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歷史趣聞——宮廷中人人愛玩的「紙牌」遊戲!

歷史趣聞——宮廷中人人愛玩的「紙牌」遊戲!

撲克又叫紙牌。紙牌製作簡單,玩法多樣,可複雜可簡單,自問世以後深受人們的喜愛,尤其是在無所事事的后妃宮人中廣為流傳。紙牌在中國歷史很悠久,源遠流長。它最早產生在唐代,唐時稱為葉子戲。《世物紀源》說:唐末時有葉子戲,唐賀州刺史李撰葉子格。史稱:唐李出任賀州刺史,和妓人葉茂蓮在江中慢行,因撰骰子選,謂之葉子戲。

葉子戲產生以後,在士林中廣為流傳,漸漸影響日廣,風靡一時,備受士庶一百姓的喜愛。人們在勞作之餘和茶餘飯後,便都要一試身手,玩玩這種鍛煉智能又富於情趣的遊戲。這種遊戲可以因人、因地、因時、因物的不同而可繁可簡的遊玩,既可以賭錢增加刺激,又可以以輸贏競爭取樂。因此,葉子戲產生以後,這一娛樂形式歷千百年來,長盛不衰。

唐末產生了葉子戲,到宋時便獲得了極大的發展,朝野都喜歡這種遊戲。

宋太祖趙匡胤就極喜歡葉子戲,而且精於此道,趙匡胤於是在深宮中和宮人玩這種遊戲,且樂此不疲。趙匡胤還制有葉子戲消夜圖,讓宮人習此藉以消夜。《茶餘客話》中即有葉子戲消夜圖。宋學者吳處厚在《青箱雜記》中記載說,宋大臣楊大年醉心葉子戲,有一次他和朋友們玩此戲正酣,有客人登門造訪,熟悉楊大年脾氣的門人竟不敢上前通報,直到他們盡興為止。

葉子戲不僅在中原漢人地區流行,還傳到了北地廣大地區。遼宮中的宮人后妃就極喜好葉子戲。《遼史》記載說,遼穆宗好以葉子戲為樂,不僅和后妃宮人玩這種遊戲,還和群臣以此遊玩。史載穆宗十九年正月朔日,穆宗大宴宮中,不受朝臣拜賀,吃飽喝足以後,和群臣玩葉子戲。遼代宮中的宮女們迷戀此戲,有首宮詞對此作了極生動的描述:脫卻鸞換鳳鞋,深宮女伴笑相偕。閑鋪葉格花間戲,輸去同心七寶釵。

葉子戲在明代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明在葉子戲的基礎上產生了一種新的遊戲:馬吊戲。馬吊戲和葉子戲有許多相同的地方,玩法大同小異,都是紙做的。馬吊戲和葉子戲同時在明宮中流傳,深受后妃宮人的喜愛。明代朝野對於葉子戲和馬吊戲的喜愛超過了明以前的任何一個朝代,他們在牌場上爭勝,一較輸贏得失,玩得有滋有味,明代的文人墨客還將這一遊戲著書立說,更使這一遊戲傳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

明代的《葉子譜》、《馬吊牌經》等葉子戲專著對於這一遊戲的傳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到了清代,紙牌的遊藝鬥勝便種類繁多,熱鬧得無以復加。清時的紙牌遊戲包括葉子戲、馬吊戲、游湖戲、麻雀戲、混江戲等多種多樣,不一而足。清代宮中的許多紙牌流傳了下來,保存至今。故宮博物院所藏清宮紙牌極多,製作十分精巧、質地異常精良,包括人物、花鳥、故事、小說人物等種類。

清代的帝後嬪妃和宮女、太監都喜好紙牌,藉此消磨時光。清代喜好紙牌這種遊戲蔚然成風。清代宮中流行紙牌遊戲,超過了明代。不僅宮中如此,朝野文人士大夫也嗜好成性。康熙時,文人士大夫就喜馬吊戲成風。雍正時,紙牌戲更是風靡一時。《嘯亭雜錄》記載說,雍正初年,殿元王雲錦元旦時和朋友們玩葉子戲,玩得忘乎所以,後來,丟失了一葉,怎麼找也沒有。第二天,王雲錦上朝,雍正問他:夜間以何為歡?王如實回答,雍正笑著說:不欺暗室,真狀元郎。說著,從袖中取出一葉,正是王雲錦夜間所失。

麻雀戲是由明代的馬吊戲發展而來。麻雀戲起於寧波沿海一帶,後風行各省,最終傳入京師和宮廷。史稱:肅親王善耆,貝子載振皆以叉麻雀為自豪。清末統治中國達四十八年之久的慈禧太后也極好紙牌戲。史稱:孝欽後嘗召集諸王福晉、格格博打麻雀戲。慈禧晚年時,靜坐深宮無事,常以麻雀戲為樂:奕劻遣兩女入侍慈禧太后,每日挾金數千和太后博戲。

清宮的《水滸》人物紙牌,每套一百二十張,每張上繪人物圖像,上方、下方標有萬萬貫、千萬貫等字樣。晚清時,西洋撲克牌傳入清宮,宮人們又多了一種新的紙牌花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生最怕感情刀 的精彩文章:

TAG:一生最怕感情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