和不同時間的整個過程。」中國傳統繪畫大都用散點透視法,沒有足夠的文化積累,是無法體味其中奧妙的。比如《神筆馬良》中馬良被關起來的畫面,不受視點的約束,巧妙的空間處理將內景、外景同時並列與一個畫面上(圖2)。20世紀50年代,張光宇為《神筆馬良》(1956)繪製的12幅插圖,融中國民族、民間傳統和木版插圖表現於一體,形成其獨特的、富有民族色彩的、形式感極強的裝飾繪畫風格。又如兒童插畫家蔡皋的聊齋故事《寶兒》,在版式上採用中國古代版畫插圖「左圖右史」的格式,左頁為整版出血插圖,右頁均為置於文字之中的圓團狀小插圖,很好地繼承了中國古代木刻版畫插圖的民族傳統形制。這種在書裝版式上一方一圓、一黑一白、一大一小、一圖一文的持續交替,形成鑼鼓點一樣張馳有序的節奏韻律。可見,除了對古代木版插圖繪畫技巧的學習,當代兒童插畫家們還對插圖版式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圖2 《神筆馬良》插畫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56)

三、戲曲藝術元素

戲曲藝術作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歷史悠久。種類繁多的中國戲曲有著許多優秀的傳統表現形式。戲曲作為一種戲劇樣式,以人的動作形象來反映生活、表現思想,人物形象是劇本和舞台藝術的創造中心,人物造型乃是戲劇藝術中的最基本的造型因素。中國戲曲舞台美術中的人物造型有著千百年的歷史,在演出史上,很長時期不用布景演出,但服裝和化妝不可缺少,一直到現在的演出中,舞台美術的重點仍然放在人物造型上。可見在人物造型上,中國戲曲有深厚的傳統,形成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戲劇美學,這些傳統無疑對藝術家在兒童讀物插畫人物造型塑造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中國戲曲有較複雜的故事情節,有眾多的人物性格。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主要是由人的行為和動作構成的,戲曲要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形象,並通過一連串的動作組合推動戲劇情節的進展。這與我國連環畫故事插圖創作有著很多共同之處——都要塑造人物形象,都是在說故事。戲曲的藝術美和傳統中國繪畫或詩詞的藝術美之間的共性,使許多老一輩的插畫藝術家從戲曲藝術傳統中得以借鑒和吸收,能夠更好地表現故事。

插畫界畫戲曲人物畫的高馬得,是我國著名漫畫家、國畫家、兒童插畫家。他在20世紀40年代就以漫畫聞名於世,潛心於我國傳統美術,又醉心於中國戲曲舞台中的動靜頓挫,專以水墨畫形式描繪戲曲人物,筆墨簡練洒脫,韻味十足。在兒童讀物插畫表現中他將漫畫藝術的誇張幽默和中國水墨畫技巧充分結合起來,並借鑒中國京劇藝術的程式,形成獨特的插畫風格,所繪人物形象形神兼備,生動有趣而又耐人尋味。他的兒童插畫代表作有彩墨連環畫《三打白骨精》(1978)和《三借芭蕉扇》(1979),無論是白骨精還是鐵扇公主人物設計都極具傳統京劇造型特色,角色穿著傳統戲曲服飾,頭上插著兩根長長的羽毛做裝飾(在戲曲界統稱為「翎子」),人物動態很傳神,寥寥數筆,人物的動作神態躍然紙上,讓人久看不厭(圖3)。黃裳在為馬得畫冊寫序中說:「在中國,畫家的眼睛和戲劇家以至廣大觀眾的眼睛有著使人驚奇的一致性。我想,這中間就藏著民族傳統、民族風格的奧秘。」細細研究,當代兒童插畫家中醉心於戲曲藝術的,遠遠不止高馬得一人。前面提到的張光宇從小就迷戀京劇藝術,不滿15歲就為戲院畫舞台布景,從而開始他的藝術生涯。1980年他為動畫片《大鬧天宮》設計主要人物造型,其中孫悟空的臉型即是在吸取了京戲和地方戲的傳統臉譜基礎上加以變化得來。

圖3 《三借芭蕉扇》插畫

(江蘇人民出版社,1979)

四、壁畫藝術元素

壁畫和插圖都屬於裝飾畫,一大一小,貫穿於整個世界繪畫史。壁畫和插圖都是人類繪畫史上最古老的畫種。壁畫是繪製在壁面上的圖畫,在我國現存遺迹分布地域較廣,數量可觀,按所繪場所可分為殿堂、墓室、寺觀、石窟等,涉及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有歷史故事、神話傳說、釋道神仙和宗教故事等,並有貴族生活、世俗生活、生產、戰爭等場面。最為著名的是位於中國西北部敦煌石窟內的千年古壁畫,絲綢之路上的敦煌石窟藝術以漢晉悠久文化傳統為根基,吸納印度和西域等外來文化,綿延千年最終形成中國式的佛教藝術。敦煌莫高窟現存壁畫約45000平方米,內容十分豐富,主要有佛像畫、佛像故事畫、經變畫、中國傳統神話題材畫、佛教史跡畫、供養人畫像及裝飾圖案畫等。

當代中國兒童書插畫家張世明在1983年創作的《九色鹿》插圖(圖4),便是參考借鑒了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畫第二五七窟的鹿王本生圖(圖5),這個長卷式構圖的鹿王本生故事是敦煌壁畫中最長的畫幅之一。張世明在宣紙上用鐵線描和精湛的繪畫技巧表現了這個故事,人物造型繼續延用西域印度風格,注重從身體動態、手部姿勢和面部表情渲染故事情節,鹿、馬、烏鴉等動物造型優雅而靈動,線條剛勁有力,色彩古樸濃郁。其實,張世明早在1981年創作的《嫦娥奔月》《后羿射日》插圖就體現了其鮮明的壁畫風格,線條飄逸,色彩明艷,畫面充滿裝飾感,整個畫面有一種唯美的張力,既傳達了來自遠古神話中天地人的能量,又畫出了故事人物細膩、豐富的內心情緒。

圖4 《九色鹿》插畫

(少年兒童出版社,1983)

圖5 敦煌壁畫 鹿王本身圖(局部)

五、民間藝術元素

有眼力的藝術家都能從民間藝術中發現美。張光宇曾說:「我國所有的民間藝術,在造型、色彩方面,無不帶著愉快活潑的精神和極為微妙的幽默感,還善於運用誇張等手法來豐富形象、豐富色彩。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特點,便是我們民間藝術的一種獨特的裝飾風格。」我國各族人民都具有很高的裝飾藝術才能,有很多優秀的傳統。這傳統里包括仰韶彩陶,商周青銅器,漢代的畫像石、畫像磚,南北朝隋唐以來的佛教雕刻與壁畫;包括西藏的唐卡,貴州的苗綉,雲南白族的扎染;還包括民間的年畫、剪紙、皮影、泥塑、木雕等,不勝枚舉。傳統的民族文化環境造就了難以數計的民間藝術,滲透其中的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種樸素的對美好生活的渴望,這些藝術形式經歷了不斷交流、吸收、創造的過程,留下了豐富多彩的藝術瑰寶。這個寶藏里一切民間優秀的造型藝術都成為插畫家們研究、繼承、吸收的對象。

中國民間美術的藝術處理方式在很多方面與兒童畫有相似的地方,大都是作者通過真誠的想像和理解來創作的。由柯明在1979年插畫創作完成的《金瓜兒銀豆兒》是兒童書里民間風格極為濃郁的一本,以剪紙風格表現為主,巧妙地融合了剪紙、年畫、皮影等多種民間藝術元素(圖6)。輪廓分明的人物造型、民俗色彩的大膽應用、民間剪紙的裝飾繪畫風格,極好地再現了故事發生時代環境,充滿了濃濃的中國味道。畫面里傳遞出一種民間的力量,那是一種內在的韌性與力度,也正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所在。

圖6 《金瓜兒銀豆兒》插畫

(少年兒童出版社,1979)

《哪吒鬧海》(1989)插畫作者於大武透露其創作經驗和心路歷程時說,「多年來除了對傳統文化藝術和現代藝術的學習研究外,還對民間藝術有深厚的興趣。在哪吒形象的塑造中,民間藝術小泥人的造形,不時在腦中閃出」。他吸取民間藝術小泥人的造型表現手法對哪吒形象加以設計,用白粉作為膚色,臉部採用泥人的處理辦法進行渲染。為增強故事的歷史感,繪畫時採用中國畫顏料以工筆重彩形式在絹上完成,色彩熱烈濃郁。同時也吸收了明代木版插圖藝術處理手法,構圖上採用散點透視,打破正常的比例關係,誇張強化人物的表現,巧妙地把民間藝術融入兒童讀物插畫里,將中國這一古典題材故事表現得精彩無比。

六、結語

中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國家之一,經過幾千年的歷史變遷,多民族國家和多元文化並存的格局沒有改變,悠久而光輝的歷史不曾間斷,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生活的土地上,留存下難以數計的文化遺迹。歷代流傳下來的優秀文化,既是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遺產,又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兒童讀物插畫是人生最早接觸的美術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民族、時代的美術理念和風格。作為童書插畫的創作者,要站在兒童的角度來創作,還要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化的傳統,除了技巧之外還需要多多讀書,真正融入我們文化的內涵,立足於我們國家民族文化的土壤,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育學刊 的精彩文章:

藝術的責任——論杜威美學的倫理維度│王若存

TAG:美育學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