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四月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四月 《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題圖:14年在伊斯坦布爾時拍攝的亞歐分界海峽)

中世紀,小亞細亞,拜占庭,奧斯曼……雖然是同一片亞歐大陸,但對於身處於東亞的我們而言,這些詞眼總帶有幾分神秘的色彩。《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一書,講述的便是中世紀末期,發生在小亞細亞的土地上,拜占庭和奧斯曼之間的對抗與戰爭。

本書於1965年出版,作者斯蒂文·朗西曼爵士(Steven Runciman)是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出身名門,先後就讀於伊頓公學和劍橋三一學院。其最著名的著作是研究十字軍運動的三卷本《十字軍史》,是十字軍研究領域的權威之作。朗西曼爵士的研究興趣還包括中世紀拜占庭及其周邊國家,本書便是該領域的研究成果之一。

本書從1400年的聖誕節講起,在英國國王亨利四世的宴會上,拜占庭的皇帝曼努埃爾二世前來祈求西方基督教國家的援助。拜占庭即東羅馬帝國,曾經領土廣域,現在卻美人遲暮,在東邊土耳其人和西邊塞爾維亞王國的雙重夾擊下苟延殘喘。

曼努埃爾二世註定要失望了。基督教東西教會長期分裂交惡。為了得到西方國家在軍事上的支持,聯合天主教國家共同對抗東方的「異教徒」,拜占庭東正教曾考慮過接受東西共融,可在宗教氛圍濃厚的年代,拜占庭的群眾卻並不願意放棄自己的信仰。雙方僵持不下。也因此,天主教國家在決定是否支援君士坦丁堡時一直猶豫不決。

另一邊,奧斯曼帝國趁著叛亂和內戰四起的機會擴張勢力範圍。因其強悍的戰鬥能力,一些國家甚至僱傭奧斯曼軍隊征戰,土耳其人也因此在東歐一帶逐漸定居下來。隨著周邊小國的勢力衰退,奧斯曼帝國四處擴張,重組軍隊,並利用宗教培養了大量忠心耿耿的戰士。

但奧斯曼帝國也面臨著與帖木兒、威尼斯、匈牙利等鄰近大國擴張的威脅,以及來自內部的叛亂。這些不安定因素延緩了奧斯曼與拜占庭在君士坦丁堡的一戰。

或許是一種宿命,東羅馬的最後一位君主也叫君士坦丁。他的死對頭,則是奧斯曼的新任蘇丹穆罕默德二世。新蘇丹一改前任的和平政策,大戰迫在眉睫,東羅馬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再度向西方國家求援,然而西方諸國受各自內政局勢的拖累,且宗教問題仍然懸而未決,加之受到商業利益的牽制,不敢隨意冒犯奧斯曼帝國。雖然最終進行了東西教會的共融儀式,西方的援助卻爽約了。

1453年3月下旬,戰爭開始。拜占庭帝國雖然虛弱,君士坦丁堡卻擁有堅固的防禦系統,且海上戰力優於並非航海民族的土耳其人,但其軍費捉襟見肘,援助遲遲不來。另一邊,奧斯曼帝國舉全國之力生產武器,並研製重型火炮。在這一戰中,拜占庭帝國僅有不足7000人對抗奧斯曼帝國的十萬大軍。

4月初,圍城開始。陸地上,奧斯曼主要採用重型火炮轟炸君士坦丁堡城牆,城內的居民則在趁著夜色修復城牆,築起新的柵欄。而在海上,因其擁有高大的重型船隻和優越的航海技術,拜占庭更勝一籌。在這場戰役中,拜占庭一度領先:奧斯曼首次突擊城牆受挫,首次突襲海上防線更是傷亡慘重,拜占庭也終於等到了來自西方的人手、武器和補給。

奧斯曼帝國的突破口是金角灣。4月22日,穆罕默德二世下令通過陸路將艦隊運輸至金角灣,補充兵力,並可由此架設浮橋,直達君士坦丁堡城牆。雖然穆罕默德二世沒有緊接著進攻,但隨著戰線的拉長,城內補給短缺的情況日益嚴重。

一番休整後,5月中旬,奧斯曼帝國開始新一輪的突圍:土耳其艦隊在拜占庭海域附近巡航,陸軍則通過挖掘地道突破城牆,利用木質巨型攻擊塔進攻。進攻並不完全順利,雙方處於膠著態勢。拜占庭君主君主坦丁表示與他的城市共存亡,奧斯曼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則決定發起新一輪進攻。5月29日,奧斯曼帝國突破重圍,君士坦丁堡終於陷落,宣告著偉大的羅馬帝國的滅亡。

本書結構明晰,作者旁徵博引,將君士坦丁堡陷落前後的境況娓娓道來,引人入勝。譯者也下了苦功夫,全書譯註多達257條,對於像我這樣的對這段歷史所知甚少的「小白」而言,譯註也是十分重要的參考的補充。

我因曾在英國交換,對於羅馬帝國總有一種莫名的嚮往之情。雖然東羅馬與西羅馬不可同日而語,但它的滅亡總讓人不住嘆息。帝國末期,國力式微,只能求助於遙遙無期的西方救援,在當時的情形下,即便不是奧斯曼,也會有別的國家覬覦而終結東羅馬的統治。而西方各國汲汲營營,作壁上觀,也在某種程度上加速了拜占庭的滅亡。

有人將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成為中世紀的終結,但歷史的劃分並非如此涇渭分明。正如作者在書中所提到,在1453年之前,已有不少希臘學者前往義大利,埋下了文藝復興的種子。君士坦丁堡在新的君主的治理下,依然輝煌,只是它的燦爛已與拜占庭無關。

君士坦丁堡已經成為今日的伊斯坦布爾,雖曾到訪,但印象已經模糊。遺憾當時對這座城市的歷史一無所知,希望有機會能重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酒斟滿十分 的精彩文章:

TAG:酒斟滿十分 |